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香 陳敏 王井明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體育工作和學生的運動能力面臨著新的發展要求。運動能力素養是體育學科的基本素養,更是體育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體育關鍵能力。作為體育職業院校的學生,具備適應終身學習和社會發展的基本運動能力尤其是體現技能水平高低的專項運動能力已經成為融入現代社會的必要素質。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著眼于提升體育職業院校學生的運動能力,探索從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層面提高學生運動能力的路徑。
關鍵詞:體育職業院校;運動能力;路徑
2014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為職業教育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體現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作為體育職業院校,不斷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是學校的第一要務。在人才培養上,如何強化學生的職業素質和技術能力,提升專業人才的培養水平和職業核心競爭力,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運動能力提出的背景
運動能力一詞,早在1929年中華民國時期的《小學課程暫行標準 小學體育》中就有相關的論述。根據是否需要使用某種工具、肌肉與動作幅度大小、動作的連貫與否和對外部刺激的利用程度,可將運動能力分為工具性運動技能與非工具性運動技能,例如打球、騎自行車和競走、游泳等;精細運動技能與大運動技能,例如打字、繡花和跑步、舉重等;連續性運動技能與非連續性運動技能,例如滑冰、舞蹈和舉重、投籃等;封閉性運動技能與開放性運動技能,例如跳高、射箭和打乒乓球、緊急剎車等。
二、提升運動能力的意義
學校教育擔負著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使命,體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培養學生運動能力的任務,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體育為辦學特色的職業院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體育人才的任務,除了培養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專項運動能力。運動能力高低是衡量大腦成熟度的重要指標,是學生就業的敲門磚,可以評價學生技術水平的高低,反映學生知識、技能的習得情況,反映學校培養目標的完成情況。此外,學生掌握了運動能力,使終身體育思想理念得到貫徹,為其擁有健康體魄打下基礎,能更好的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工作、生活等的節奏與壓力。因此,培養并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提升運動能力的路徑
在體育職業院校的教育實施中,讓學生掌握基本運動能力成為基礎的培養目標,更高層次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專項運動能力。只有在專項運動能力培養上下功夫,尋找自己的培養特色,培養學生專業運動能力的精、尖、專,才能增加學生的競爭力,樹立體育職業院校的名片。文章試從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層面,探討運動能力提升的路徑。
(一)學校層面
1.課程建設
運動能力是衡量體育職業院校學生素質和技能的一個重要指標,根據“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這一新課程理念,針對體育職業院校的發展定位,學校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使課程建設更符合專業特點、學生特點。通過專業必修理論、技能課,體育通識理論、技能課,專業限選課以及校級公選課等課程體系的建設,共同做好文化基礎知識和提升專業技能能力的課程建設。
2.課余提高課開設
課余提高課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課程,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專項運動能力。根據學校的專業特色,通過針對學生的專項,由各專項教師開設課程,如籃球、足球、羽毛球、網球、乒乓球、健身、戶外拓展等,學生自愿選擇感興趣或正在學習的專項進行選課強化、提高,既利用了課余時間給學生的運動能力扎實基礎,提升了專業運動能力,又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活動。
3.開展豐富多彩體育專項活動
校內豐富多彩的體育專項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不僅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提高和檢驗學生運動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體育活動的組織,如籃球、足球校園杯比賽,校級運動會以及各社團組織的定期社團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體育參與熱情,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協調發展,運動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還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協作精神和公平觀念。
4.建立及時有效的教學評價
在體育教學中,教學評價對于學生運動能力提升的培養作用不容忽視。教學評價不僅反映教師的教學課程安排,重難點講解,知識的拓展,課堂氛圍等,也反映學生知識,動作技術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建立及時有效的教學評價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著重完善:一是教師與學生雙向評價,二是教學過程與結果的雙向關注。
(二)教師層面
1.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
作為體育職業院校,除了培養學生的基礎素質,更為重要的還是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這不僅能使學生成為體育這一領域的佼佼者,還能體現體育職業院校校本品牌的核心抓手。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需要教師專業的知識和科學、系統的指導,這就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做好自己的專業生涯規劃,可以通過校內外各類專業培訓,業務技能比賽,獲得資格證書等形式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
2.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
良好的文化素質是對現代教師提出的要求,因此作為體育教師除了要求過硬的專業技術素質外,還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質。作為體育文化傳承者的體育教師,擁有良好的文化素養,自身的理論或者思辨理性得到了提升,也能輔助自身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構建,以簡便易懂的語言或方式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更好的接受和掌握。因此,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有助于學生快速掌握動作竅門,提高學習能力。
(三)學生層面
1.積極參加各種體育競賽和技能比賽
參加各類型體育競賽和全國體育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等不僅能鍛煉心理素質,而且也能通過這些平臺展示運動能力。體育競賽是銜接運動訓練的唯一通道,競賽運動訓練的最終目的競技能力得以表現并轉化為運動成績。通過參加體育賽事,一方面可以檢驗訓練和教學的質量,另一方面學生可以與其他院校、單位的參加者交流經驗,促進運動水平的提高。
2.積極參加實踐活動
大學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者平時課余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作為體育院校學生我們可以參加比賽、裁判等實習實訓工作,參加與專業相關的培訓教學工作,既鍛煉自身心理,交際等素質,又提高專項實踐能力、專業運動能力。
四、總結
從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努力的角度提高學生運動能力是科學的、系統的。作為具體實施工作的學校,應該拿出更多的勇氣,進行更多的探索、嘗試,扎扎實實在具體的工作中切實增強學生的運動能力,圍繞提升學生運動能力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樹立學校的品牌。運動能力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事情,也不是依靠單獨學校力量和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完成的,是需要多個部門與人員共同配合完成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1.
[2]陳雁飛.運動能力是學校體育教育中的核心抓手[J].中國學校體育,2019,3:2-3.
[3]尹志華.論核心素養下體育展示與比賽和運動能力的關系[J].體育教學,2019,5:10-11.
[4]趙志英.高等體育院校體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與培養[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5]陳清香.對提高高校體育教師素質的有關問題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5,5 (33):125-126.
[6]周佳棟.核心素養下高中生體育運動能力的培養[J].名師在線,2019,15:83-84.
(通訊作者: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