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湖興
【摘要】 上至天文氣象,下至地理地貌,大至宇宙太空,小至細胞細菌,均是科教片所表達的內容、拍攝的對象。和一般電影、紀錄片不同,科技紀錄片主要以“科學知識傳播、科學內容表達為核心”,但是卻需要結合受眾的觀影習慣、觀影需求來合理創新表達手法。技術發展、拍攝技巧發展為科教片提供了新的拍攝思路以及表達方法,本文結合實例,簡要論述了當代科教片藝術創新與文化傳遞發展趨勢,望為廣大從業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借鑒。
【關鍵詞】 科教片;拍攝手法;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J95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5-0053-02
科教片是以影像為載體傳播當代科學文化知識的一種藝術形式、科普形式,具有唯物辯證思想教育的基本特征,可讓受教育者增長知識。科技紀錄片應用傳統電影視聽表演手段,以紀錄片的方式解釋社會現象、自然現象,同時傳播已成熟的科學文化知識。由此可見,科技紀錄片和一般紀錄片、科普視頻、電影的表現目的、表現手法均存在一定的差異,要在實際操作中達到預想的科普效果存在較大難度。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受眾的審美眼光在不斷變化,傳統簡單直觀的表現手法無法較好地吸引受眾。這就需要紀錄片的拍攝與時俱進。在準確直觀表達的基礎上提升藝術手法,采用電影化的腳本、拍攝和架構手法,進行藝術創新,增加知識性之外的價值傳遞,從而提升自身的吸引力,達到較好的科教效果。
《上海科技紀錄片系列》由上影集團于2013年承制,圍繞醫學、光學、農業、新能源、環保等方面,制作了12集科教紀錄片。該系列紀錄片在國內飽受贊譽,且有諸多可借鑒之處,從中可窺見當代科教片在技術方面的突破創新方向以及多形態發展特征,具體如下。
一、由《上??萍技o錄片系列一》制作過程
引發的思考
在《上??萍技o錄片系列一》中,《雙面抗生素》一片,從題目論證到影片選題,歷經半年多制作時間,最終完成長達50分鐘的科普片。在世界范圍內,濫用抗生素都是個常見且嚴重的問題,大多數民眾對抗生素沒有足夠的認識,甚至部分從醫人士對抗生素的認識也存在較大的誤區。當國家開始大力整治抗生素濫用現象,社會各界就對其給予了高度關注。為保證該科普片的科學性、嚴肅性,制作組在前期準備了大量工作,主要為:(1)制作組在拍攝前期邀請國內的藥學專家,通過面談以及遠程訪問,同步搜集相關素材;(2)積極借鑒BBC、Discovery出品的醫學紀錄片,參考相應的表達手法、拍攝手法、后期制作手法;(3)編導小組在做好準備工作后,以會議等形式開始對影片流程、內容進行推演,整合影片內的關鍵詞,同步演繹相應的情景段落、知識點段落、歷史資料段落等,將相應問題以小紙片的方式拼接起來。最終,經過縝密的討論以及構思,形成了既有真實案例的紀實類拍攝,也有過往事件的情景再現演繹,同步配合暗喻畫面、專家訪談、民眾訪談的多樣化科普片。
從近幾年的影片放映情況可了解到,傳統的、單一的敘述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下民眾的影片觀賞需求,而《雙面抗生素》在這方面就有獨到的創新之處。具體表現為:(1)《雙面抗生素》通過引用運動員對抗場景、國家軍備競賽場景、國際象棋對弈場景來解釋抗生素和細菌之間的對抗關系,通過此類案例、畫面進行類比,讓受眾充分理解影片中表達的內容,同時起到吸引注意力的作用;(2)為展現抗生素的兩面性,《雙面抗生素》攝影組選擇十數年前的真實案例,通過情景演繹的方式以及真人訪談的方式,將受眾代入到真實的場景中,最后影片通過一個汽車行駛長鏡頭以及畫外收音獨白來升華《雙面抗生素》所表達的主題理念,即“抗生素可救人也可殺人”;(3)《雙面抗生素》中采用了專家訪談情景,八位專家均設計有差異化的采訪場景,而非是僵硬的講述,專家們通過結合專業知識以及案例來解析抗生素,有針對性地解釋某一個知識點,整體過程較短,但是銜接流暢,簡單易懂?!峨p面抗生素》所采取的手法在科普片中算是新的嘗試,它沒有完全參考傳統紀錄片,全篇采用講故事的手法,循序漸進地進行故事銜接,并有的放矢地設計懸念,配合音樂、訪談、情景演繹,渲染出惹人注目的影片氛圍。從《雙面抗生素》的放映效果來看,該表現方式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二、國內優秀科教片的的藝術創新
(一)大量使用電影手法
回顧近幾年國內較為優秀的科教片,在影片內融入劇情已經成為一種常見手法,多數影片都偏向于通過故事來闡述科學,根據預先的企劃,制造出或者還原出科學場景,同時納入擬人表述,烘托懸疑色彩,創造視覺奇觀。比如《如果國寶會說話》,該科教片長達百集,攝制組足跡遍布全國,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處考古遺址,千余件文物。首次用文物講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又如,《科學的力量》通過科學家們的故事,丈量科學的廣度與厚度,剖析每一次重大科技進步背后的推動力。由此可見,國內科教片正順應受眾需求開始進行改革,這些手法都是為提高科教片的趣味性,提高科教片的可看性。誠然,科教片和電影、紀錄片存在較大差異,并不能完全通過劇情來達到科普目的,科教片最重要的功能仍舊是傳播科學知識。但是,應正視當前科教片接受程度較低的問題,迎合觀眾喜好、采取觀眾更容易接受的表現方法,是國內科教片需要進一步完善的。
在《上??萍技o錄片系列一》中,十二集影片,采取了多種表現方式,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具體表現為:(1) 《上海科技紀錄片系列一》中的《生的希望》,以“白血病”為主題,為表現其嚴肅性,完全參照傳統紀錄片的拍攝模式,通過記錄三個白血病人的治療實際情況以及生活,表現白血病指標過程以及治療技術發展成果;(2)《上??萍技o錄片系列一》中的《微創未來》,也將三個實際病例作為敘事基礎,采取蒙太奇式的表現手法,展現微創手術的優勢;(3)《上海科技紀錄片系列一》中的《清潔能源》,將工人、科研人員、工程師作為主角,以篇章分敘的守法,同步結合三維動畫以及技術數據,展現燃煤發電相關關鍵技術,利用沙畫來展現節能減排關鍵技術對城市環境凈化帶來的幫助;(4)《上??萍技o錄片系列一》中的《Led電量新生活》,為表現人和光的互動,為提高科普片的現代感、時尚感,在影片開始以及結尾,加入人和光互動的舞蹈片段,將舞蹈作為形式展現科學主題,烘托出光線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這也是一次較為新穎的嘗試。但是,無論哪種創新表現方式,前期必然需要經過充分的準備以及嚴謹的技術論證,如此才能夠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表現出來,這也是拍攝高質量科教片的基礎條件。若是為了新奇的表現去采用新的表現手法,不注重科學論證流程以及內容表達,必然會本末倒置。
(二)不斷推動技術變革
數字高清已經全面普及,2K走進了千家萬戶,4K技術也已經家喻戶曉。同時,攝錄技術也發生較大變化,技術變革讓廣大受眾對視覺效果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攝錄設備性能的確在技術支持下大幅度提升,比如更真實的色彩還原度、更高清的精細畫面等等,這也讓諸多以往只存在于理論的拍攝手法有了實現的可能。對于廣大普通民眾來說,科學本身有一定的“白描”特征以及神秘性,常規的拍攝手法往往不能滿足人們的探索性需求以及科學的表達訴求,水下攝影、微距攝影、廣角攝影、高動態攝影、延時攝影、顯微攝影等技術在表現各類科學技術時大有用武之地,但是在實際嘗試中卻需要拍攝者慎之又慎。
比如,《上??萍技o錄片系列一》中的《微創未來》,就采用微距拍攝設備,記錄了微創手術全過程,在手術室內直接設置多個攝像機位,且不會影響正常手術,若采用傳統設備,就不可能滿足“不影響、不干擾”這一基本條件;《上??萍技o錄片系列一》中的《新能源汽車》,通過高清攝像頭以及防抖攝像頭,在汽車內外多個角度進行拍攝,得出穩定、高清的記錄畫面;《上??萍技o錄片系列一》中的《節水抗旱稻》,通過采用延時攝影技術,大幅度降低了拍攝成本,有效記錄了多個品種水稻開花、生長全過程發生的變化。同時,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掀起了新的影像表達熱潮。影視界開始研究虛擬現實的表達技術,多數從業者均認為虛擬現實技術會改變未來的影片表達、交互方式。以電影為例,電影講究通過演繹、渲染氛圍,讓受眾在獨立的觀影空間內,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故事內,讓自身感受角色的感情,越是真實的影像內容,越能夠獲得受眾的共鳴。對于科教片而言,也需要讓受眾產生一定的代入感,虛擬現實技術就為科教片拍攝指出了新的發展方向,科教片拍攝從業者應認識到新技術帶來的變革,緊跟技術發展趨勢,找到科教片拍攝的創新點,如此才能夠讓國產科教片有新的突破。
技術發展給科教片拍攝帶來的影響是正面的,合理采用新興的拍攝技術,能夠讓我們以低廉成本拍攝出高表現力的科普畫面,并為科教片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必須認識到,科教片拍攝要以內容表達為核心,切勿為追求“新”,而舍棄“真”,要以新的方法、觀念來表達出“唯物辯證”的基本思想邏輯。
三、結語
綜上所述,技術發展是必然趨勢,技術也會讓廣大受眾的觀影習慣、需求發生變化。當前,科教片受眾對新穎拍攝手法、技巧的期待越發迫切,虛擬現實技術以及各類新的拍攝技巧,如同星星之火般,將掀起燎原之勢。廣大從業者應深刻認識到國內優秀、成熟的科教片拍攝方法,順應廣大受眾的觀影需求,不斷革新科教片的拍攝方式,并不斷嘗試新技術的應用,以創作出更高質量的科教紀錄作品。
參考文獻:
[1]付亞康.媒介技術發展引發的電影空間美學形態演變[J].影視制作,2019:89-91.
[2]陳軍.從《輝煌中國》看紀錄片敘事與傳播模式的創新[J].當代電視,2018,(005):42-43.
[3]王家東.技術驅動與新媒體時代紀錄片的發展樣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003):62-65.
[4]其其格.基于媒體融合下電視新聞節目形態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