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杰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以及綜合分析的方法,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和進行廣泛的走訪調查,了解中國式摔跤在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開展的具體情況和所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分析影響中國式摔跤在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開展的因素,為中國式摔跤在我國高等體育院校更好地開展提供理論參考和建設性的對策。
關鍵詞:中國式摔跤;高等體育院校;現況調查
中國最古老的體育項目之一。古代稱為角力、角抵、相撲、爭跤等。早在五千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就有了古代摔跤活動。據《禮記·月令》記載,周代把摔跤、射箭和駕車三者列為軍事訓練項目。從秦末到漢景帝的半個世紀中,摔跤活動曾處于低潮。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時,摔跤活動又盛行起來。晉代,多在元宵節舉行摔跤比賽。唐代多在春秋兩季舉行比賽,也作為宮廷娛樂的項目。五代時期,摔跤技術強調輕便敏捷,名手輩出,出現了中國第一部講摔跤的書——調露子的《角力記》。宋代還出現了女子摔跤。民間有摔跤組織角抵社。這一時期的摔跤比賽分三個回合。
中國式摔跤是以中國幾千年摔跤運動實踐為背景,經過長期整理而發展形成的獨立運動項目,是對眾多民族跤種整理、融合、升華與規范的產物。這種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跤種,是在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背景下孕育發展起來的。近年來,我國高等體育院校紛紛開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使中國式摔跤在高等體育院校以主修、專修、輔修、選修等各種形式快速發展,為了使中國式摔跤能夠在我國高等體育院校更好的健康發展。本文對全國多所高等體育院校進行調查,旨在了解中國式摔跤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主要影響因素,并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為今后中國式摔跤運動在高等體育院校中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一、教學現狀
本課題通過對全國多家高等體育院校調查研究,了解中國式摔跤在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開展的具體情況和所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分析影響中國式摔跤在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開展的因素,為中國式摔跤在我國高等體育院校更好地開展提供理論參考和建設性的對策。
(一)開展中國式摔跤項目的高校較少
在我國14所高等體育院校中,僅有首都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山東體育學院、內蒙古體育學院、哈爾濱體育學院、吉林體育學院這8所院校開設了中國式摔跤運動項目,還有一小部分沒有開設這個項目,可見中國式摔跤還是沒有得到所有高等體育院校的認可,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壯大。
(二)中國式摔跤在高校體育院校開展的不利因素
1.高等體育院校不能明確中國式摔跤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準確定位
高等體院院校實行單招,以退役運動員和部分運動技術水平較高的后備力量為主要招收對象,以培養優秀教練員和優秀運動員為目標,旨在提高教練員及運動員的文化素質,解決運動員的后顧之憂。盡管這些單招院校招收對象的整體運動技術水平要求相對較高,培養目標也很明確,但是由于單獨招生規模的擴大,具備單招資格的院校不斷增多,以及來自普通高等院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隊的強烈沖擊,單招學生整體運動等級比例和運動水平呈下降趨勢。教練這個職業需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但這一要求往往沒得到重視,這種生源結構的變化和專業技能的下降,必然使原本的培養目標難以實現。所以就出現了高等體院院校不能明確中國式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準確定位這一問題。
2.高學歷、高職稱的專業教師相對缺乏
目前來說,我國高等體育院校在中國式摔跤方面的專業師資較少,其中大部分教師是從柔道和國際式摔跤這兩個專業轉過來的,師資的教學經驗和專業水平都有待進一步提高,除天津體院有2名中國式摔跤教師外,其他7所高等體育院校都只有1名中國式摔跤教師,目前高等體育院校中國式摔跤教師共有9名,平均年齡為41.2歲,其中副教授1名,占總人數的11%,講師7名,占總人數的78%,助教1名,占總人數的11%;同時在這些教師中博士生0人,占總人數的0%,研究生2人,占總人數的22%,本科生6人,占總人數的67%,還有1名為大專學歷,占總人數的11%,可見在高等體育院校任教的中國式摔跤教師無論在學歷上還是職稱上有優待進一步提高。
3.中國式摔跤是非奧項目
第七屆全國運動會后,宣布中國式摔跤不再列入全運會。自20世紀90年代起,全運會以奧運戰略為主,因此,中國式摔跤項目也被摒棄在外,各省市經多年建立起來的專業隊紛紛宣告解散。這種將民族傳統體育與奧運精神相對立的做法,一方面是受政策的誤導,另一方面是對中國式摔跤的認識不全面、不透徹。目前國內雖有摔跤比賽,但是參賽盛況和水平卻大不如從前。
4.社會認同度和社會影響力不夠
大部分開設該專業的院校主要以教授專業為主,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傳承,再加上近年來社會的忽視,導致部分社會群體和個人無法準確認識中國式摔跤這一專業,對體育院校開辦中國式摔跤專業的辦學目的持懷疑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體育院校中國式摔跤專業普遍辦學時間不長,宣傳力度不夠,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資源匱乏等問題,導致人們對體育院校開辦中國式摔跤專業的辦學實力也存在質疑。
二、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中國式摔跤作為古老的體育項目之一,同時也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在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發展我國體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加強現代人的道德修養,建設高度文明,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等方面具有廣泛且深遠的意義。由于中國式摔跤在各地區的影響力和社會認同度不同,導致各地區高等體育院校參加中國式摔跤運動的人數分布不均勻;再加上中國式摔跤是非奧項目,高學歷、高職稱專業教師的缺乏,教學設備、教學資源的限制使得該專業得不到與之相匹配的重視,久而久之,嚴重扭曲了高等體育院校對中國式摔跤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定位,高校普遍以教授技能為主,文化傳承方面講授的很少甚至是不講。
(二)建議
加大宣傳力度,引起重視;中國式摔跤發展一路風雨飄搖,人們對它的認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政策的變化難免會出現偏頗。因此,首先應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加大對中國式摔跤的宣傳力度,重塑中國式摔跤的形象與地位。
理論知識、技能教授、文化傳承三駕馬車并駕齊驅;隨著目前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日益恢復,高校開設專業的過程中,不要僅僅滿足于學生摔跤技能的培養,要挖掘中國式摔跤中蘊藏的優秀傳統文化,由內到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其蘊藏的文化內涵,由此愛上中國式摔跤。
加大師資投入,改善師資配備;一方面高校可加強固有師資的培訓,不斷提高年輕教師的教學水平,改變老教師的傳統教學思維,幫助他們完善知識結構,探索適應教學需要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加大人才的引進,對于優秀的中國式摔跤專業教師應得到重視和重用,各高校把大門敞開,招攬賢才,加強人才之間的流通與交流學習。
場館設施建設標準、充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標準、充足的場館建設及器材配備,既體現出中國式摔跤的專業性,也可以保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安全性與積極性,為中國式摔跤教學提供物質保障,有利于中國式摔跤教學質量的提高。
培養中國式摔跤市場推廣人才,中國式摔跤的發展要擁有眾多的專門人才隊伍,包括擁有一批世界著名的摔跤運動員、優秀教練員,擁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級裁判員,擁有一批從事中國式摔跤運動技術研究的科技人員,擁有既懂中國式摔跤又懂得管理的領導,擁有一批善于經營和推廣中國式摔跤的高級營銷人才。
加強中國式摔跤運動的理論研究有關部門應考慮給予中國式摔跤一定的政策傾斜和適當的資金補貼,組織專家、學者和權威人士就中國式摔跤的進一步發展開展理論研討;同時編寫中國式摔跤普及讀物或教材,把它納入科學原則之下,從而能盡快走入普及程度較高地區的大、中、小學的體育課堂。
三、結語
中國式摔跤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濃厚的中國人文背景。中國式摔跤作為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國式摔跤就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開設中國式摔跤專業課程,是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有效手段和途徑,發展好中國式摔跤,也可以為民族體育的發展提供有效的經驗借鑒。廣泛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不僅有利于民族體育項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廣,而且能造就一批重視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研究的專業工作者,也是民族傳統體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王漢,斯琴巴圖.中國式摔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可行性探討[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4 (2):3.
[2]蘇鴻濤等.中國式摔跤發展的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 (09):116–118.
[3]蘇學良.中國式摔跤的戰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3 (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