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艷萍 曹景龍
摘要:為全面了解和掌握高校體能弱勢群體體質健康的研究現狀,綜合梳理高校體能弱勢群體在健康促進過程中呈現的問題,并對促進高校體能弱勢體質健康提出有效的干預措施。本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統計、梳理歸納、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高校體能薄弱群體的形成原因主要來自于社會層面、學校層面、家庭層面和學生自身四個方面。
關鍵詞:體能薄弱群體;體質健康;現狀;干預
一、研究目的
調查研究顯示,造成《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總體成績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部分體能薄弱、超重肥胖學生的測試成績不好,局部影響整體。為全面了解和掌握高校體能弱勢群體體質健康的研究現狀,綜合整理高校體能弱勢群體在健康促進過程中呈現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對CNKI數據庫進行相關文獻的檢索,并進行整理,分析高校體能薄弱群體體質健康現狀及成因,針對我國國情,根據高校體能薄弱群體體質健康現狀及特點提出有效的干預措施。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內容的要求,在CNKI數據庫以“體質健康”“健康促進”“體能薄弱群體”“特殊群體”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搜集相關文獻并進行整理,全面了解和掌握高校體能薄弱群體體質健康研究現狀和研究成果。
(二)邏輯分析法
通過整理高校體能薄弱群體體質健康現狀及呈現的問題,進行邏輯分析,根據選題的目的進行可行性研究。
(三)數理統計法
對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并對相關數據采用excel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一)體能薄弱群體的概念界定
對于體能薄弱群體的界定,國內學術界暫無明確的定義,在CNKI數據庫檢索中搜索“體能薄弱群體”等關鍵詞,未能檢索到相關文獻。但以“特殊群體”為關鍵詞并包含“體質健康”進行高級檢索,共檢索到文獻13篇。一般認為評判體能薄弱者主要是依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成績以及BMI指數:體質測試成績不合格或者剛達合格水平、超重肥胖或瘦弱學生(BMI≤20或BMI≥28)為目標人群[1]。其中尤以肥胖群體居多,且在研究過程中,因包含于“特殊群體”中,故多以“特殊群體”相稱。
(二)高校體能薄弱群體體質健康現狀
1.高校體能薄弱群體健康相關研究
1952年毛澤東在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第二次會議上為新中國體育工作題寫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2]。學校體育則是實現體育目標的重要途徑,高等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國民體質健康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有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體質下滑主要表現在肥胖和超重比重上升;肺活量下降;速度、耐力下降;柔韌素質整體下降等方面[3]。在眾多研究中可以發現很多高校或者地區的體能薄弱群體都比較高,如郭思強,侯軍等在對肇慶學院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分析中發現該院男生BMI指數異常(BMI≤20或BMI≥28)均值為13.6%,女生BMI指數異常(BMI≤20或BMI≥28)均值為17%[4]。劉亞設對新疆昌吉學院學生體質測試結果進行了分析,發現該院學生體質測試不及格率高達21.9%,對結果進行分析后有如下結論:學院大部分學生的身高體重等級處于正常指標,少部分學生的身高體重等級處于低體重、超重和肥胖這三個指標當中[5]。
2.高校體能薄弱群體形成的原因
對大量文獻資料梳理歸納發現高校體能薄弱群體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層面。一方面,數字化產品已經遍布我們的生活,這些發展對學生的體質健康也有一定的沖擊,學生在課余時間更多的是沉迷于數字化產品。另一方面,教育的激烈競爭使得導致中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得不到保障,進入大學后,體能基礎自然薄弱。
2)學校層面。學校方面的不利因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學校硬件設施不夠。隨著高校擴招,硬件設施消耗也隨之增加。(2)師資力量的短缺。不一樣的體育教師,還要匹配心理導師,進行心理引導,鼓勵其進行體育學習和鍛煉的積極性。
3)家庭層面。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認為孩子只有考上名校才是正確的選擇,對孩子只有一個要求:學習好。從而忽略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對孩子是過度保護,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怕孩子吃一點苦,只想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殊不知促成了孩子體能的下降。
4)學生自身。體能受兩方面的影響,一個是先天因素,即遺傳,該因素很難進行改變。另一個是后天因素,需要靠學生后天去進行鍛煉。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在CNKI中以“大學生體質健康研究”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檢索到文獻1791篇,在結果中以“肥胖”為關鍵詞,共檢索到文獻16篇,而在結果中分別以“體能薄弱群體”和“特殊群體”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均為0篇。反映當前對高校體能薄弱群體的體質健康關注度不高,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建議
(1)科學干預體能薄弱群體,整體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調研顯示,造成《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總體成績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部分體能薄弱、超重肥胖學生的測試成績不好,局部影響整體。學校可根據學生體能薄弱的原因進行歸類,再根據不同類別的成因科學制定體育教學內容和體育鍛煉內容以及手段。
(2)在強化師資力量和增加學校體育教學硬件建設的基礎上實行“精準扶弱”。針對體能薄弱群體進行分類,經過前期的調查分析和教學過程為不同類型的體能薄弱學生制定體能訓練方案,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進而增強學生體能。
(3)家校合作,共同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都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其中也包括健康的飲食習慣。如規律的作息時間、科學健康的膳食。
參考文獻
[1]吳鍵,袁圣敏,劉君.精準干預,有效提高學生體質健康[EB].http://www.cgsgov.org/focus/dt/9188.Html.
[2]百度百科[EB].https://baike.baidu.com/item/體育目的/16842705?fr=aladdin.
[3]陳金霞,譚秋月.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分析——以武夷學院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3(4):84–88.
[4]郭思強,侯軍等.肇慶學院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分析——基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J].肇慶學院學報,2019,40(02):76–83.
[5]劉亞設.本科院校大學生體質測試結果分析研究—以新疆昌吉學院為例[J].林區教學,2020(02):98–102.
[6] 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 [N].人民日報,2016–8–27(1).
[7]吳燕丹.生命關懷視野下我國大學生特殊體育教育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6,26(2):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