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甜 蔡源
【摘要】 《親愛的,胡雪巖》這部劇主要講述了胡雪巖一生大起大落,其生命歷程緊扣晚清國運興衰。他憑借善造時勢、知人善任的能力,從家徒四壁的小伙子,搖身一變成為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時局動蕩,他以獨到的眼光及財力,協助王有齡及左宗棠鎮壓太平天國及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官商兩棲的胡雪巖一生有所追求,在政商兩界都與洋人對著干,同時亦不計成本地贈醫施藥,惠及貧苦大眾。本文主要從隱喻、間離、故事節奏和舞美這四個方面入手,旨在剖析《親愛的,胡雪巖》中的敘事學研究。
【關鍵詞】 胡雪巖;隱喻;間離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5-0015-02
一、戲劇《親愛的,胡雪巖》故事簡介
《親愛的,胡雪巖》成稿于1998年,由在當時被視為極具實驗精神的劇作家潘惠森先生所作。《親愛的,胡雪巖》全劇長達30余場,以清朝末年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為核心,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長達三個小時的時長講述其40余年的跌宕人生,30余場戲都經過細心挑揀,既符合人物心理歷程又為故事本身添加戲劇性,整個故事圍繞胡雪巖起起伏伏的一生牽扯出時代的風雨與變幻,使這部劇既滿足觀眾觀賞性又富有社會性探索價值,可謂商業性和藝術性兼有的佳作。
此劇的劇情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作為全劇主體的商政大事件,從資助買官到雪溶搬家,主要是為了敘述清楚人物時代背景和人物成長歷程,讓觀眾對人物和故事有清晰的認識;第二部分是穿插在商政大事件之間的家庭戲碼,如《布僧》《派粥》《搬家》等,主要是讓劇情在緊張節奏中有個松弛階段,能讓觀眾更自然地走入人物心理,也讓人物有空間展現他的內心戲,以便后續故事的發展和故事人物弧的刻畫;而最為難得的是第三個部分,這個部分可以稱得上全劇藝術性最高的表現,不僅對故事中人物的成長變化起到重要升華作用,也讓故事內核得以展現,淺嘗輒止地挖開故事背后的現實性和時代困境,使《親愛的,胡雪巖》成為一部商業和藝術都豐富的戲劇。
這三個部分如針腳穿插,疏而不漏,互為因果,有表有里,且動靜相宜,各有作用。
二、《親愛的,胡雪巖》中的隱喻
在《親愛的,胡雪巖》中多次使用隱喻的手法來賦予觀眾遐想的空間,先后出現螃蟹、鹿、黑洞三個意象,分別表明當下境況或后世設想,絕妙不已。
蟹與鹿,人人都想而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因而蟹代表著勇氣和嘗鮮,在詭譎時代胡雪巖敢想敢做,用螃蟹來象征他的果敢和勇氣可謂是形象至極。而逐鹿中原,秦朝失鹿,天下共逐之,因而鹿自古以來都代表著政權和野心,用奔跑的鹿表現胡雪巖中后期的心境,那踏踏的蹄聲恰似他對權利向往的心跳聲。胡雪巖便好似劇中的小鹿,先是迎著光奔跑,而后無止境地追逐光亮,直至踏進無邊的黑暗中,消失殆盡。而把一頭奔跑不止的小鹿置于皮影戲中來演繹,從一開始就象征著小鹿奔走無止境的出口,而皮影就是一個無形的框架,將其禁錮,它營造了一種特殊的味道,創造了一種幻想的空間,給故事設置了一個框,在這個框里面,以有限講無限,其實舞臺基本上也是一個框,在這個框里面制造人物角色的登場,皮影戲是一個縮影,而胡雪巖是鹿的縮影,小鹿看似自由活力的奔跑,更顯得悲涼無奈,正印證了胡雪巖的一生,發達后的他哪怕再富貴,也終敵不過詭譎官場和變幻世道。
偌大的弧形舞臺就似胡雪巖的野心,也似胡雪巖看不見自己的內心黑洞。黑洞是時代,也是人心。起初,胡雪巖立于黑洞之中,躊躇滿志,自以為可以挽救江山于頹唐之中;后來,經歷了杭州圍困的無力,胡雪巖覺得自己是黑洞中的一頭鹿,想走出森林跑出黑洞,卻無能為力;最終,他成為左宗棠與李鴻章政治斗爭中的犧牲品,家財散盡一無所有,他直面了自己的欲望:他本欲在這黑洞中成為神,去做這個國家做不到的事情,但最終仍被“黑洞”吞沒。黑洞是什么呢?是自己的欲望,是政治的可怖,是時代的不容,還是某種自然規律的不可控?這些都留了無限空間給觀眾深思。
三、《親愛的,胡雪巖》中的間離
二十世紀的西方戲劇實踐,在演員和觀眾的關系問題上,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在其中,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和實踐是引人注目的。布萊希特所提出來的一系列變革性的戲劇概念,是現代主義戲劇處理舞臺和觀眾關系的一個縮影。布萊希特從皮斯卡托那里獲得啟發,提出了所謂的敘事劇(又譯史詩劇)的概念。敘事劇的一個最重要的構成因素就是間離效果,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演員和角色之間的間離,二是演員或舞臺和觀眾之間的間離。
在《親愛的,胡雪巖》中,漁女和賴老四便是間離手法的絕佳應用,巧妙地阻止觀眾向人物的共鳴和移情,以保持觀眾獨立的批判意識和立場。早在這部戲的劇名上就能看出創作人的間離心思,“親愛的”三字把整部戲當作是寫給胡雪巖的一封信,賴老四的旁白移形換影地推動著這部戲,圍繞著胡雪巖的世界是什么,他怎么應對這個世界,他的心理世界是什么樣,通過這些陳述去展示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時代。這些旁白拋出一個個問題引人思考,間離效果可見一斑。
如果說劇中還有哪里具有很強的間離效果,莫過于一角兩飾的胡妻和漁女。胡雪巖與妻子之間那種暗自的角力、胡雪巖與阿香親密而又若即若離的關系,也讓人們感到耐人尋味。面對常年不著家的胡雪巖,胡妻句句說著不介意,卻句句言不由衷。胡雪巖意會妻子的這種言不由衷,二人構成了一種無解的兩性關系。反觀與胡妻同一演員扮演的紅顏知己漁女阿香,更像胡雪巖與內心自我的對話,他一人置身黑洞之中,無處傾訴,于是有了阿香,在第二次與洋人的較量中,他看似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但實則內心也是搖擺的。阿香的出現,外化了他內心的矛盾。但在戲的最后,胡妻從皮影箱中拿出了一個女性皮影,阿香與胡妻又在此刻合為一體。此時,阿香究竟是獨立的存在,還是胡雪巖內心的外化形象,又或是胡妻的一重分身,就成了此戲容易為人忽略但有著較大思考空間的問題。
四、《親愛的,胡雪巖》中的冷熱相劑
《親愛的,胡雪巖》故事時間跨度近40年,戲中還原了胡雪巖憑借其善造時勢、知人善任的能力,成為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之后協助王有齡及左宗棠鎮壓太平天國及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官商兩棲的同時又贈醫施藥,惠及貧苦大眾,最后家徒四壁,故事極具戲劇張力。
長達三小時的劇作好在節奏緊湊,情節設計得冷熱相劑。上半場整體氛圍比較明快,描述的是胡雪巖如何發跡和與洋商在茶葉生意上的第一次勝利交鋒。下半場氛圍則是比較壓抑,描述的是胡雪巖立志救國和最終如何成為左宗棠與李鴻章政治博弈的犧牲品。劇中有漕幫熱鬧的打戲也有家庭溫馨的小生活,有看似平步直搖的財運亨通也夾雜著變幻莫測的官商關系,有輕佻的妓院耍樂和門后洋人的槍火威脅,這一冷一熱,冷熱相劑的劇情節奏促使著觀眾整個精力都沉浸在劇中,哪怕時長比一般電影要多兩倍也仍然難以自拔。
同時本劇在各個故事中還經常加入一些讓觀眾莞爾一笑的小橋段,使觀眾在觀看這些沉重的歷史事件時能夠發出輕松的笑聲,例如賴老四的俏皮對話、左宗棠大人的“請坐”二字等等。這些橋段的巧妙應用不僅讓本劇的各個角色更加鮮活,而且極大完善了觀眾的觀劇體驗,讓觀眾的情緒一張一弛得到有效調動,使得故事更加圓滿充實。
五、《親愛的,胡雪巖》中的舞美
除了隱喻,《親愛的,胡雪巖》這出戲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戲曲身段運用。類似舞劇,實則為戲曲的身段,讓場景銜接毫不突兀。每當場景轉換,演員都會結合情節或跳或翻至舞臺上移動場景設備。戲曲身段結合中式打擊樂讓各種轉場韻律感極強。
這種手段也被運用于人物心理狀態的表達中,尤其是當胡雪巖面對時勢的兩次變化。第一次,杭州城被圍困數日,城內尸橫遍野,胡雪巖回到家中,看到家業零落的場景,萬般無奈。面對全城的災民和尸體,無比愧疚。那場戲的結尾,杭州城內的災民圍成一個圈向舞臺中心的胡雪巖走來,他以一聲怒喝推開向前圍困的災民,雖憤而無力,卻仰天長嘆。
第二次是胡雪巖辛辛苦苦囤積的繅絲被洋人騙走,他在河邊看著霧中數不清的大船在他眼前離去,作為一個曾經運籌帷幄的商人,胡雪巖已是英雄遲暮,倍感無力。舞臺中央,落下一盞電燈, 面對新事物的出現,眾人慢慢靠近,觀賞和探索著徐徐落下的燈泡,站在中心的胡雪巖卻被眾人忽視。電燈是初升的太陽,胡雪巖已是末日的黃昏,這一幕與最后鹿影奔跑的皮影戲相互呼應。
簡約的舞臺語言呈現胡雪巖的傳奇一生,整體舞臺設計的中心概念為“黑洞”,一改先前立體“數獨”的布景,搭起一長條弧形鐵簾,以黑色為背景主色,構建出一個凌厲的敘述空間,但在動態燈光的照射下又顯得極具流動性,仿佛是擺在視己為鹿的胡雪巖面前那個一直向前奔跑卻永無止境的“黑洞”,又仿佛是他遇到任何困難都不愿放棄不愿認命的內心折射,也仿佛可窺見他所處時代之詭譎多變。
六、結語
《親愛的,胡雪巖》從隱喻、間離、故事節奏和舞美這四個方面入手,似講胡雪巖的一生又似暗指現今時代的種種跡象,它不僅具有娛樂價值,還是一部議古論今、帶給觀眾層層感悟的佳作。時代不斷在變化和發展,但是人們對于藝術的追求是不變的,人們不斷地嘗試著運用新的手法去表達一些原來無法表達的東西,正是這種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引領著人們不斷地發展、豐富著受眾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加]安德烈·戈德羅.什么是電影敘事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法]克里茨丁安·麥茨.現代電影與敘事性[J].世界電影,1986.
[3]董建,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盧甜,蔡源,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