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趙響
摘要:我國青少年體質逐年下降,強化學生體育參與意識,提升學生體育活動水平成為學校體育重要目標。本文通過分析美國學校體育健康促進方案得出以下啟示:(1)重視體育活動,推行學校體育發(fā)展計劃;(2)探索課程模式,建立學校健康教育體系;(3)重視積極性休息,開發(fā)放學前后活動。
關鍵詞:學校體育;健康促進;體育;活動
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都面臨著持續(xù)增長的兒童超重、肥胖危機,美國醫(yī)學聯(lián)合會(AMA)要求提高對青少年肥胖的認識,并把肥胖稱為一種疾病,需要采取一系列預防和治療措施,尤其必須優(yōu)先考慮對兒童青少年肥胖的預防和治療。美國2~5歲兒童的肥胖率從1988年的7.2%增長到2006年的12.5%,其后有下降趨勢,但6~11歲兒童的肥胖率從11.3%增長到17.5%,橫向比較,幼兒-兒童-青少年各時期肥胖總百分比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因此,預防和干預青少年肥胖需從低年齡段抓起。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超重、肥胖率在青少年群體中表現突出,且伴隨著身體素質的持續(xù)下降現實,在這一背景下探析發(fā)達國家的健康預防方案,能為解決我國青少年健康問題提供重要途徑。
一、美國學校體育活動模式
(一)綜合學校體育活動方案(CSPAP)
美國衛(wèi)生與人類服務部(HHS)建議每天參與至少1小時包括有氧運動、肌力訓練和骨骼強化練習的身體活動,為健康體育活動提供了指南。CSPAP通過全面系統(tǒng)的方法解決學校體育活動和體育教育,是綜合多元素的方案,包括體育課、在校體育活動、放學前后活動、教職工參與及家庭與社區(qū)參與等組成部分,美國體力活動指南指出各州和學區(qū)應支持CSPAP模式,其每一組成部分作為可行干預點,在提高學生體育活動參與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方案以優(yōu)質體育課為基礎,通過上學前、中、后的體育活動,教職工及家庭、社區(qū)參與,為學生提供體育活動量的積累,通過各要素的相互協(xié)調影響學生體育活動行為。
CSPAP目標包括:(1)提供多樣化的體育活動,保證學生1小時中等到劇烈強度活動參與;(2)通過提供對內部組成部分各方面協(xié)調,促使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理解、實踐和學習能力掌握的最大化,以使每個學生得到完全的體育教育并為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做準備。
(二)整個學校、社區(qū)、全人教育模式-WSCC
教育、公共衛(wèi)生和學校衛(wèi)生部門高效的協(xié)調、整合和協(xié)作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和學習,改善兒童的認知、身體、社會和情感發(fā)展。WSCC聚焦于教育和健康目標一致,融合CDC學校衛(wèi)生模型(CSH)和ASCD的協(xié)調發(fā)展理念,強調全校范圍的健康和安全,學校、衛(wèi)生機構、家長和社區(qū)共同支持青少年健康和學業(yè)成就,確保每個社區(qū)每所學校每個學生都身體健康,包括健康教育、體育教育和體育活動方案、營養(yǎng)環(huán)境和服務、學校衛(wèi)生服務、學校輔導、心理和社會服務、社會情感環(huán)境、體育環(huán)境、員工的健康促進、家庭參與和社區(qū)參與10部分內容,強調教育和健康之間的關系:(1)孩子是教育關注的最終焦點,孩子被“健康、安全、參與、支持和挑戰(zhàn)”的“全人”教育理念包圍;(2)強調學校、衛(wèi)生和社區(qū)部門之間協(xié)調、整合和協(xié)作;(3)學校為每個兒童、每所學校、每個社區(qū)提供全面的學習和健康支持;(4)需要社區(qū)投入、資源和協(xié)作。
CSPAP和WSCC是兩種促進兒童健康模式,WSCC不僅包含CSPAP的體育教育和體育活動,還注重健康、飲食、心理等方面知識的傳授,通過全面教育實現對兒童全人教育的目的。
二、美國學校體育健康促進內容探析
(一)學校課間活動
課間活動是學校中規(guī)律的體育活動時間,兒童課間休息時活動時間積累多達40%[1],構成了體育活動的重要部分。RECESS鼓勵學生在課間選擇喜歡的運動參與,課間活動提高體育活動水平的同時也提供了生活技能的實踐平臺,能幫助更好的完成課堂作業(yè),促進社會和情感方面的發(fā)展。美國兒科協(xié)會(AAP)聲明課間活動和自由活動是兒童生長和發(fā)展的基本組成部分[2],認知能力和學習成績取決于定期對集中工作的中斷并休息。課間活動所獲得的溝通、合作、解決問題的技能不僅是健康的基礎,也能使學生更深刻的體驗學校生活;體育活動中斷也是RECESS的一種形式,通過活動使課堂短暫中斷,使學生從當前的學習任務中獲得精神和身體上的休息。研究發(fā)現,在標準的課堂教學中提供體育活動中斷,可能會對認知功能、課堂行為、學業(yè)成績等具有積極影響,也是學校課堂教學和活動計劃中的關注點。
(二)上學前和放學后活動
芝加哥的步行校車計劃倡議并幫助孩子上學和放學的路上安全,保證這一計劃首要的條件是距離,學校與家庭間距離必須適合步行或騎自行車,其次是交通,美國多個州、社區(qū)為此計劃進行了路段改造,為學生打造安全的上學路線,家長的參與是步行校車計劃順利實施的保障,步行校車是一項低成本舉措,步行校車組織在2009—2010年增加至6.2%[3],美國步行校車計劃從創(chuàng)建、模型、路線的選取及組織工作等各方面提供了參考;盡管學校提供了豐富的提升和促進兒童健康的計劃,但放學后許多兒童的環(huán)境卻不健康,放學后無人監(jiān)管的學生引發(fā)了潛在的久坐行為,放學后計劃是學校或社區(qū)組織的課外活動,是兒童參與活動的黃金時間,兒童和青少年放學后活動場所給孩子提供了安全和成人監(jiān)督環(huán)境,聯(lián)邦政府尤其支持低收入社區(qū)的放學后計劃,從活動的時間、量、環(huán)境和活動形式、評估等各方面對計劃進行了規(guī)定。
(三)家庭、社區(qū)與教師參與
家庭、社區(qū)與學校協(xié)作對兒童健康行為及學業(yè)成績具有支持性作用,大部分兒童都來自鄰近社區(qū),家長參與可以促進兒童青少年積極健康行為的形成,研究表明,當父母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時,兒童更有可能達到國家的體育活動標準[4]。CDC認為要增加家長對學校健康活動的參與,學校不僅要與父母建立積極的關系,還應提供讓家長充分和積極參與學校活動的機會,并解決阻礙參與的多種難題,聯(lián)系、參與和維持相互結合、互為因果才能保證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社區(qū)合作伙伴涵蓋范圍從個人到大型組織、大學、基金會公園和娛樂場所等,涵蓋可提供各種資源的營利、非營利組織[5];教職員工為學生的體育活動提供規(guī)劃和監(jiān)督,是學生的領導者和榜樣,教師參與體育活動,將對學生的參與產生積極的影響。CSPAP方案同時重視學生和員工的健康,鼓勵學校員工與學生一起參與活動。
(四)優(yōu)質體育課
學校是預防肥胖活動的重要場所,WHO、AHA和CDC呼吁學校承擔起促進兒童青少年體育活動的領導重任。體育活動被定義為“高于基礎水平的能量消耗的肌肉收縮所產生的身體運動”,美國運動與體育教育協(xié)會(NASPE)指出從幼兒園到12年級應該享有參與高質量體育教育的機會,一個高質量體育課(QPE)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機會、有意義的內容和合適的指導和評估,研究表明學生在體育課日比非體育課日更積極[6],這說明體育課能在短期內提高學生的日常體育活動水平。QPE為學生提供安全、有監(jiān)管、結構化的活動環(huán)境,使學生高效的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能,最終養(yǎng)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美國學校體育健康促進啟示
(一)重視體育活動,推行學校體育發(fā)展計劃
美國家長鼓勵兒童參與體育活動,學校、社區(qū)把體育活動作為兒童全面發(fā)展的關鍵,體現體育的教育本質,要充分挖掘體育功能,把體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提高體育素養(yǎng)。美國各地區(qū)、機構形成了較成熟的學校體育健康促進方案和理論,我國各地區(qū)衛(wèi)生、教育、體育部門需要發(fā)揮能動作用,做出適合本地、本校的規(guī)劃。
(二)探索課程模式,建立學校健康教育體系
為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美國學校體育開發(fā)了多種綜合課程,我國在關注兒童健康、強化體育課的現實背景下,應開發(fā)具有持續(xù)影響力的課程模式并進行實證性研究,探索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提高我國學校體育教學水平。以學校體育活動行為為軸心建立學校體育健康教育體系,涵蓋學校環(huán)境、家長支持、社區(qū)參與,使項目協(xié)同運作成有機系統(tǒng)。
(三)重視積極性休息,開發(fā)放學前后活動
美國的課堂休息給我們以深刻啟發(fā),教學過程隨時可停的理念充實了班級授課。我國的課間十分鐘利用水平不同,未能充分發(fā)揮作用,借鑒美國RECESS教師可通過短暫休息調整課堂氣氛和學生狀態(tài)。我國學區(qū)制度縮短了學校、家庭之間的距離,學校應鼓勵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借鑒美國步行校車計劃建立學校與社區(qū)的場地資源共享機制,促進兒童的健康上學行為。
參考文獻
[1]Ridgers N D,G.Stratton,S.J.Fairclough.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of children during school Playtime[J].Sports Medicine.2006,36(4):359.
[2]Council on School Health.The crucial role of recess in school[J].Pediatrics.2013,131(1):183.
[3]Turner L,J.Chriqui,F.Chaloupka.Walking school bus programs in us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J].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Health,2012.
[4]Ornelas IJ,Perreira KM,Ayala GX.Parental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a longitudin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2007,4(3):1.
[5]李娜,馬鴻韜,姜勇,等.美國學校體育健康促進政策特征及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9(01):105–110.
[6]Alderman B L,Benham-Deal T,Beighle A,et al.Physical education's contribution to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middle school youth[J].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