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皓陽 門傳勝


摘要:隨著跳繩運動競技化,技術動作研究對競技跳繩的影響也越來越重要。調查研究相關資料和近幾年各類交互繩比賽視頻,發現我國參加花樣賽交互繩比賽的隊伍動作融合的元素種類多,搖繩技術多變,但搖繩的難度并不高。像放繩技術這樣脫手再握,難度較大,失誤率較高的動作在各類比賽中出現的較少,并且多數交互繩項目運動員對放繩技術的日常訓練較少。本文對交互繩項目的交叉雙搖放繩技術進行研究,根據視頻分析和訪談所得信息進行總結,為進一步發展花式跳繩交互繩項目以及放繩技術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花式跳繩;交互繩;放繩技術
隨著跳繩運動在國內的發展以及競技化,適合于比賽的技術動作成為了國家隊,地方各個參賽隊伍密切關注的問題,合理的技術動作理論是競技跳繩更上一層樓的根本保證。目前來看,我國交互繩項目運動員的技術水平提高很快,經過不懈的努力已在很多國際級比賽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盡管運動員的整體水平已達到一定的高度,但是要想始終處于領先地位,進一步推動交互繩項目向更高水平發展,還需要更多,更科學的技術研究來提供理論依據和訓練指導。筆者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交互繩的放繩技術進行研究并獲得相關結論,從而對運動員訓練和教練員教學過程中提供理論指導。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花樣跳繩三人交互繩項目雙搖放繩技術為研究對象。
以沈陽體育學院花式跳繩院隊隊員羅皓陽為調查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2.視頻分析法;3.訪談法。
二、結果與分析
(一)交互繩交叉雙搖放繩各階段時間特征分析
本文將交互繩項目中的交叉雙搖放繩技術(簡稱:放繩技術)的完整動作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交叉手雙搖階段、脫手再握階段、正常搖繩階段。通過視頻,結合慢動作錄制觀察,將該放繩技術三個階段的動作同時與完整動作總時間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交互繩交叉雙搖放繩各個階段的時間特征,如表1所示。
由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完成交叉雙搖放繩動作總體用時是1.17s±0.05s,完成該動作的總用時范圍在1.12s-1.22s區間內。交叉雙搖階段(t1)用時0.46s±0.03s,約占整個動作總用時的 39.32%,脫手再握階段(t2)用時0.32s±0.03s,約占整個動作總用時的27.35%,正常搖繩階段(t3)用時0.39s±0.02s,約占整個動作總用時的33.33%,因此三個階段用時的比例T1:T2:T3大致為 4:2:4。該階段在時間特征上表現為t2 (二)交互繩交叉雙搖放繩空間特征分析 在本文研究的放繩技術中,上肢技術是整個技術動作中的關鍵。人體上肢各關節是最靈活的環節之一,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動作,通過分析上肢各關節在三個運動軸上的運動軌跡,能夠更好地把握上肢運動規律,指導運動員更合理的完成放繩技術。手臂在基本運動軸上的位移變化規律如圖1所示: 由圖1可以看出手臂的位移變化特征:以動作開始前手臂交叉位置為原點。 如圖2交叉雙搖階段:在該階段,手臂在 x軸上的位移并不明顯,說明在該階段運動員手臂在垂直軸上的運動軌跡是先向下移動再向上移動的,至t3時相手臂達到垂直軸上正向最遠端位置,說明此時,運動員正處于交叉雙搖階段中的結束階段。 如圖3所示: 脫手再握階段:手臂在 x軸上的位移仍然不明顯,表明此時手臂在矢狀軸上的位移變化較小;由于脫手再握開始階段,左右手的運動軌跡是相似的,在該階段,手臂在z軸上的位移變化較小,說明在該階段運動員手臂在垂直軸上的運動軌跡是基本不變的。 如圖4所示: 正常搖繩階段:在該階段,手臂在 x軸上的位移不明顯,表明此時手臂在矢狀軸上的位移變化與手臂在其他兩個軸上的位移變化相比,手臂在矢狀軸上的位移變化相對小;正常搖繩階段,左右手的運動軌跡是相似的。 (三)交互繩交叉雙搖放繩輔助練習動作分析 筆者通過訪談該動作的發明者得知,在進行交互繩交叉雙搖放繩技術動作的練習的泛化階段,為了建立動作概念和增加肌肉記憶,運動員會采用一定的輔助練習來提高動作的完成質量增加成功率。輔助練習在時間特征上,各階段的用時與完整技術動作在各階段的用時誤差在±0.2s內,在空間特征上通過運動軌跡的對比,輔助練習與完整放繩動作的上肢位移變化路徑80%重疊,說明兩個動作分別在動作節奏結構和空間位置移動上具有相似性,兩個動作的動作結構具有相似性,由此得出結論,該輔助練習是符合訓練要求的,對完成完整的放繩技術動作有一定促進作用,有利于運動員更好的掌握該技術動作。但是由于本文只針對該輔助練習對于完整技術的關系展開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在三人交互繩項目中,交叉雙搖放繩動作的總用時為1.17s,脫手再握階段用時最短,整體節奏:交叉雙搖、脫手再握、正常搖繩三個階段用時比為4:2:4。 2.完成交叉雙搖是放繩動作的前提條件,脫手再握時機是放繩動作的關鍵點,接繩時雙手位置相差角度大于0°小于90°是保證動作完成的必要條件。 3.三人交互繩項目交叉雙搖放繩技術的輔助練習動作與本文所研究的放繩技術動作在動作結構上具有相似性,有很高的實用性。 4.交互繩交叉雙搖放繩技術在實際比賽中具有可行性,且完成時間、成功率明顯優于其它放繩動作。 (二)建議 1.掌握交叉雙搖放繩技術的重要環節是掌握該技術動作合理的節奏結構,把握好脫手再握的時機,根據實際訓練中出現的影響因素,進行適當調整。 2.完成三人交互繩交叉雙搖放繩動作的前提條件是交叉雙搖動作的完成質量,所以運動員在完成該動作前,應該加強對交互繩交叉雙搖的練習在確保放繩動作的完成。 3.該動作在比賽中有較強的可行性,是較為實用的技術動作,在日常訓練中應該注意按照正確的技術動作進行練習,提高動作的完成質量和成功率。 參考文獻 [1]柏游游.淮北市小學花樣跳繩運動開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 [2]徐飛,謝浩,徐玉明,等.跳繩訓練對少年足球運動員動態平衡能力和協調性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17,53(3):71–77,107. [3]彭遠志.炫酷運動花樣跳繩[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國家體育總局.2007年中國跳繩運動競賽規則(試行)[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5]孫貴龍,蔡世昌,于洋.探析中國跳繩競賽規則的變化[J].體育科技,2015(2):46–48. [6]中國跳繩官方網站[EB/OL].http://www.crsa.cc/,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