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糞大腸菌群監測的條件已經趨于成熟,許多監測標準也近完善,但是在糞大腸菌群監測分析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包括可避免的和不可避免的因素,發現這些問題并進行分析改善,使糞大腸菌群監測更加嚴格、標準,為監測的工作提供了準則。
關鍵詞:糞大腸菌群;監測;問題分析;標準
一般污染程度以菌群的數量來評估,與人類機體的健康呈正比,檢測出大腸菌群的數量越多,對人體的危害性越大,當腸道中的致病菌通過一些途徑進入到水或者食物中,就會引發疾病的發生,嚴重者還會引起流行性的大范圍傳染,對于生命健康來說具有潛在的危害。本次研究通過對糞大腸菌群監測分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制定相關舉措給予應對。
1 選擇樣本資料與檢測方法
1.1 研究資料的選取
向某地區的當地政府溝通監測當地的水質,對該地區的水質進行糞大腸菌群的監測工作,通過監測結果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分析[1]。
1.2 檢測方法
糞大腸菌群的測定方法主要是通過調高菌群的培養溫度,造成不利于來自自然環境的大腸菌群生長的條件,使培養出來的菌主要為來自糞便中的大腸菌群,從而更準確地反映出水質受糞便污染的情況。測定糞大腸菌群的常用方法有兩種,如下內容將介紹兩種監測方法:
1.2.1 多管發酵法
對于儀器的選擇上與測定總大腸菌群所需要的儀器不同的是要有一個溫度恒定的細菌培養箱,對溫度的要求為達到44.5℃±0.5℃之間;培養基的選擇為含有乳糖蛋白胨的培養液;多管發酵法的步驟主要有:制定污染水質的稀釋程度、接種水質樣品、在常溫和高溫(溫度為44.5℃±0.5℃之間)下培養基培養、觀察計算糞大腸菌群的數量。
1.2.2 濾膜法
所用儀器與多管發酵法相同,濾膜法的培養基為MFC培養基,濾膜法的主要步驟為:樣品通過孔徑為0.45μm的濾膜過濾,細菌被截留在濾膜上,將濾膜置于培養基上,在溫度44.5℃下培養24h,通過顏色判斷是否產酸,計算水質樣品的菌群數量[2]。
2 結果
2.1 分析糞大腸菌群監測中的問題
2.1.1 工作人員的采集樣品途徑
由于采集樣品的工作人員缺乏采樣經驗,對于微生物采樣過程缺乏理論知識而出現失誤,監測過程不熟練。例如:①在對糞大腸菌群監測的水樣采集時與標準水樣相混淆,使樣品本身出現偏差;②采集的水樣未及時放置在采樣瓶中,長時間在空氣中停留,增加了空氣中細菌污染的機會;③由于缺乏無菌操作原則的知識,使采樣瓶被污染;④水樣的采集量過少或過多,過少容易造成計算菌群數量時出現偏差,過多的水樣容易人為造成采樣瓶內出現無氧環境,抑制有氧細菌的生長;⑤未分清采樣順序和主次。
2.1.2 監測的儀器設備
糞大腸菌群監測的儀器未通過國家標準的檢驗,對設定的數值存在偏差,使結果產生偏倚;儀器使用時間過長,數值的準確性下降;沒有使培養箱放置的房間溫度比培養箱使用溫度低。
2.1.3 周圍環境影響
無菌室內消毒滅菌不達標,受到空氣中微生物的影響作用大;使用的實驗室內的儀器未達到無菌標準。
2.1.4 樣品的運輸途徑
在樣品運輸時存在的問題很多,稍不注意就會影響水質樣品。例如:①采集地點距離實驗室比較遠,在路途中耽誤時間長,如果儲存條件未達到標準,就會造成水樣檢測的失敗;②在采樣人員接送樣品時,可能樣品數量多,交接時間長,使水樣長時間在外界環境溫度中停留,造成水樣中的菌群出現數量的偏差;③樣品在運輸途徑中受到強烈的撞擊顛簸[3]。
2.1.5 樣品的儲存
在采集完水樣后,重要的一步為儲存過程,儲存的樣品需要有嚴格的溫度條件,適宜細菌存在的溫度至關重要,而且要避免陽光直射;存放的采樣瓶需要記錄有效期,超過一定時間的采樣瓶達不到無菌狀態,可能造成其他細菌的生長;在冷藏環境中存放時距離冰塊過近,都會導致水質樣品存放失敗;受到一年中氣溫變化的影響作用,對水樣的存放也需要考慮。
2.1.6 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對使用的儀器未進行廠家的定期質量監測;沒有使用質量鑒定合格的培養基;使用的采樣瓶質量監測不過關;沒有定期檢定滅菌設備;沒有定期對實驗用水做細菌學分析質量檢測;沒有流程化、嚴格化的水樣監測標準。
2.2 對糞大腸菌群監測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相關措施
①對于工作人員采集樣品出現的問題制定的措施為:需要加強工作人員的微生物采樣的知識,強化無菌操作原則的理念,在符合采樣工作的資格時才能進行現場采樣工作;熟練掌握采樣流程,對要采集的水樣做到心中有數,注意一些限制條件,分清采樣瓶的種類;選擇合適的菌群的分析方法,增強工作的責任感;②檢測水樣的儀器需要定時檢測其準確性,要嚴格符合國家檢驗標準,對需要消毒滅菌的時間嚴格把控,正確調好實驗室溫度和培養箱溫度;③定期對實驗室進行紫外線消毒滅菌,減少外界細菌的感染機會,負責到人,對每次消毒滅菌處理后進行登記;④對水樣的運輸和儲存需要注意的是創造良好的儲存環境,在運輸車中存放制冷裝置,使環境溫度保持在一定溫度,能夠對溫度進行調整和監測;每次采樣時對采集的樣品進行標號,交接時做到迅速、井然有序;存放的樣品記錄放置時間,采樣后應在2h內檢測,否則,應10℃以下冷藏但不得超過6h;⑤要制定嚴格化的質量監測標準,采樣、儲存、實驗等過程要符合質量標準,保證實驗儀器、培養基、實驗用水、采樣設備的合格,使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更加高效[4]。
3 討論
隨著我國的經濟水平快速發展,水質監測技術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糞大腸菌群監測方法已經趨于成熟,這項技術有效的避免了腸道細菌的傳播和感染,為人類的身心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糞大腸菌群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多數分布在人或者溫血動物的糞便中,還有一些被糞便污染的區域也可見到,如水質、土壤、食物和某些化妝品類等。糞大腸菌群是由多種細菌組成的,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為大腸桿菌,除了糞便以外的其他環境中,細菌的其他分型較為常見。大腸菌群中有好氧菌、兼性厭氧菌,屬于革蘭陰性桿菌,此種細菌中不含芽孢,在常溫環境中(37℃)能夠將乳糖分解產生酸性物質和二氧化碳氣體,由于這種特殊的性質,它可以用于測定一些被糞便污染的物質(水、食物等),大腸菌群除了含有大腸埃希桿菌外,克雷伯菌屬也比較常見,在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就會致病。
總大腸菌群包括的菌群廣,對水質、食物等的監測反映不夠準確,不能判斷受到糞便的污染,但是總大腸菌群中的糞大腸菌群能夠反映污染程度,是現在最為常用的監測方法。它的監測原理為通過糞大腸菌群對溫度的不敏感性的特點,使溫度改變排除一些其他菌群,只留存需要的菌群。這一方法操作簡單、結果準確,已經得到推廣應用。但是由于過程比較繁瑣,會出現各種差錯導致結果失誤,本篇文章對糞大腸菌群監測分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探討,總結出主要與采集樣品的過程、儀器設備的合格性、周圍環境影響、水質樣品的運輸以及儲存、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等方面有關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給予了具體的改善措施,在提高監測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馬芳,趙陸萍,曹靜靜,王媛媛.環境監測中糞大腸菌群監測方法應用分析[J].環境與發展,2019,31(02):157+159.
[2]李滿英.糞大腸菌群酶底物法在環境應急監測中的應用分析[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17(05):24-27.
[3]杜曉慶,王瑋.環境水樣中糞大腸菌群的兩種方法的比較[J].低碳世界,2017(10):15-16.
[4]羅英健,李盟軍,王榮輝,姚建武,歐計寅,寧建鳳,艾紹英.規模化豬場新建厭氧發酵系統對廢水糞大腸菌群及懸浮物的處理效應[J].廣東農業科學,2015,42(23):17-21.
作者簡介:
郭靜(1986- ),女,本科,工程師,現主要從事環境監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