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獅城青少年戲曲匯演”是在新加坡舉辦的以黃梅戲、京劇為主要演出內容的年度中國傳統戲曲匯演,自2013年舉辦以來,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七屆,逐漸成了在新加坡有一定影響力的中國傳統戲曲的專項演出活動,該項戲曲匯演的成功為我國傳統戲曲走出國門、在世界范圍內擴大影響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新加坡;中國;戲曲;匯演
【中圖分類號】J8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9-0077-03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科規劃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AHSKQ2017D48。
“獅城青少年戲曲匯演”是由新加坡傳統藝術中心舉辦的、以中國傳統戲曲為主要演出內容的戲曲演出活動,首屆戲曲匯演于2013年舉辦,此后年年舉辦、從未中斷,至今已連續舉辦七屆。從2013年至今,演出規模越來越大,演出內容越來越豐富,參演人員及觀眾也越來越多,至今,其已成為在新加坡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藝盛會,并被新加坡政府納入專項資助名單,成為新加坡對外尤其是和我國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渠道。
第七屆獅城青少年戲曲匯演于2019年8月20日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遠東機構表演廳舉行,一年一屆的戲曲匯演,既是青少年戲曲交流的平臺,更是新加坡青少年戲曲教育成果的展示,2019年的獅城青少年戲曲匯演又遇新加坡舉國開埠200周年,匯演的盛況更是彰顯新加坡近幾年來華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戲曲匯演概況
2019年適逢新加坡開埠200周年,2019年度的戲曲匯演也格外精彩紛呈:從演出規模上來說,是該戲曲匯演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參演演員來自中國大陸、新加坡本土以及部分歐洲國家,最小的3歲,最大的20余歲,共約200余名演員參與了演出,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華族群體居多,其中也不乏歐洲裔的小朋友,漂亮的頭飾、古典的服裝引起他們對于這門藝術特別的興趣,這些參加戲曲匯演的小演員們學習戲曲的契機均源于學校開設了相關的藝術課堂,戲曲進校園的成效得到了有力的印證;從演出內容來說,中國的傳統戲曲仍是此次戲曲匯演的主要內容,以京劇和黃梅戲為主;從展演時間上來說,此次戲曲匯演共持續了一周時間,觀演人數較往年有所突破,這得益于該項戲曲匯演的長期堅守所帶來的深入人心的效應。
按照匯演的傳統慣例,分為鳴鑼儀式和匯演兩個部分,鳴鑼儀式由主賓、嘉賓致辭、鳴鑼,同時向參演單位頒發紀念品,第七屆獅城青少年戲曲匯演的主賓為麥波申區國會議員、通商中國總裁陳佩玲女士,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文化參贊闕小華先生惠賜獻詞,新方和中方的參演單位代表均為本屆匯演獻詞,在獻詞中他們紛紛提到在新加坡推行戲曲教育,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傳播,增強青少年對傳統藝術的認知和認同,有利于華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戲曲匯演劇目
第七屆獅城青少年戲曲匯演共展演七個劇目,其中中方代表學校的演出劇目以京劇為主,新方的參演劇目多以黃梅戲為主。京劇與黃梅戲作為新加坡政府推行的主要兩種華族戲曲劇種,經過多年的努力,在新加坡的傳播得見成效。
(一)傳統經典劇目
青少年戲曲匯演既是兩國在戲曲藝術上的交流,也是兩國戲曲教育成果的展示,第七屆獅城青少年戲曲匯演展演劇目以傳統經典劇目為主,如京劇《三岔口》取材于《楊家將演義》,其中最為精彩的是兩位演員“摸黑搏斗”的精湛演繹,現場觀演的小觀眾們,對這部扣人心弦的劇目連連叫好,劇目也較為突出地展現了戲曲藝術程式性、虛擬性的特征,為中國戲曲的普及、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樣堪稱經典的劇目京劇《貴妃醉酒》,故事取材于中國唐朝的著名歷史人物楊貴妃,后經梅蘭芳先生的創作,該劇目成為梅派的代表劇目之一,這出單折戲重在唱功,角色行頭華麗,鳳冠霞帔,是戲曲旦行的大扮程式。
(二)戲曲聯唱
七個匯演節目中,有兩個聯唱,分別是中國北京實驗學校(海淀)和新加坡伊頓中華幼兒園、新加坡傳統藝術中心選送。京劇聯唱均為京劇中以唱功為主的選段,分別是《打龍袍》《大登殿》《三家店》《鍘美案》《賣水》,由于參演的小演員長期接受持續的訓練,盡管年紀小,但在舞臺的一招一式均有板有眼,加之他們長期學習、生活在北京,享有較好的戲曲教育資源,在舞臺上的表演更顯純正、傳統。
《獅城小戲娃》這個節目表演者均為幼兒園小朋友,這些洋娃娃平均年齡4歲左右,和大多幼兒一樣,調皮、活潑是這些小演員的特征。《獅城小戲娃》戲曲聯唱節目依照小演員們的特點,選取了較為活躍的五個戲曲唱段,分別是黃梅戲《天仙配 鵲橋》《哪吒》,京劇《報燈名》《賣水》以及黃梅戲《夫妻觀燈》,從現場表演的效果,這個節目獲得了觀眾的高度贊譽,幼兒在戲曲舞臺上充分展現了他們的天性。王國維以戲曲,歌舞演故事也。的確,載歌載舞的小朋友們在舞臺上享受戲曲帶給他們的快樂,觀眾感染到孩子們所帶來的快樂也生發愉悅。
(三)角色形象
第七屆獅城青少年戲曲匯演展演劇目的角色形象是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如京劇《美猴王》中的孫悟空和小猴們,黃梅戲《花木蘭》中的巾幗不讓須眉的花木蘭,黃梅戲《水漫金山》的白蛇、青蛇等。中華戲曲在新加坡的本地化演變中,常常取材各國的文化經典,以戲曲的手法以再現。戲曲匯演舞臺上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廣為熟知的人物,已經慢慢演變成一種符號,在海外傳播過程中,他們不僅是中國文化元素中的一支,更是中華精神的一種標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角色形象以戲曲的形式表現在舞臺上,活靈活現,無論是參演者還是觀眾,對形象的理解更具一步,更為重要的是,在觀演過程中,都加深了對中國精神和文化內涵的深層理解。
三、思考與啟示
(一)傳統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此次的觀摩引出中,筆者隨機采訪了多名參加演出的演員,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許多東南亞當地乃至歐美的演員們被問及為何學習中國戲曲時,答案多集中于有趣的故事、美麗的服飾和曼妙的唱腔等演繹方式。中國傳統戲曲內容創作通常來源于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經典掌故等,主要基調是宣揚“真、善、美”,這也是全人類共同的價值導向,因而,即使放在異域他鄉,也同樣可以引起共鳴。而中的戲曲服飾,俗稱“行頭”,其在中國傳統戲曲中的含義,已經遠超遮蔽軀體這一簡單功能,更是中國文化的代言,它通常采用寫意的表現手法,通過變形、夸張、寓意、象征等手段對生活服飾進行加工、提煉,形態介于生活服飾與非生活服飾間,以幫助演員傳情達意為美學追求,并與戲曲表演在形式上達成了完美統一,戲曲服飾通過造型、圖案、顏色、配飾等方式,不僅契合了角色,更是充分展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成為傳統戲曲中最吸引人的亮點。傳統戲曲的表現手段中,唱、念、做、打是基本的表演方式,它不僅被用來抒發人物的思想感情 , 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優美的唱腔、精彩的“武打”,外加華麗的服飾、精彩的故事,一場傳統戲曲即是一次高度濃縮中華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示。
(二)傳統戲曲在東南亞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和廣闊發展空間
作為近鄰,東南亞各國歷史上即與我國存在緊密的聯系,兩個地區之間人員交往密切,數千年來,東南亞地區也一直處于中華文化的輻射之下,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東南亞是大中華地區以外華人密度最高的地方,華人移民東南亞有數千年的歷史,從17世紀開始即有成規模的華人移民至東南亞地區,為對抗時居統治地位的西方殖民當局的種種壓迫性管制如“甲必丹”等,在缺乏來自故土能量保護的情況下,早期的華人移民只能依靠族群自保乃至發展,而極具族群及地域特色的戲曲即成為不可替代的族群生活與文化認同的紐帶,隨著大量的華人移民扎根東南亞,中國傳統戲曲也隨之南渡,并且隨著華人力量在東南亞地區的不斷攀升,中國傳統戲曲的影響力也逐漸擴大,超越華人族群自身,投射其他族群,另一方面,落戶異國他鄉的中國傳統戲曲開始“入鄉隨俗”、兼容并蓄,開啟了自身的進化、改良之路,在保留傳統精髓的基礎之上,利用當地素材創作嶄新的戲劇,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東南亞華語戲曲”。在度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艱難的排華時期之后,華語戲曲在東南亞再次重裝出發,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東盟經濟、政治、文化聯系日益緊密,人員來往日益頻繁,而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以及對周邊影響力的逐漸提升,客觀上促進了東南亞地區華人移民后代對自身“華人”的身份認同感的增強,即“再華化”,相信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中轉區域,東南亞境內中國的傳統戲曲在新時代背景下勢必會引來再次輝煌。
(三)因地制宜,推進傳統戲曲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
東南亞古稱“南洋“,經過歷史的多番變遷,今日共有十一國,人口超過6億,因地緣接近,國人很早即開始”下南洋“,因而,中華文化對東南亞的影響源遠流長,其中,尤以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受影響最大。源于南洋各國落戶的華人族群的差異,不同的國家,其中國傳統戲曲的權重分布也存在顯著差異,比如,源自我國潮汕地區的潮劇于泰國枝繁葉茂,源于廣東、福建的廣府戲/福建戲在馬來西亞占據華語戲曲主流,而新加坡因其建國時間較短,多種傳統戲曲百舸爭流,閩劇、京劇、粵劇等均占據一定地位,作為后起之秀的黃梅戲,近年來,在新加坡諸多愛戲人士以及國內戲曲力量的支持下,快速進步,影響力逐漸擴大,此次戲曲匯演遵循了數年來的一貫傳統,仍以京劇和黃梅戲挑大梁既是證明。因地制宜,尊重當地華語戲曲發展的歷史和現狀,采取合適的方法甄別有序地推進華語戲曲在南亞各國的發展不失為一條可行的途徑。
(四)傳統戲曲是對外交往的重要手段
作為傳統農業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傳統戲曲本身所扮演的角色絕不僅僅只是提供滿足精神娛樂的需求,其更是聯系廣大國人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親和力,喚起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有著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更是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走向繁榮復興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以2015年習近平同志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為起點,中國的傳統戲劇重新獲得政府及民間的重視,戲曲工作在政策導向、展演創作、生態修復、市場探索、理論研究等領域均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近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更是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從國家的長遠戰略層面規劃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意見》中明確提出,積極宣利用戲曲等媒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展示好中國形象,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作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需求,戲曲可以作為不同族群之間,不同國家之間相互了解、相互欣賞的橋梁,是中外人民之間相互溝通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相信作為中華文明數千年的精華的杰出代表,傳統戲劇一定能夠在新時代背景下,傳播中華文明的過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亞兵.試析中國傳統戲曲服飾特點[J].大舞臺,2013,(8).
[2]莊國土.論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J].南洋問題研究,2008,(1).
[3]李明歡.東南亞華人族群與華文教育[J].海外華 文教育,2008,(3).
[4]康海玲.東南亞華語戲曲研究簡論[J].戲曲研究,2013,(4).
[5]劉宏.中國崛起時代的東南亞華僑華人社會:變遷與挑戰[J].東南亞研究,2012,(6).
[6]王馗.而今邁步從頭越—— 2018年中國戲曲發展研究報告[J].民族藝術研究,2019,(3).
作者簡介:
潘馳群,女,漢,安徽安慶人,安徽新華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戲劇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