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琳焱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與訪談法。在新舊規則交替的背景下,比較分析《2014年啦啦操競賽規則》與《2017-2020年啦啦操競賽規則》中花球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編排評判要素部分,并得出相應的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新舊規則;花球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編排評判要素
競賽規則為啦啦操運動競賽提供了客觀統一的標準,是裁判員評分的客觀依據,保證了啦啦操競賽評分的客觀性與統一性。為了響應了ICU的號召,推動我國啦啦操運動的發展,繼2014版啦啦操競賽規程后,我國進一步修改完善,在2017年制定了2017-2020周期啦啦操競賽規則。
啦啦操規定動作是全國啦啦操競賽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花球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參賽者較為廣泛。參賽者根據大會所提供的統一競賽套路(包括統一的音樂、成套動作),對競賽套路中的隊形、對比組合動作、層次空間運用進行創編。規定套路成套動作創編的成功,不僅需要新穎、富有創意的藝術編排,以提高成套動作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對競賽規則的熟悉與掌握,從而避免因違例而被扣分的現象。因此,研究花球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規則編排評分構建以及在新舊規則推動下所產生的變化,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新舊規則花球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評分要素中編排項的變化
表1為新舊規則花球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評分分值對比表,表2為新舊規則花球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評分要素對比表。如表1所示,技術/技巧、團體協作能力、編排和總體評價四個要素組成了新舊規則花球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評分表,其中2014版啦啦操競賽規則中四個要素的分值依次為50分、30分、10分、10分;且前兩項要素又細化分成了3個小評分要素,分值依次為20分、20分、10分以及10分、10分、10分。如表2所示,與2014版競賽規則不同的是新周期規則中花球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編排部分更加明確化,減少了技術項的分值比例以及更改了編排項的評分要素,在編排項中除了原有的舞臺、視覺效果元素外,還增加了隊形的變換、保持原創2個要素,每個小評分要素為10分。其中完成評分要素可看作是由技術、團體協作2個要素組成,藝術編排要素可看作是由編排要素組成。因此,藝術和完成兩部分的分值也有了相應的變化,相比2014版啦啦操競賽規則,新周期規則中完成分值降低了20分,藝術編排分值則增加了20分,從中體現出花球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對編排方面的重視,并且強調了花球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保持原創的重要性,而技術技巧這一評分要素得到了相對弱化。
二、新舊規則花球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編排要素評判標準分析
成套動作價值關鍵主要體現于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的編排,它與成套規定動作獲勝有著必不可少的聯系。完美的完成情況,配合上創新的藝術編排,方能提高成套動作的競爭力。尤其是在同場競技中出現實力相當的競爭對手,獲勝的關鍵就在于編排,而編排評判標準是由操化動作、難度動作、托舉與配合、隊形等方面組成。
如表3,將2014版規則與新周期規則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編排要素評判標準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看出2014版規則在規定動作編排評分上有精確的分值是10分,但是在評判標準中卻又是模糊的,沒有明確對操化動作、難度動作、托舉與配合、隊形的要求,而是根據集體完成隊形流動、層次、對比動作的表現進行統籌評分。一方面,缺少定性規定給成套動作編排帶來更多的創新空間,增加成套編排的藝術性;但一方面卻也給成套編排帶來困惑,教練員在編排過程中沒有了具體要求便很難把握創編的度,裁判員缺乏具體規則作為依據便容易因主觀判斷,無法做到公平、公正。
新周期規則在編排上采取定性的評分方式,在編排的要素構建上都有明確的規定。規則中強調了編排的標準,歸納了相應的要求,編排操化動作中手位動作、動作順序不可改變,腳下步伐劃、動作面向、動作節奏、動作空間可改變;編排難度動作時,在不改變難度動作、不增加其它難度動作的基礎上,至少有一名運動員進行展示;完成托舉與配合動作時,在不更改托舉與配合動作、不增加其它托舉與配合動作的基礎上,參與組數越多評價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成套的開始或結束(有音樂無動作的拍節),不可展示托舉動作;可自行編排成套隊形。
因此,在新周期規則中規定動作的編排評價標準不僅具體劃分為隊形的變換、舞臺視覺效果、保持原創3個要素,還明確對操化動作、難度動作、托舉與配合、隊形四個方面的具體要求。而這樣的評價方法,一方面為裁判員提供了編排的評判依據,另一方面給教練員帶來更大的挑戰,要求在保持規定動作原創性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推動啦啦操健康發展。這就要求教練員編排成套動作在保持原創的同時,還能進行合理、新穎的創編,對教練員自身編排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新周期規則對教練員、裁判員綜合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新周期規則中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相對于成套技術與團體協作能力,對編排的要求大幅度增加。成套動作開始注重操化動作、難度動作、托舉與配合、隊形的合理編排。
2.在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成套編排中,除了追求創新理念,同時也強調了操化動作、難度動作、托舉與配合的原創性。
3.新周期規則規定編排需建立在保持套路原創性的基礎上,使參賽隊伍面臨更大的挑戰。一方面體現了現今啦啦操運動的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也對教練員自身編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建議
1.加強裁判員的評判水平,提升業務能力。新周期規則對于規定動作的評價首先考驗的是裁判員的執裁業務水平,這就要求裁判應該時刻關注啦啦操的發展、掌握最新的發展動態,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提升評判能力,做到公平、公正、準確。
2.教練員要理解規則和編排評判,轉變創編理念。新周期規則對規定動作編排要求的變化,在創編方面給予了更大的挑戰同時也是很好的機遇。積極轉變成套動作的創編理念,在保持原創的基礎上,又做到創新與變化。
3.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組成了編排的評分構建。這就要求教練員與裁判員應熟悉掌握新周期規則中規定動作的評分表細則以及評分補充要求。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體操管理中心審定.2014年版全國啦啦操競賽規則[S].2014.
[2]周嫻.我國啦啦操競賽規則發展演進及特征表現[J].運動,2019(4):23–25+69.
[3]王思芳.新規則視角下集體花球啦啦操的藝術編排探究——基于《2017—2020周期啦啦操競賽規則》[J].當代體育科技,2019(15):189–190.
[4]張怡雯.淺談高校舞蹈啦啦操套路編排的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8(28):138+140.
[5]劉倩文.新規則下花球舞蹈啦啦操的編排研究[J].科技資訊,2017(12):174–176.
[6]扈金霞,楊映紅.新規則導向下我國舞蹈啦啦操的發展趨勢[J].鄂州大學學報,2014(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