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松 鐘祖志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深度訪談法與個案分析法對雄安新區李林莊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鷹爪翻子拳傳承進行研究。研究提出:在新時代背景下,面對新興外來體育文化不斷沖擊著民族傳統體育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即鷹爪翻子拳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的問題,激活文化記憶,創新傳承模式,建立合作紐帶,完善訓練方式,挖掘新的價值功能是鷹爪翻子拳能夠與時俱進,生生不息的關鍵舉措。
關鍵詞:新時代背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鷹爪翻子拳;雄安新區
清末,雄安新區下李林莊村的陳子正先生在研習鷹爪拳的過程中發明了鷹爪翻子拳,鷹爪翻子拳的發明不僅給當地營造了一種濃厚的習武氛圍,其蘊含的習武精神與民族傳統文化更是對后人影響至深。于2008年,鷹爪翻子拳被國家列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然而,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斷受到外來體育文化的擠壓,使其傳承處于危險境遇。基于此現狀,本文以雄安新區的鷹爪翻子拳為例對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進行研究。
一、雄安新區下李林莊村鷹爪翻子拳概況
(一)鷹爪翻子拳的雛形展露時期
流傳于當代的鷹爪翻子拳具有翻子拳的“高挑低壓,翻崩滾砸”與鷹爪拳“抓,打,擒,拿”的雙重特點。然而,關于鷹爪翻子拳最初的來源眾說紛紜,學術界至今尚未統一。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觀點認為鷹爪翻子拳的雛形是在宋朝時開始逐步顯現的,由宋代名將岳飛抗金時根據少林拳法所創岳式連拳一百零八手,即鷹爪翻子拳的前身。此外,關于鷹爪翻子拳的起源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即其源自明朝瀝泉僧,后來瀝泉僧又將其傳給岳武穆從此才得以世代流傳。通過鷹爪翻子拳起源由來的兩種傳說,可見關于鷹爪翻子拳的起源并沒有具體的記載以供確定,只能說是其在宋與明期間或者明代以后就開始逐漸嶄露頭角。而筆者認為,天下武術本一家,鷹爪翻子拳可能發展到某一時期是由某一位武術家提出,但它卻是各代武術先驅共同苦心鉆研和無數次實戰技擊磨練而得以世代傳承下來的。
(二)鷹爪翻子拳的形成完善時期
清末時期,高舉“愛國、修身、助人、正義”旗幟的上海精武會逐漸成立,各種民族傳統武術開始在精武會教學過程中而得以不斷完善。陳子正先生在上海期精武會任教途中,將劉師的少林、翻子、鷹爪、岳氏散手等藝,進行了系統的整理,根據自己的實踐確定了翻子門鷹爪派(后人稱鷹爪翻子拳),使之更加全面、系統和優秀,為武術界之奇琶[1]。在此期間,鷹爪翻子門派不僅吸取各武術流派的精華而得以在技擊實戰方面不斷提升,在理論體系層面也得到提高,鷹爪翻子拳從整體發展上進入了逐漸完善的時期。
(三)鷹爪翻子拳的廣泛傳播時期
鷹爪翻子門派創立后,經過陳子正先生和他的眾多徒弟的武術教學,使鷹爪翻子拳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廣泛傳播。20世紀中后葉,鷹爪翻子拳門下的繼承人開始奔赴各地授拳,南方鷹爪翻子拳主要代表人物先后有劉法孟,李佩弦等,北方主要有由述孔、劉鳳池、孫城之、鮑希勇等,華中各地區主要有河北雄縣的陳國俊、陳國慶,及其后人陳正耀等[2]。因此可以說上海精武會的成立及發展是促使鷹爪翻子拳流向世界各地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四)鷹爪翻子拳的社會擱淺時期
先秦時期,體育教育得到推崇,根據當時社會的需要學校共開設六門功課,這就是書中記載的“六藝”,其中六藝中的射,指的就是弓射、弩射,御是駕御戰車[3]。以史為鑒,反觀如今的體育課就會發現新興外來體育文化不斷擠壓乃至取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導致以鷹爪翻子拳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逐漸退出學校體育的舞臺。而學校教育又是對社會發展影響至深的,校園里門面的忽視勢必會使其逐漸進入了社會擱淺期。鷹爪翻子拳從宋明時期的孕育萌芽期,清末的形成完善期,民國末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廣而快的社會傳播期,到當今新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擱淺時期。探析了其一路來的發展軌跡就可以發現鷹爪翻子拳進入了一個由盛到衰的階段。
二、新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鷹爪翻子拳的生存困境
研究發現在新時代背景下鷹爪翻子拳的傳承存在以下幾種困境:(1)文化記憶丟失:鷹爪翻子拳屬于民族傳統體育,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小分支,其在當代不斷衰落主要可以歸因于兩方面。一方面是對鷹爪翻子拳本身相關文化記憶的丟失,如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鷹爪王之拿”之記述,此拳以模仿鷹爪抓、扣和鷹翼翻旋的動作,抓扣掐拿、上下翻轉、連環快速,仿形造拳、形神兼備,體現了中華民族濃厚的天人合一的技擊觀[4]。而當代人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是對拳理文化記憶的嚴重丟失。此外,是對古往今來武術先人在實戰技擊中所承載的保家衛國,堅毅勇敢的核心精神文化記憶的丟失。(2)傳承模式封閉:當今的鷹爪翻子拳傳承模式僅僅是家族與師徒傳承與當地小區域傳承,傳承人與傳承區域的封閉性限制了鷹爪翻子拳向外傳播。(3)發展力量分散:在當代仍存在政府、社會、學校,新媒體等與傳承人互動不足的問題。另外,于一九七八年,在南寧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的項目編排中,出現了把“翻子門鷹爪派拳術”與“鷹爪拳”統編為象形類拳術作以表演的情況[5]。這混淆與不統一的背后卻反映了鷹爪翻子拳在全國各地發展力量的分散性。(4)訓練方式單一枯燥:目前存在著大眾對快速健身健美的需求與鷹爪翻子拳“十年磨一劍”訓練方式單調與訓練過程漫長的矛盾;(5)價值功能開發的片面性:傳統的鷹爪翻子注重拳強身技擊,而不能滿足當今大眾對其經濟,教育,養生等方面價值功能的需求。
三、對策與建議
(一)激活文化記憶: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獨特的歷史文化記憶,以多種渠道宣傳其拳理以及其保家衛國,勇敢堅毅的核心精神,使其在深入人心的同時并成為新時代下背景下攻堅克難的無形力量。
(二)創新傳承模式:傳承鷹爪翻子拳的精髓,應積極汲取其他優秀武術拳種的傳承經驗,創新其傳承模式,著重梳理鷹爪翻子拳術體系,在師徒(或家庭)傳承的基礎上發展社會傳承,為其廣泛傳播奠定基礎:
(三)建立合作紐帶:依據鷹爪翻子拳的發源地—陳子正故居的地域特征,在堅持組織管理、理論建設、博物館實體的優勢上,積極與地方政府、學校、新聞媒體建立起合作紐帶關系,使其在校園傳承、數字化傳承方面得到有效加強。
(四)完善訓練方式:應注重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方式的結合,實現單一到多面,拳路到器械等符合現代化發展特征的轉型,使其更適合當代體育教育形式。
(五)挖掘其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價值:傳統武術不僅具有精致的哲學思想、系統的技擊理論、完整的鍛煉體系,而且還具有強身健體、祛病延年、防身御敵、修身養性等一系列功效,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哲學智慧、社會心態、風俗民情、審美觀念和行為方式[6]。因此,應立足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考慮我們的實際需求,從多方面去挖掘鷹爪翻子拳的價值功能。只有使其與我們的生活融為一體,我們才有可能從中去保護和傳承下去。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鷹爪翻子拳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在強健體魄與文明精神的同時,還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與社會知識。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處于每個時代中華兒女的重要任務,而面對其傳承問題,我們應該做到因時而異,結合當下所處的新時代特點從文化記憶,傳承模式,合作紐帶、訓練方式、價值功能的挖掘等隱性與顯性多方面入手去傳承,以期實現真正的民族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董國興.鷹爪翻子拳在北京市推廣的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4,31 (05):147-149.
[2]張長思,王立峰,陳小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鷹爪翻子拳歷史探究[J].蘭臺世界,2015 (01):121-122.
[3]郭蕊.養生角度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J].中華武術(研究),2019,8 (11):26-30.
[4]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十四·拳經捷要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陳崢.翻子門鷹爪派拳術與鷹爪拳——兼與《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鷹爪拳”一條目商榷[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985 (01):85-87.
[6]李源.從養生視閾論傳統武術的價值與現代健身思想的契合[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 (0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