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旻
摘要:為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南京市六合區探索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創新實踐。文章從區級層面詮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內涵,借鑒國內外經驗,綜合各地信用體系建設實踐,開拓區級信用體系建設新模式、新途徑,提出各級政府探索信用體系建設設想。
關鍵詞:信用體系;模式;設想
由于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因素制約,政府主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內生動力不足。對南京市六合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研究發現,信用工作面臨諸多困難:一是立法滯后導致工作推進過程中法律依據不足;二是公安、電力等單位的數據管理規定阻礙信用信息歸集,三是政務誠信、政府機構信用和公務員等特殊人群管理的信用探索停滯不前;四是企業偶發一般行政處罰,信用約束挫傷企業的經營信心;五是自然人信用信息管理方面的探索止步不前。因此,六合區信用體系建設層面實行政府主導,以執行國家法律法規為核心,引領地方經濟發展,形成倡導誠信文化的社會信用體系框架和運行機制。通過對六合區信用體系建設的模式、途徑研究,借鑒國內外經驗,綜合各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實踐,探索區級信用體系建設的新模式、新途徑。
一、六合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困難和機遇
困難:一是從國家到省市,立法滯后,工作推進中出現法律依據不足,部門工作應付考核任務,制定規范性文件缺乏法律依據;二是歸集涉及企業的信用信息,公安、電力等部分單位保護企業隱私而不報送,阻礙信息歸集;三是政務誠信方面,政府機構信用和公務員等特殊人群信用信息的歸集、使用舉步維艱;四是企業偶發一般行政處罰,大多在被約束的時候才急于修復,嚴格的信用約束從一定程度上挫傷中小微企業的經營信心;五是自然人基礎信息在公安等部門數據庫,因其保護隱私要求,信用平臺難以歸集。
機遇:一是2012年6月江蘇省確定六合區為省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4個試點區之一,省級扶持,高位推動,專項資金支持,設置獨立機構,配備專職人員;二是南京市信用工作突出六合區特色,加快信用體系建設;三是信用數據歸集由省級直接推送基礎數據,扶持六合區企業庫建設,推動信用信息平臺一體化建設。
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國際國內經驗
國際:完善的信用法律體系;規范的信用數據庫;多方合力形成的信用市場;具有公信力的中介服務機構。主要信用模式:市場主導的美國模式,私營機構提供信用服務,立法監管信用市場;政府征信與私營征信互補的歐洲模式;會員制的日本模式,政府采購參考征信公司信用報告。
上海等省市的經驗:一是創新推進信用立法;二是政府建設信用數據庫;三是市場化運作發展信用經濟。
三、六合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推進模式
一是六合特色,充分吸收國際國內經驗,按照江蘇省和南京市的規劃部署,創新推動,因地制宜,歸集各政府部門和水電氣公司所掌握的信用信息,引導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參與,形成引領信用建設得以順利推進的社會環境。六合區社會信用建設包括政府信用、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三個子模塊,規范企業信用信息管理并建成企業庫,歸集企業基本信息、良好信息、處罰信息等信用信息,建設“誠信六合”網站、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和個人數據庫的“一網三庫”建設工程。在信用產品應用中,推動企業信用管理貫標和示范,發布制度細則規范信用產品應用,探索信用大數據運用新途徑。其中,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歸集企業良好信息、處罰信息和水電氣等核心數據是六合特色,向上對接省市企業庫,定期交換信用信息。
二是推廣應用,推進部門間的信用大數據共享,在政務領域率先應用信用信息和信用產品,實行企業信用狀況審查制度,評優評先、公共財政資金項目申報領域,全面推廣企業信用核查報告。建立跨部門的市場主體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建立失信“黑名單”采取警告、處罰、取消市場準入等多種監管手段,失信企業一處失信,寸步難行;定期發布“紅名單”,大力扶持誠信經營企業,促進誠信經營理念嵌入企業文化。
三是信用創新,對輕微、偶發行政處罰采用約談、信用修復手段,慎用信用約束。運用多種方式進行信用+創新,綜合運用各種工具促進創新,吸引區級部門、社會法人、自然人廣泛參與信用創新,鼓勵金融機構應用信用信息產品服務企業發展和信用+農業惠農等賣踐探索。開展企業信用管理貫標示范創建工作服務企業發展,運用企業信用管理狀況評價指標規范管理,“誠信六合”網站可以查詢基礎信息、行政許可、行政處罰信息和失信被執行人信息,避免可能出現信用風險。
四、各級政府探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設想
一是縣級以上政府統籌信用數據庫的歸集,全量歸集,采用數據庫對接方式,建立全國統一標準的信用數據庫系統;縣級政府負責提供全方位的信用信息查詢服務,對于不涉及法律法規所禁止的相關信用信息,全部公開。
二是縣級以上政府制定規范標準,整合社會資源,形成涵蓋社會法人和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大數據,規范紅黑名單標準,創新信用容錯機制,運用區塊鏈加持信用大數據探索信用經濟新業態;縣級政府使用信用大數據,核心內容為執行紅名單激勵、黑名單懲戒,保護非公示信用信息,積極探索信用創新,力爭將信用經濟落地轉化。
三是縣級以上政府應開展涉及政府誠信和公務員管理方面的立法探索;縣級政府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做好政府誠信工作,立足基層實際,制定因地制宜的實施細則,防控政府機構債務信用風險,打造誠信政府,服務地方經濟。
參考文獻:
[1]趙志凌,丁峰.上海、浙江、深圳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模式、問題與啟示[J].南京:唯實,2007(10).
[2]文學舟,張靜.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現狀與對策——以浙江省為例[J].杭州:浙江金融,2007(3).
[3]周悅麗.我國政府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功能與定位分析[J].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4).
作者簡介:趙振昊,男,漢,江蘇南京人,最高學歷:雙本科,目前職稱:經濟師、信用管理師,研究方向:經濟師、信用管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