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古以來,中國就一直重視舞蹈教育。深入理解和把握唐代舞蹈教育的特點,有助于更好的傳承樂舞文化,本文通過對白居易樂府詩《胡旋女》的分析來看唐朝舞蹈教育特點,主要從《胡旋女》這部作品出現的社會大背景、《胡旋女》中的樂舞元素來進行論述。通過這些分析,我們可以深刻地理解唐代的舞蹈教育,從而為當今的舞蹈教育提供更好的參考,最后,縱觀全局,總結唐代舞蹈教育的特點,促進舞蹈教育的繁榮與發展。
【關鍵詞】 唐朝;舞蹈;教育;特點;《胡旋女》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6-0017-02
一、白居易樂府詩《胡旋女》出現的背景
(一)《胡旋女》出現的政治經濟背景
白居易,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將自己的作品分為諷喻詩、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其中他最看重的作品是自己的諷喻詩,而《胡旋女》就是諷喻詩的代表作之一。
唐代當時流行的三大樂舞中,即胡旋舞、霓裳羽衣舞和秦王破陣樂,唐明皇李隆基對胡旋舞十分喜愛,他的寵妃也非常善跳胡旋舞,詩中是這樣描述的“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能道胡旋”,由此可以看出,楊玉環和安祿山是舞的最好的兩個人,也說明了胡旋舞在當時是十分流行的,宮中人人都在學習此舞蹈。《胡旋女》作為白居易諷喻詩的代表作之一,他諷喻的是什么呢?在讀此詩時,不難發現《胡旋女》還有一個副標題“戒近習也”,這也明確了此詩歌的創作目的,探討了安史之亂為何會發生,強大的唐王朝為何會由盛轉衰。唐代在中國古代史上是極為繁榮的時代,繼承了很多前代的舊制與遺風,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革創新,找到最適合本朝代的政治經濟制度,制度雖各有利弊,但不影響唐代輝煌發展的趨勢。如唐朝統治者實行的輕徭薄賦、租用調制、恢復封建社會經濟等都推動了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唐王朝周邊的諸國也紛紛前來朝拜,唐朝疆域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了大一統的局面。到唐明皇即位更是開創了唐朝的“開元盛世”,仿佛一切事物都在正常運轉之下,然而危險正悄悄來臨,李隆基晚年沉迷樂舞享樂,寵愛楊貴妃,對朝政的治理一再懈怠,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 ,重用安祿山來穩定唐王朝邊疆,為安史之亂埋下了伏筆。
(二)《胡旋女》出現的文化思想背景
大一統的唐王朝在擴大疆域時接收了很多的外來文化,與少數民族的交往與交流越來越多,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另外,宗教的傳入對唐朝政治、文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意識形態方面,儒釋道三教并立,同時還吸收了西域的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起初這些宗教均在中國傳播和流行,但最終流傳下來的還是佛教和道教。總的來說,有了政治經濟的繁榮和軍事的強大,文化宗教的交流和流行就有了保障;而宗教文化的交流同樣也影響著唐王朝的政治經濟的發展。唐朝統治者利用宗教思想對人們進行約束,有利于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同時宗教也影響著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內容,與之前作品相比,風格會有所創新。詩歌文學在唐代的發展還受到科舉制度的影響,唐代科舉制度非常嚴謹,所以古代讀書人都會遵循考試的原則和規定,這樣就對詩歌創作有了很大影響,比如詩賦的考核主要以“聲律”的好壞作為考試標準,如果聲律運用不恰當則會被淘汰,雖然科舉考試對詩歌創作產生了弊病,但從整體文學環境方面看,科舉考試給了廣大平民從政的機會,中下層文人對于民生疾苦的了解比官宦子弟要多、要細,所以,從這一方面來看,科舉考試限制的詩歌創作對唐代文學文化的發展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從《胡璇女》的舞蹈元素中看唐代舞蹈教育特點
可以看到詩中所描述的樂舞藝人有善跳胡旋舞的楊玉環和胡旋女,善跳胡騰舞的安祿山;描述的樂舞機構是梨園,并且楊玉環曾在這里被冊封為貴妃。詩中的樂舞藝人和樂舞機構緊密結合,二者相輔相成,并且與樂舞教育息息相關,為唐代樂舞教育做出了鋪墊。
(一)《胡旋女》中的樂舞藝人
唐王朝雄偉強大,以博大的胸懷兼容著一切外來文化,舞蹈藝術發展迅速,在教育活動中體現著創新,形成的交織貫通的樂舞被廣為傳習。統治階層一般都接受著良好的舞蹈教育,《胡旋女》中是這樣記載的,“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一曲終了拜謝天子,天子都為之開口褒獎,可見,唐明皇見了胡旋舞是如此的喜愛,深深沉溺其中,也正是他的這種喜愛,可以間接看出他在樂舞方面的造詣很高。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自己構思編創而成,后來又吸收了西涼節度使楊敬述所獻的《婆羅門曲》,二者合一,取其精華,最終完成了《霓裳羽衣舞》的編排,最擅長霓裳羽衣舞的楊玉環是我國古代非常有名的舞蹈家,白居易在他的詩歌中說道,“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能道胡旋”。由此可見,楊玉環不僅善跳《霓裳羽衣舞》,還善舞胡旋,并且能把技藝高超的胡旋舞跳得最好,可以看出她學習樂舞的能力之強,技藝之精,同時此詩句也提到了安祿山。而在《舊唐書·安祿山傳》中提到節度使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二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膀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胡舞作旋,疾如風焉”。總的來說,統治階層受到的舞蹈教育程度是很高的,從上述這些記載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們受教育的過程不是短暫的,而是長期的,并且有著較為高深的技巧訓練,證明了唐代上層社會的舞蹈教育占總體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胡旋女》中的樂舞教育機構
梨園是唐玄宗親自創辦的音樂舞蹈教育機構,它以梨園命名。梨園的主要教授是“法曲”,有著“大曲”一樣的結構,除了音樂、舞蹈還有器樂伴奏,所有入選梨園內的人都很出色,因此,白居易在《胡旋女》中有記載,“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說的是楊玉環因為擅長歌舞而受寵,在宮中樂部梨園內冊封為貴妃,可見梨園是極為重要的樂舞教育機構。太常樂工會精心挑選梨園弟子,三百個男性藝人,住在梨園;另外有幾百個藝人是女性,居住在宮里的宜春北院。梨園的樂工舞人大都從坐部伎中選拔而來,她們被稱為“皇帝梨園弟子”,除宮殿中的梨園,還有一個叫“梨園別教院”,它屬于長安太常寺,主要是傳習法曲,屬于洛陽的叫“梨園新院”,此樂舞機構演出“俗樂”,唐玄宗熱愛唱歌和跳舞,他的作品常常由梨園表演,并進行了排練,開元年間,唐玄宗把“十部樂”里的節目重新歸納組合,并按照表演形式等的劃分,成功把“十部樂”中的樂舞重新組建成“立部伎”和“坐部伎”兩套宮廷樂舞。這一時期的音樂舞蹈文化和創作已達到了我國封建社會的輝煌時期,因為他酷愛音樂和舞蹈,并創建了樂舞機構供藝人學習,營造了一個適合樂舞發展的社會氛圍,促進了樂舞教育的繁榮和發展。但到了安史之亂后,宮廷樂舞機構逐漸衰敗,統治者已無意沉浸在樂舞中,到公元799年,梨園解散,盡管它已經消失了一千多年,但一直使用梨園這個名字。
三、文化交流、繁榮發展下的唐朝舞蹈教育特點
(一)唐朝舞蹈教育的普遍性
前文中提到了胡旋舞的學習在宮中,舞蹈教育也表現在了統治階層。其實,市民階層中也同樣可以看到舞蹈教育的普及化,如唐朝海、陸絲綢之路暢通,經濟發展迅速,于是人們越來越重視社會生活上的愉悅性,大街小巷出現了各種休閑娛樂的場所,例如秦樓楚館、胡店等,這都將促進舞蹈教育在中下層社會的發展,還有一些豪門貴族積蓄培養家伎,同時進行著舞蹈教育的傳播與創新,比如崔穎在《岐王席觀伎》描述了唐玄宗的弟弟岐王府中的樂舞場景,“二月春來半,王家日正長。柳重金屋暖,花發玉樓香。拂匣先臨鏡,調笙更炙簧。還將歌舞態,夜夜奉君王。”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唐朝舞蹈教育的普遍性。
(二)唐朝舞蹈教育的兼容性
唐朝統治者能夠廣泛吸收外來文化,對異域樂舞有著特別的喜愛之情,在《胡旋女》也提到了唐玄宗在看到技藝高超的胡旋舞表演之后,為之開口褒獎,統治階層的這種異域樂舞喜好,對人們學習異域樂舞起到了推動作用。其次,文化交流與融合促進了唐朝舞蹈教育的發展,異域樂舞傳播的過程中涌現出了很多技藝高超的樂舞藝人,比如胡旋女、楊玉環、安祿山等。唐朝宮廷樂舞”十部伎“里有八部是異域樂舞,這在宮廷樂舞教育中比較罕見,《坐部伎》《立部伎》同樣如此,所以在樂舞傳授過程中,既需要樂舞的專業教授,也需要學習者長期的刻苦訓練,二者缺一不可,從另一方面也體現著唐代樂舞的包容性,唐朝舞蹈教育的兼容性。
(三)唐朝舞蹈教育機構的多樣性
唐代音樂舞蹈教育機構很大,除上述提到的梨園外還有太常寺、大樂署、教坊等教育機構,起初教坊并不受到重視,到公元714年,唐明皇整改大樂署,把演唱和伴奏民間樂舞的藝人分離出來,組成三個梨園、四個外教坊。從此,教坊和梨園的地位提高。唐明皇最初有一個設在禁苑蓬萊宮側的內教坊,然后建立了四個外教坊,兩個地處洛陽,兩個地處長安,洛陽的外教坊都處在明義坊,而長安的外教坊一個處于延政坊,稱作左教坊,以舞取勝;一個處于光宅坊,稱為右教坊,以歌見長。這些教坊直屬宮廷,管理者為宮中宦官,掌管全教坊事物。由此可見,唐朝舞蹈教育機構比較完備,舞蹈教育也逐漸走向成熟,這與唐朝文化交流的大背景是分不開的。
參考文獻:
[1]王寧寧.中國古代樂舞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523-524.
[2]石曼晴.白居易樂舞詩的舞蹈文化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6-9.
[3]鐘祎洵.中國古代舞蹈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3:30-33.
[4]汪繼紅.隋唐時期的舞蹈教育[J].蘭臺世界,2011,(14):28-29.
[5]周冰.唐代的舞蹈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5-13.
[6]牛抒真.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7]文淦.絲綢之路[M].北京:陽光出版社,2012.
[8]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張英英,女,漢族,山東榮成人,山東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舞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