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
摘要:供給側結構改革是以提高供給質量為前提,以改革模式對結構調整進行推進,并對有效供給進行擴大,對扭曲的要素配置進行矯正,進而使供給結構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得以提高。簡言之,是指通過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以此對經濟增長的數量和質量進行提升,從而達到要素的最合理配置。本文以供給側改革為背景,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體育產業;經濟發展;對策
一、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問題
(一)體育產業供給數量缺乏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增高,已經躋身于中等收入國家的發展隊伍,我國已經成為標準化的經濟強國。但是,由于國際經濟格局的進一步調整,衰減的人口紅利、不斷累積的中等收入風險,已經使世界的經濟發展步入了“新常態”。在這一發展趨勢下,對我國體育產業的供給現狀也形成了一定影響,我國在最新出臺的《意見》找中指出,到2030年我國體育產業總值需要達到8萬億元,同時我國體育產業也將迎來全新發展高峰,同時預計體育產業的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可達1.2%以上。而在國家宏觀發展戰略的不斷促進下,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態勢逐步朝著良好的態勢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一般來說,體育產業大都與服務行業相關,而就我國現狀來看,體育產業中服務的占比并不是很高,而這顯然與人民群眾的體育需求不成正比。就馬拉松比賽來說,據相關調查表明,近年來我國每年在田徑協會上備案注冊的馬拉松賽事已經達到了150場以上,并且以平均每年增加76場的趨勢穩步上升,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參賽人數也以達到了百萬余人,涵蓋了近百個國家和地區。但是,雖然比賽數量呈現不斷增加的狀態,但是仍舊較難對我國馬拉松的比賽需求形成滿足。簡言之,我國在體育產業的供給數量上,不僅與我國的人口數量不成正比,同時也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異。
(二)體育產業供給質量低下
目前,就我國體育產業的供給質量來說,仍舊存在較大的供給空間。比如,對于體育用品的制造來說,就目前我國的現狀來看,仍舊停留在對簡單的體育產品進行加工的層面,不僅對體育用品的研發缺乏新意,同時對于體育用品的技術含量也存在較強的缺乏。就我國的冰雪體育產業來說,目前我國的冰場、雪場使用的主要設備仍舊是國外品牌,尤其是一些高檔次的產品,更是需要依靠國外進口。包括日本滑雪品牌,已經占據了國內市場份額的五層以上。此外,對于體育競賽表演來說,中超聯賽作為我國職業足球運動的最高聯賽,其價值年度平均增值在2.65億英鎊,其漲幅程度已經達到了79%以上,但是,中超聯賽的競技水平仍舊有待提升。此外,對于國外高水平的商業足球比賽來說,幾乎都是一票難求的狀態,而反觀我國的足球聯賽,在上座率方面仍舊亟待提升,而究其內里,影響上座率的最主要因素就在于體育比賽的質量較低。
(三)體育產業供給結構失衡
對于體育產業供給結構失衡來說,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分別是:①勞動力比例存在的失衡現象,近十年來,我國體育產業包括相關體育產業的就業人數以年均1.57倍的比例增加。就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從事體育及相關產業的人數仍舊較少,也就是說體育及相關產業的就業人數占比率較低。②土地使用缺乏科學性,我國的人均體育場地使用面積較比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具有一定的差距。同時,由于涉及到安全隱患問題,大部分中小學的運動場館并不對外開放。再者,一些主城區的體育場館其結構布局缺乏合理性,相關配套設施也不夠完備。③資本引入方面缺乏一定的多元模式,目前我國的體育產業發展仍舊處于初始積累階段,同時對于體育人才儲備來說,也存在著一定的供給不足問題,尤其對于相關體育賽事的管理方面,仍舊處于被西方發達國家的體育公司進行壟斷的模式。④對于體育產業的創新發展來說,仍舊缺乏一定的動力。由于我國體育產品的內容較為單一,因此較難獲得市場認同,進而使得參與體育運動的人群更愿意花重金購買國外體育裝備。
(四)體育產業供給體系欠缺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體育產業在服務、保障、供應鏈、產品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銜接不夠、供給不足現象。尤其在體育產品生產出來后,在銷售以及后續跟蹤服務、售后保障方面仍舊存在較大的問題。比如,對于全國馬拉松賽事來說,隨著舉辦場次的逐年增多,相應的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包括保障和服務不力,組織存在一定的混亂等,此外,還有一部分主辦方沒有將賽事中的突發因素進行考慮,最終使得一場賽演變成了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活動。再者,由于缺乏相應的賽事應急預案體系,也出現過一些在比賽開始前取消體育比賽的情況。所以,上述因素的出現,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體育產業的有序發展。
二、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對策
(一)推進產業改革增加供給數量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要想更好的對產業改革進行推進,有效確保供給數量的增加,首先需要對體育產業的體制改革進行創新,以此將體育產業的發展活力進行釋放。創新是引領體育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各級政府應與當前體育產業的發展態勢進行結合,盡快將制度方面的短板補齊,進一步對體育產業發展形成阻礙的機制進行改革,將體育產業的發展壁壘進行破除,以此確保體育產業的供給數量。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相關職能部門應發揮出宏觀指導調控作用,對公平、合理的內部發展環境進行創設,以此對體育產業的發展進行推動。此外,還應與當地的體育產業發展現狀進行結合,增設一些專業性較強的體育產業管理機構,培養相關的體育行業管理人才,以此確保體育產業數量的大規范發展。其二,應對供給側體育改革的思路進行創新,以創新、合作、同化的模式對體育產業的創新能力進行提升,并在此基礎上對發展資源進行融合、整合、并購,使我國的體育產業在資本化、專業化、集聚化的模式下有效增加體育產業的數量,進而為體育產業的平穩發展提供基礎性依托。
(二)提高產品質量增加有效供給
供給側視角下,對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經濟結構進行匹配,是供給側改革的基礎性依托,并在此基礎上,可以實現確保體育產業的穩定、健康發展。簡言之,要想提高體育產業的競爭實力,需要對體育產業的有效供給進行增加,并將問題的短板補齊,精準對供給的目標進行把控,進而才可以對產業的有效供給進行確保。比如,就體育用品的制作行業來說,要想有效提高產品質量,首先需要對過剩產品進行淘汰,以此對庫存風險進行降低。其次,對于產品質量來說,應與我國供給側改革模式進行結合,并參照我國制造行業的戰略規劃部署,對我國體育制造產業的發展水平進行提升。還應在此基礎上,對國家的質量標準體系進行構建,還需嚴格監督體育產品的生產過程,并對質量較低的體育產品進行淘汰,以此確保我國的體育用品制造能力與世界一流水平保持同步。再者,還應與市場的實際發展需求進行結合,對體育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行提升,與消費者的需要進行結合,以此對產品的科技含量進行提升。此外,對于體育競賽類的體育產業來說,也應將供給側的觀念融入進去,并在此基礎上,對體育競技比賽的觀賞性進行提升,以此確保消費者對體育競技比賽的觀賞需求進行滿足。同時,對于體育產業的服務優化來說,應對服務的能力以及效率進行提升,加快體育人才力量儲備,以此確保體育產業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
(三)促進產業轉型均衡供給結構
目前,就我國體育產業的就業人數來看,還有半數以上的人員從事的是與體育用品制造相關的產業,而從事體育服務行業的人數則更少。較比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其體育服務行業的就業人數占比人口就業率的2.78%,反觀我國的體育服務就業人口比例,僅占人口比例的0.45%。因此,在供給側視角下,總體來看我國從事體育產業的就業人數占比率還較低,而這種體育產業供給結構失衡的現象,也制約了我國體育產業的良性發展。因此,應重視對體育產業人才的培養,建立一個系統完善的體育產業人才培訓體系,以確保體育產業人才的供需平衡。此外,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陸續出臺了對本地體育產業形成促進的相關政策,同時,也應對體育產業中長期發展過程中的風險進行控制,并抓住供給側的改革機遇,對體育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對產業轉型進行促進,以此確保體育產品和體育服務的均勻供給。具體來說,應對體育產業的技術創新進行鼓勵,并對產業的產能結構以及存量進行優化。還應在轉型過程中,對體育領域的重組與兼并工作進行確保,以生產企業為龍頭,對體育產業的升級轉型進行確保。在體育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也應對單純的將以體育用品業為核心的發展模式進行轉變,使體育競賽行業以及體育服務行業的產業發展能力得以提升,并對其輻射效應進行利用,以此對其他體育行業的發展進行帶動。秉承以綠色發展為原則的發展理念,確保為供給側模式下的體育發展提供一條新出路。
(四)完善供給體系確保融合發展
作為一項負荷性較強的產業,體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會涉及到與其他相關行業的融合性發展。在供給側改革的視角下,補齊體育產業發展短板,降低產業發展成本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同時,還應在這一模式下,確保體育產業的融合性發展。也就是說,應進行體育+的發展戰略,使體育產業與交通、旅游、文化、教科文等行業進行共融性發展,以此確保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可以形成體系化的發展模式。還應在此基礎上,杜絕出現由于體育設施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的不完備,而造成的體育應急體系難以進行實施的情況。此外,也應發揮出相關機構的協調作用,從而確保在供給側模式下,對體育業產業的融合發展進行確保,并使體育產業的融合輻射效應得以強化,以此確體育產業的健康、有效、可持續性發展。
三、結語
供給側的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標志。同時,就目前世界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仍舊處于緩慢復蘇狀態,而這一模式下,人們的體育消費勢必會受到影響和制約。所以,應在對供給側改革進行深化,以及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的模式下,對體育產業的供給進行優化,以此對體育產業的升級轉型進行確保,從而使我國的體育產業得到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任波,黃海燕.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體育產業的供需矛盾與消解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0,35(03):295–301+309.
[2]陳乃容,房哲.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優化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9:1019–1021.
[3]李國,張天峰,孫慶祝.我國體育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02):36–42.
[4]趙成.我國體育產業投資體制及其在體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9(07):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