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祖強
摘要:青少年體質下降問題愈發嚴峻,為進一步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價值,促進青少年身體素質全面發展,從校園足球這一項運動的視角出發,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青少年校園足球訓練方法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改變運動負荷訓練法、改變練習環境和條件訓練法、比賽訓練法、持續訓練法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健康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能有效的發展學生的速度,耐力素質以及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關鍵詞:青少年;校園足球訓練方法;體質
國民體質問題已成為目前最受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之一,青少年國民體質與國家地位的關系,就像青少年與國家未來的關系,青少年的體質強弱與國家未來的興衰和.家庭的幸福密切相關,它關系著國家構建人力資源強國戰略的成敗。針對此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法規,《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指出,當今社會,青少年學生的身體素質正在持續下降[1]。這一問題更是給學校體育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其中訓練方法的科學是否合理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科學合理的安排運動負荷,能有效的增加學生身心健康,促進文化知識的學習。只有合理科學的進行體育鍛煉,才能有利于健康。運動不足和運動過量都難以達到最佳的體育鍛煉效果。適宜的運動負荷是實現最佳體育鍛煉的關鍵,也是增強學生體質的關鍵。
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從1985年開始,國家就對青少年的體質健康進行了調查,當時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正在逐年下降。要想解決此困境,就要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提到:從深化學校體育改革、培養全面發展人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層面出發、把校園足球作為一項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礎性工程,使學生參與到足球運動中來。讓學生熱愛足球、喜歡足球,把興趣轉換為實際行動,是促進學生適應社會規則和提高道德行為規范的有效途徑之一[2]。當今校園足球發展頗具規模,其參與人口逐年增加,是增強學生體質的重要活動方式之一。這對校園足球訓練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傳統意義上來看,身體素質指的是人體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項綜合素質。身體素質是人體在運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等技能素質的總稱,身體素質不僅是人體運動的基礎,也是體質的重要組成部分[3]。體質是指:有機體在遺傳變異和后天獲得性表現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技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特征[4]。而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機體技能和形態失衡,破壞了這樣一種穩定的狀態特征,從而使得體質下降。從青少年足球運動訓練的現實可能和人體機能的訓練適應規律來看,要想提高學生運動員身體素質,在訓練中給予相應量度的負荷是很有必要的。運動負荷是科學實施校園足球訓練的關鍵,訓練負荷是指運動員在訓練各階段承受負荷量與負荷強度的組合關系。采用科學的方法合理安排運動負荷是影響訓練效果的重要因素,通過施加相應的負荷作用于機體,從而提高相應的身體素質。
一、提高青少年校園足球學生身體素質訓練的方法
(一)改變運動負荷訓練法
在校園足球訓練中,不少地區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由于缺少相應的監控設備,使得在訓練期間,教練員無法科學合理的把握訓練中的負荷,而教練員對負荷的把控,往往來源于以往的執教經驗。學生身體素質水平有高低不同,每個人所能承受的負荷也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教練員要根據實際情況改變運動負荷,科學的安排訓練負荷,提高機體對適宜負荷的應激和適應能力。在足球運動中,常采用慢跑與沖刺跑相結合的負荷訓練來發展足球專項速度耐力。而如何判斷運動負荷是否達標,可以通過教練員的觀察,此時觀察學生體表特征,如果出現呼吸急促,身體乏力,無法繼續完成后續練習,則需要適當改變運動負荷。如果學生能較輕松的完成安排的練習,呼吸順暢,還留有余力,也需要適當增加運動負荷。還可以詢問學生主觀感覺,是否感覺到累,是否還能繼續完成后續練習。具體情況要視一堂課的統一安排實施。不同的運動負荷會產生不同的應激反應,但不是所有施加的負荷都能帶來良好的訓練效果。有學者指出,機體能夠適宜的負荷產生良好的適應,但是如果機體所承受的負荷超出了一定范圍,則會使得身體機能下降,可能導致運動疲勞等相應問題。如果負荷較小,則機體應激反應較弱,機體無法得到有效地刺激,便不能很好的提高身體素質[5]。
(二)改變練習環境條件訓練法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外部環境的變化來開展訓練。以改變練習條件為例;此方法原理是運用改變場地器材以及對手等客觀條件。以促進運動員對于條件變換的應變能力,使身體素質和技戰術運用能力在不同的條件下都能得到發展。以改變練習環境為例;在練習期間,通過增大或者縮小場地區域,縮小場地區域能使得練習者能夠進行更高密度的跑動,從而達到鍛煉耐力素質,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以改變練習條件為例:為了提高學生的速度素質,在小場地比賽練習中,將盯人防守,持球隊員持球一定時間內必須完成射門,增加防守或者進攻隊員,使得雙方人數上發生改變,此時隊員們通常會表現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從而有效的刺激其心肺功能,鍛煉其速度耐力素質,從而達到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但是,運用上述方法還需要考慮練習的對象。由于身體素質敏感期的特點,此訓練法對于提高學生對于比賽條件變換的適應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也有助于提高身體素質水平。在訓練中,應靈活地考慮各種環境條件因素,根據訓練計劃、具體目標練習環境、運動負荷和條件等,有目的地開展訓練。上述方法在實際實施中簡單易行,靈活多變,可根據訓練安排靈活的調整訓練。
(三)比賽訓練法
在校園足球訓練中,訓練和比賽密不可分,學生運動員經常會采用以賽代練的方法來提高對比賽適應能力。從競技視角看,比賽是檢驗練習效果的唯一標準,目前,在基層足球訓練中,通常將比賽作為檢查訓練效果的方法,一個孩子會不會踢球,踢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比賽中的運動表現。訓練只是比賽的一部分,日常的訓練都是從比賽實際情景中轉換而來。通過比賽中某一場景來開展訓練,運動員們不僅可以更好的理解比賽,也使得教練員將更好的指導比賽。以比賽為杠桿,通過訓練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改善學生的技戰術的運用能力和應變能力,有利于提高身體訓練水平和身體素質。還要注意的是,采用比賽訓練法要負荷不能過量,因為在比賽中,學生們通過足球這一運動培養情緒與興趣的同時,教練員很難在比賽中合理的安排各學生運動員的比賽負荷。因此,在訓練和比賽中,教練員不僅要多觀察學生的情況,還要注意負荷量的掌握,注意運動時間,合理的安排休息輪轉,可以通過多分組,組織多場次等形式。
(四)持續訓練法
持續訓練法是指在訓練的過程中,為了保持負荷量而連續不間斷地進行運動的方法。由于足球是由有氧和無氧混合間歇供能地項目,此方法對于發展以體能為主導的足球運動,提高運動員的有氧耐力具有促進作用。持續訓練法的訓練時間較長,運動量較大,對于運動強度要求更精確。在訓練中將心率控制在130~170次/min之間能起到良好的訓練效果[6]。以相對恒定的運動強度,能讓機體長時間保持穩定的適宜刺激,產生良好的應激反應,促進耐力素質水平的提高。可以適當提高運動強度,控制持續的時間以提高專項耐力素質。由于現代運動訓練方法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訓練方法的種類也在不斷增加。在校園足球運動訓練中,根據訓練任務和目標的需要,靈活的選擇各種訓練方法。
二、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目前,由于運動不足、飲食習慣和醫療衛生等各方面原因,我國青少年體質下降問題日益嚴重,使學生們參與體育鍛煉,從而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勢在必行。通過使學生參與足球這一運動,從而得到有效的身體鍛煉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式:在校園足球訓練中,適當改變運動負荷運用改變運動負荷訓練法進行訓練時,同時也要科學合理的安排運動負荷,使得機體承受的負荷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能有效的促進學生專項速度耐力的提高,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的目的:通過改變外部環境和變換條件來開展訓練,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手段,此方法較簡單高效:采用持續訓練法時,也要注意把握負荷強度和量的變化,將心率控制在130~170為一個較合理的負荷區間,此時才能更好的發揮持續訓練法的作用,從而促進身體素質的發展。不同訓練法相結合,能全面、有效地鍛煉身體素質從而獲得提高。通過技術與素質訓練相結合,增強技術地運用能力,比賽的適應能力,提高應變能力。在靈活地調節運動負荷的基礎上,取得良好的鍛煉效果,而且不易疲勞。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校園足球運動中運用廣泛。
(二)建議
在訓練中,要根據訓練特點,以及青少年的身體素質特征,選擇適合的方法,采用科學的儀器對訓練進行監控,準確的把握負荷量,從而在不影響內容和目標的情況下完成訓練,以提高學生運動員技術戰術和身體素質能力。科學合理的負荷監控是完成教學和訓練的重要保證之一,在青少年體質問題愈發嚴峻的背景下,身體素質素質教育的改革愈發重要,而體育這一學科承擔的責任重中之重。體育這一詞的含義首要表達的是以體“育”人,要通過體育運動發揮體育的教育價值,通過校園足球活動,使學生成為參與的主體,通過參加運動來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加強對學生運動員的身體訓練,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EB].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005/t20100531_88539.html.2007–05–07
[2]國務院辦公廳.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EB].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38167.htm.2015–03–08.
[3]李潔,陳仁偉編著.人體運動能力檢測與評定[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4]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編寫組.體育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7.
[5]田麥久主編.運動訓練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崔性赫,郭可雷,吳陽.論重復訓練法、間歇訓練法和持續訓練法的不足與完善 [J].四川體育科學,2015,34(04):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