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李要南
摘要:隨著目前我國自然生態資源面臨的形式越來越嚴峻,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嚴峻形勢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變得越來越重要,發展生態旅游有利于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合理利用現有資源發展旅游業,而生態旅游融合馬術項目共同發展,將為生態旅游開辟新的路徑。
關鍵詞:生態旅游;馬術;融合
一、引言
生態旅游主要是以當地具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依托,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準則,而開展的一種積極向上,使人身心愉悅的旅游方式。馬術運動是當下具有很強時尚引領性的休閑運動,同時也是唯一人與動物共同參與,男女老少都可參加的健康運動項目。生態旅游區以“人馬和諧、親近自然、休閑旅游”為理念,開展生態、健康和時尚體驗項目。可為市民打造一個積極向上、休閑娛樂、親近自然的場所,滿足市民日益追求幸福健康生活多樣化的需求。
二、武漢生態旅游現狀
1.地理位置優勢:武漢是我國中部地區最大的副省級城市,中國內陸地區最繁華都市地,經濟發展水平勢頭強勁,地處江漢平原東部,被稱為“江城”,從古到今享有“九省通衢”美譽,形成了集鐵路、水運、公路、民航等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組成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交通網絡發達便捷,經濟發展水平名列全國前茅,是我國重要的工業,文化,旅游,教育城市。
2.氣候特征優勢: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使得武漢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溫度適宜,初秋季炎熱多雨外,其他季節非常適合戶外游覽。
3.生態資源優勢:武漢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且沿長江兩岸對稱分布,把武漢點綴成風景獨秀美麗的江城。并且武漢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東湖風景區,后官湖國家濕地公園,墨水湖公園、蓮花湖、月湖自然水域湖泊,自然景觀資源豐富。
4.人文資源優勢:武漢地處我國中部地區,全國各地人員匯聚于此,各種人文交融匯聚,武漢話別具特色,武漢小吃種類繁多,不同民族匯聚于此,展現出武漢獨特的魅力,其中黃鶴樓、歸元寺、晴川閣、古琴臺、古德寺等名勝古跡聞名于國內外。
5.自然資源旅游景區優勢:武漢有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黃陂木蘭文化生態旅游區,黃鶴樓公園等5A級景區,錦里溝風情旅游區,木蘭清涼寨景區等多處4A級景區,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不少于500萬人次。
三、武漢馬術運動發展現狀
武漢在歷史上就有開展賽馬運動的傳統,現代賽馬、馬術在武漢發展已有10幾年歷史,隨著改革開放不斷的深入以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在發生改變,對新型體育運動也有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型體育運動馬術走進武漢愛好者的視野,成為武漢市民喜聞樂見的項目,武漢已有16家開展馬術運動的機構和單位,馬術愛好大道5萬多名,近年來武漢積極開展國內大型賽馬、馬術賽事30余場次,參與觀眾50萬余人次,受益群眾百余萬人次,2021年武漢市第十一屆運動會以及2022年湖北省第十五屆省運會都將馬術列為常規比賽項目,這將會極大地促進武漢地區馬術運動的發展。
四、生態旅游園區結合馬術運動發展的優勢
(一)與園區規劃項目相輔相成
一般生態旅游園區有采摘、親子體驗、觀光、農業集市、菜地認領和會員招募等各類活動。其中馬術項目可作為深度參與和多次體驗項目,是一個跨領域的休閑項目,可以歸納到體育、旅游和農業等多個領域。馬術項目與園區其他項目容易結合,健全和豐富園區的配套設施。在園區開展馬術培訓、馬術夏令營、皇家馬車、馬術婚紗攝影、騎乘體驗、馬術親子、馬術主題的露天電影等活動,將吸引大量人群關注和進入園區,他們也將成為該園區的目標客戶人群,在豐富了園區項目內容的同時助推園區持續發展。
(二)省市政策助推園區發展
湖北省政府成立了“鄂疆馬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省政協為牽頭單位,積極支持鄂疆馬產業發展;武漢市政府成立了“打造賽馬之都、發展賽馬產業領導小組”,副市長分管牽頭為組長;同時武漢市政府出臺了“發展賽馬產業三年行動計劃”,武漢市體育局也出臺了“馬術進校園活動”“馬術夏令營和冬令營”等系列活動這些政策將有利于馬術運動的積極推廣。武漢電視臺、長江日報、湖北日報、楚天都市等媒體都是馬術項目良好的合作伙伴,多次無償宣傳馬術項目;2021年武漢市運動會、2022年湖北省運動會都把馬術列入了比賽項目。在省、市政府支持發展馬產業的大好政策背景下,園區以馬術項目為抓手,推動園區品牌建設,為園區打造亮點奠定了基礎。
(三)馬術活動助推園區品牌建設
通過舉辦大型團建活動和馬術賽事,能吸引人流增加園區熱度,擴大園區影響力。近年來以馬術為載體的大型活動層出不窮,不斷的刷新亮點,大型馬術活動為園區帶來客流和知名度,同時馬術項目能為園區舉辦的大型活動豐富內容,通過活動和賽事的舉辦,將增加園區知名度,提升園區品牌價值。
(四)馬文化建設提升園區內涵
馬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農耕時代馴服馬匹為人類服務,馬匹成為了交通、運輸和戰爭的主要工具,成吉思汗馬蹄踏遍歐洲,其中馬匹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素,馬匹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馬是充滿靈性的動物,能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蒙古馬的精神,馬到成功這些經典寓意深刻,被人們稱贊傳頌,該項目建成后通過宣傳,把馬文化融入到園區的各類推廣、宣傳及運營之中,馬能吸引人的眼球,將在宣傳和推廣活動中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可為今該園區申報特色文旅項目奠定基礎。
(五)滿足不同人群的生活理念及方式
生態園區給人們提供一種新的休閑娛樂場所,也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現代馬術之所以能快速發展,正是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符合市場發展的需求,為人類發展的精神需求提供了新的選擇,通過馬匹騎乘或成為馬主,是一種尊貴身份的象征,馬術會所可以提供輕松的環境,可以成為進行商務談判洽談的首選之地。在高大的馬背上會喚起人們內心深處潛藏的自信,緩解孤獨和壓抑的情緒。和馬建立起的情感紐帶讓人身心愉悅,騎士精神會讓人心胸開闊,更加有責任感,能增強對復雜環境的應變能力。
(六)培育人與自然的和諧
馬術運動,不僅僅是一項流汗運動,它還是一種人與自然、動物和諧相處,享受休閑生活的方式。是唯一一項人與動物共同參與的奧運項目。在如今的科技社會下,電子產品設備是家庭的必備品,長期使用電子產品會導致缺乏運動、視力下降等一系列健康成長問題,而對家長來說,參與馬術運動不僅可以有效利用人們的空余時間,同時能夠鍛煉身體,通過對馬周到、體貼、細心的照顧,能夠很好培養人們的性格。
(七)配合園區開展嘉年華活動
在園區進行各項宣傳活動時,加入馬的元素,體現活動的高貴與特色,增加各種活動項目的特色,為各項活動帶來不同的客戶體驗。不定期組織形象氣質佳的男女騎士,身著盛裝,騎著純種溫血大馬開展宣傳活動,增加園區宣傳亮點和吸引力。
五、生態旅游結合馬術運動協同發展的建議
(一)大力推廣馬術體驗
馬術體驗主要面向對來園區游玩的人員,參與生態游玩的人群時間有限,短時間的馬術參與式體驗活動既可以適應游客的時間,有為廣大游客可以提供一個參與度較高,引領性強的時尚運動體驗活動,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增加園區的項目種類。
(二)積極開展馬術培訓
馬術培訓主要是針對興趣比較濃厚的青少年人群,通過一段時期的學習,使其達到掌握初級簡單的技能,通過系統的學習不僅能鍛煉身體,培養自信和勇氣,同時可以參與專業考試和級別認證,提升求學優勢,為出國學習和深造奠定基礎,生態園區開設馬術項目在場地,馬匹,人員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也可開展相關訓練,這不僅能在同行業提升知名度,同時也可以作為整個生態園區的特色。
(三)增強馬文化展示
馬術運動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養馬大國,馬文化涉及范圍廣闊,例如生產,生活,交通,運輸,通訊,醫療等與人類活動各方面都曾與馬和馬的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收集與馬相關的歷史物品如馬擺件,古代馬車,碾盤,馬具等物品做文化展覽,將“田忌賽馬”“老馬識途”“汗血寶馬”“戰馬”“奔騰年代”等故事制作成展板,開展馬文化宣傳,打造成園區馬文化博覽館,既增加了園區文化內涵有增加了園區游覽項目。
(四)增加親子互動游戲
借助馬匹,馬術運動,馬文化,可以開展青少兒與家長共同參與的喂馬、牽馬、馬術游戲等活動,豐富園區活動內容,增強親子互動,促進少年成長和家庭和諧。
(五)增加園區馬車巡游
生態園區內可增設皇家馬車巡游,這種游玩活動區別于目前生態園區采用游客觀光車的做法,它既是一種古老交通方式的體驗,一種傳承,會更加有體驗感,可以成為吸引大眾游玩園區的亮點。
(六)打造馬術賽事
在園區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在基礎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申請承辦馬術系列賽事活動,打造知名品牌賽事,進一步擴大園區影響力和知名度,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休閑娛樂環境,同時也可以爭取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和推動,承擔政府相關部門的服務,提高園區影響力,布局園區的長遠發展。
(七)豐富團建活動
通過承接大型團建活動,與其他文化教育旅游相關機構平臺合作建設青少年馬術研學基地,和園區其他項目會員進行交流活動,為喜愛馬的人群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通過這些活動吸引更多企業和人群進入并關注園區。
(八)開展大型主題活動
以馬、馬文化為媒介,可借助融合園區整體,將馬術作為亮點,打造園區嘉年華,開展戶外馬術生日派對、篝火晚會、朋友聚會等活動,既可以豐富園區增加園區收入和知名度。
六、結語
面對目前自然資源匱乏,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勢在必行,生態旅游在結合當地原有生態條件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新的旅游模式,在生態旅游項目中融入馬術,將使生態旅游園區內容更加豐富,項目更加新穎,收益更加最大化,項目更具有吸引力,更有利于當地旅游、服務業、馬術運動的發展,從而為生態旅游園區開辟一種新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周東華,黃亞坤.我國馬術旅游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武漢商學院學報,2018(4):26–29.
[2]李飛天.煙臺養馬島體育旅游開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
[3]張升.對森林小鎮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經濟報告,2017(03):95–98.
[4]章筱蕾.淺析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2010(11):254–255.
(通訊作者:李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