楊曉佳
歷史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而逐步形成的發展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教學的方向標。增強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中提升人才人文素養的趨勢。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是歷史核心素養的五大方面。其中,史料實證是諸素養培養的基礎和途徑。因此,對史料實證素養的滲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睔v史強調“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筆者發現近年來省中考歷史命題中“無史料不成題”,突出史料實證素養。在日常初中歷史教學中,往往以教材為重點,“一言堂”“滿堂灌”,忽視了以史料為依托、以素養為基石的探究過程。而學生在固化思維中奉“背多分”為真理,大多囫圇吞棗,導致知識記憶不牢固,史料分析能力弱,缺乏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因此,初中歷史教學應立足教材,以史料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增強學生的歷史素養。
“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這一歷史研究原則要求我們真實地呈現歷史。史料是溝通現在與過去的橋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對史料實證的滲透,要以史料為依托,讓學生在分析、探究史料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增強證據意識,培養實證精神。筆者認為,史料實證素養的滲透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要精選史料,有效教學
數量繁多,種類齊全的史料,是我們學習和研究歷史的基礎?!罢鎸嵖煽康氖妨鲜沁€原相關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歷程的依據?!苯處熢谶x擇史料時必須下足功夫,用足心思。新課程改革強調“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這就要求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認真研讀并將教材用到實處。“相關史事”“人物掃描”“材料研讀”等欄目是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中新增加的,其中的很多史料可以作為學生理解和解釋歷史的“證據”。
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引導學生閱讀、探究輔助欄目中的史料,切實做好“用教材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時會選取影視作品或者文學作品片段等。但其中難免會有帶有錯誤的史料,或是未經驗證的史料,這很容易誤導學生。我們除了立足教材“就地取材”外,也可以從專業歷史性著作、學術文章中進行搜集。例如,我們在講授部編版七年級16課《三國鼎立》時,我們不能使用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歷史知識,應選用《資治通鑒》《三國志》等專業歷史性著作中的史料。
歷史學習是為了能夠以史為鑒、借古論今,從經驗教訓中成長。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知識選取時事史料,向學生展示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關照社會現實,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例如,筆者在部編版七年級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 “絲綢之路”》課堂上設置了“古為今用話‘絲路”這一環節,引入“一帶一路”的時事史料,在加強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認識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二、教師要培養學生搜集史料,解讀史料的能力
“引導學生自主搜集歷史材料,這是‘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基礎?!背踔袣v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常是直接給學生展示現有的史料,但我們更要培養學生自主動手搜集、學會解讀史料的能力。但因為初中生在自主搜集史料方面的能力較薄弱 ,教師要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工作。教師向學生展示史料的不同類型,引導學生如何搜集到有用的史料,在身體力行中感受歷史的魅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搜集到自己感興趣的史料。我們可以為學生“量身定做”假期作業:1.查閱圖書館、檔案館中的史書典籍,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2.走進當地的博物館或歷史文物古跡,感受歷史的發展脈搏;3.查閱族譜、家族史等,或向家里的長輩了解姓氏的由來,發揚民族的精神文明。學生在自主搜集史料的基礎上學會解讀史料,這是提升學生學會分析、解讀問題的必要途徑。在初中階段,學生接觸較多的史料是文字史料和圖像史料。對于文字史料,教師要提醒學生留意史料的出處、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等等,帶著“問題”找出史料中的關鍵詞,提煉出有效信息。而圖像史料,如是圖表應先關注表頭,再對具體數據進行縱橫比較、分析……
三、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運用能力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痹诔踔须A段,對于史料實證素養的滲透不能只停留在學生閱讀、分析史料上,應該逐步增強學生史料實證的運用能力,養成實證精神和證據精神。那么,如何增強初中生的史料實證運動能力呢?筆者認為,第一,教師要培養學生注重證據的意識。我們可以在新授課中滲透證據意識。如,在講解中國早期人類代表──北京人時,強調北京人的化石是我們了解和研究北京人的證據。根據北京人的化石,考古學家復原了北京人的頭像和特征。教師也可以利用復習課,在課上給出學生熟悉的課本觀點,通過自主思考分析、小組合作交流等方式,尋找出課本中相對應的證據,逐漸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如,引導學生在教材中尋找證據,證明“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19世紀60、70年代,洋務派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興辦新式學校;設立翻譯館;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建立新式海陸軍等史實來進行證明。第二,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用多種類型的史料進行互證?!肮伦C不立”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原則之一。史料是在某一特定時空下的產物,受多種因素影響,并不能完全真實可靠,能完全反映歷史的真相。因此,“在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過程中要讓不同史料交互參證,互相印證,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例如,采用文字和圖片史料互證的方法,來證明‘經濟重心經歷了逐漸南移的過程這個結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須精選史料,進行有效教學。同時,培養學生搜集史料,解讀史料的能力,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史料實證素養的滲透不是一蹴而就的,“路漫漫其修遠兮”,教師須耐心、用心。在教學實踐中,初中歷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史學素養,努力落到實處,具到細處。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課題“核心素養理念下的歷史教學策略探究”(課題批準號:2019YQJK26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謝雨君.基于史料實證素養的初中歷史探究學習有效實施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9.
[3]王巧琴.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J].學周刊,2016(10):29
[4]林小玲.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生“史料實證”意識培養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