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推進,我國新聞行業(yè)從開始依靠紙媒傳播到現在以互聯網為媒介的方式向大眾傳播信息,受眾范圍不斷擴大。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監(jiān)管主體需用法律手段過濾掉虛假信息,加強多種措施建構有效的新聞自由,傳遞正確的信息。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自由;社會化媒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8-0071-02
近年來,媒介走向多元化、智能化趨勢明顯,媒介融合在官方與民間的大力推動下,不斷走向成熟,不管是技術、媒體還是內容上都取得了巨大進展。迅速發(fā)展與變化的技術,無形之中對傳統的新聞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其中對于新聞自由的討論,也成為關注和討論的熱點問題。
一、新聞自由的源流及發(fā)展歷程
關于早期新聞自由提到的出版自由,1644年英國政論家約翰·彌爾頓出版《論出版自由》一書,他在書中痛斥制度的罪惡,奠定了自由主義報業(yè)理論的思想基礎,他義憤填膺地說:“讓真理去同謊言搏斗吧,誰見過真理在場自由而公開的較量中竟然被擊敗了呢?” 這可以說是“最負盛名的對新聞出版自由的偉大請愿”[1]。而當時報業(yè)正使用查禁制,實際上查禁的是真理,他的書籍是歷史上承認最早提出和首次論證出版自由思想。在那個時代,之所以提出新聞自由,其背后原因十分復雜,既涉及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等方面,同時也有新聞傳播自身的因素。所以它既是當時的資產階級向封建專制統治爭奪權利的一種工具,也是新聞傳播自身發(fā)展的切實需要,是兩者的糅合[2]。
新聞自由的發(fā)展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為了傳播思想,當時的人們必須首先爭取出版自由的權利,接著為了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繼續(xù)爭取言論自由的權利,在此基礎上,爭取新聞自由的權利。但新聞自由演變到如今,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人們傳播和接收新聞的自由,所以它包括新聞傳播者和接受者兩個方面的新聞而自由,就是將這些自由更為具象化。新聞自由,是言論和出版自由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延伸,或者說是通過新聞傳播媒介實現的言論和出版自由。[3]然而,即便是現在公認的定義也只能在一段時間內適用,以后新聞自由的定義是否會變化,要看具體的發(fā)展情況,包括傳播方式和途徑的變化等。
就程度而言,目前在中國,我們已經實現了大程度、全方位的新聞自由,人們可以通過各種軟件發(fā)布信息,這使得網絡環(huán)境極大地被公泛化,但是由此衍生的問題也較之以前更多,而這些問題在當今媒介融合的情況下顯得極為嚴峻。
二、媒介融合下輿論傳播的特點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最早提出“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后來,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浦爾進一步衍生,他認為媒介融合就是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 [4]。目前來看,媒介融合的含義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其中,狹義的媒介融合指將不同的媒介形態(tài)“融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tài),比如電子雜志、報刊、微博微信的新聞等。廣義上的媒介融合范圍則大得多,它是信息傳播通道多元化下的一種新模式,通過信息化手段將傳統媒介中的報紙、電臺等與新興媒體中的互聯網、手機、電腦等傳播通道有效結合,多種要素聚合產生反應,由此衍生出各種形式下的信息通道,然后借助當下多種平臺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傳播給受眾。所以,當下的媒介融合是信息時代下媒體發(fā)展的新理念,是在移動終端迅速發(fā)展的基礎上有機整合傳統媒體。
這種整合具體體現在技術融合和經營方式融合兩個方面。隨著信息手段的高速發(fā)展,互聯網大大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成本,并把文字、聲音、圖片等傳統媒體傳播手段整合起來,形成新的傳播方式,超強包容性使舊媒體越來越不具有優(yōu)勢,由于舊媒體存在時間長,有一定的用戶基礎,因此現在仍然存在。但是隨著老一代的死亡,舊媒體也會隨之缺乏生命力。設想如果網絡出現在報紙和電視之前,怎么還會有報紙和電視的誕生,他們只會成為網絡上的一種形式而已。
從媒介融合的人性化角度而言,它已不僅多元化的采集信息和傳播通道,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現代媒體人可以通過事件的原始素材,從多個角度對信息進行夾功能處理,然后充分利用不同媒介傳播的特點進行合理化的發(fā)送。這樣的形式既保證了事件的真實性,又保留了新聞的全貌,無形中提升了新聞報道的質量。目前,隨著全球化媒體融合形勢的加快以及信息多元化的發(fā)展,各種媒體進行廣泛融合已成為必然渠道,在此背景下,網絡的興起又成為多媒體加快融合的推手。然而,據觀察,我國大規(guī)模的媒體融合還停留在起步階段,意味著這并沒有達到高質量、深度融合的境地。媒體之間的融合主要還是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與網絡之間的單向融合,目前傳統媒體只發(fā)展出了電子版媒體模塊。
時代不斷進步,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較之以前變得十分廣泛,由于互聯網傳播信息視聽結合的特點,這就無形中打破了原本只依靠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傳播信息的渠道,電視媒體等正通過自己的革新將廣播的聽、電視的看結合起來,積極打造匯聚報紙、廣播、電視為一體的融媒體,在這種情況下的新聞自由勢必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
三、媒介融合視域下新聞自由的發(fā)展現狀
接受信息的渠道擴大,人們抒發(fā)自身感悟的渠道和機會大大增加,他們希望能與不同地區(qū)的人就某些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和爭鳴,這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交流,但也造成了新聞亂象誤導群眾。這一定程度上給監(jiān)管部門帶來了挑戰(zhàn)。
傳播者從以往的專業(yè)新聞媒體演變成自媒體,以微博來說,它是一種便利的廣播式社交媒體、網絡平臺,它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通過關注機制用戶分享簡短實時信息,用戶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接入,諸如PC和手機等,然后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實現信息的即時。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微博活躍用戶達4.3億,這一定是一個龐大的用戶團。它給受眾提供了發(fā)表想法的平臺。曾經有人說,一個人只需通過六個人便足以了解整個世界。它以隨時隨地發(fā)現新鮮事為口號,聚焦天下事。受眾可以根據每天的熱搜實時更新自己信息庫,它縮小了用戶查找信息的成本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新聞信息接受的普遍化和互動的及時化使用戶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也讓更多互動的文字更具有殺傷力。比如韓國女星雪莉抑郁癥自殺的事件,網絡自由賦予的權力演變成了網絡暴力施加在受害人身上,因為明星的轟動效應極強,這一特點無形間又賦予武器更強的力量,造成更大的危害。當然這并不是個例,抖音里色情、未成年懷孕等一些低俗的思想也是如此。即使現在相關部門有所整改,但是我們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保護措施往往都是事情發(fā)生后的專門化補救,我們仍然需要思考當今發(fā)展態(tài)勢下如何能最大程度保障新聞自由又能夠不危害社會。
四、媒介融合視域下新聞自由體系的建構途徑
首先,就監(jiān)察范圍而言,我們不能沿襲以往的傳統,單純將監(jiān)督的相關事宜交給監(jiān)管部門,而是需要全民監(jiān)督。由于傳播信息的主體不再是專業(yè)的新聞媒體,單純依靠監(jiān)管部門人員分身乏術,無法快速準確的監(jiān)督大眾,因此我們更加需要行使監(jiān)督權。其次,就其傳播主體而言,作為信息新聞傳播者更應該把握好新聞自由的權利,明確新聞來源的真實性。在進行相應的傳播工作時,不傳遞假新聞。我們可以從傳播者角度提高傳播成本,即傳播者必須進行相應身份證明和資質認定,然后由相應的監(jiān)管部門后臺通過計算對傳播信息進行質量認定,并積極向受眾傳遞新聞真實的必要性和新聞失實的危害性,使之形成較為系統的新聞觀念。再次,從法律入手,從形式上規(guī)范大眾的傳播內容,細化法律法規(guī)并加大懲處力度,一旦發(fā)現受眾進行虛假宣傳,便能根據法規(guī)判定違規(guī)程度,處以相關的懲罰措施,而不是讓不法分子鉆空導致新聞亂象。
參考文獻:
[1]辛自強.對早期西方新聞自由發(fā)展的梳理[J].科技傳播,2015(7):20.
[2]王心武.泛傳播時代的新聞傳播倫理道德構建[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56.
[3]李斯頤.言論和出版的自由與界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2(2):77.
[4]張昱辰.跨學科視野中的媒介融合研究:多重維度與范式[J].新聞記者,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