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蘭幽
【摘要】 楚國地處長江中游地區,川澤縱橫、湖泊河池、星羅棋布,不僅具有優良的生存環境,適量的雨水補給,還具有適宜的氣候條件,生活于此的楚先民們自然不必大費周章地籌集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僅僅憑借上天的恩賜就能輕而易舉地滿足日常生活中的用水所需。也正是基于自然恩賜所提供的便利,致使楚人們時常心懷感恩之心、崇敬之情,便漸漸形成了喜水、愛水的尚水情懷。并以此將這一份感恩之情化為實際行動體現于祭祀活動中,以及利用文學、藝術等多種形式將此體現于精神世界之中。
【關鍵詞】 水文化;楚舞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5-0068-02
一、水文化
楚國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不僅有長江、漢水、沮水和漳水,還有云夢澤和彭蠡澤等。當然,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楚國境內最大的河流無疑屬長江了。長江,古人們多把它稱為“江”,或稱為“大江”。許多古籍中都曾記載過“江”,例如:《詩經·小雅·四月》中:“滔滔江漢,南國之紀。”① 《墨子·兼愛》中也曾記載:“南為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荊楚于越,與南夷之民。”② 長江作為中國的第一大河,不僅源遠流長、水量充沛,還雄偉壯麗、氣勢磅礴。唐古拉山脈格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是長江的發源地,它經流寰宇兩邊之間頂端的交會線青藏高原,并從那里飛流直下,穿過高山、穿過深谷,劈開重山復嶺的云貴高原,再流入跌宕起伏的四川盆地,切穿雄偉壯麗的三峽,然后馳騁于開闊平坦的平原低地,最后浩浩蕩蕩地奔向東海。
這些被第一大河所流經的區域,在舊石器時期,便是初期人類生息和演變的關鍵區域之一。而在遠古時期之前就曾有先民們在此棲居和繁衍,它與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一樣,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戰國時期的著作《尚書·禹貢》記載,當時楚國境內有眾多支流交匯,甚至形成了“九江孔殷,沱潛既道”的宏大局面,然而這些支流像扇形般散流,不斷蔓延、伸展,最終形成縱橫交錯,進而匯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源。
此外,除了地理原因造就的河流、湖泊繁多的情形之外,該地區的氣候條件、降水量也相比于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更為豐富。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我國的降水主要來源于夏季風,且在降水量上也時常呈現出區域分布不均勻和時間上的不均衡情況。首當其沖,對于降水的分布情況而言,鮮明地呈現出東南向西北逐步消減的情形。如長江流域降水量達到一年800~1600毫米,那么黃河流域一般只能達到200~400毫米,甚至黃河流域更容易遭受旱災的影響。而長江流域由于降水量多于黃河流域所以相比之下較少經受旱災影響。其次,究其先秦時代的降水時節分撥情況,各個地區又展現出不平衡的狀況,由于夏季風的原因各個地區的雨季會隨著夏季風的影響而出現或遲或早以及或長或短的區別。如雨季從陽歷五月上旬在華南出現,那么經過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時就已是六月中旬了,再由此至華北地區就已是七月上旬,也就是到八月下旬開始雨水才向南后方轉移。
根據這個趨勢,這種由南向北的移動形勢,致使黃河流域的落雨季和不雨季過于集中,所以才會形成春季干旱缺水,秋季洪澇嚴重的經常性狀態。這種降水不平均的狀況,遠不如長江流域。所以自古以來根據史料上的記載,皆反應出長江流域降水量的均衡與可貴。總而言之,基于楚國境內的水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優良自然條件,進而造就了楚人們對于水的喜愛。當然,也正是如此楚人才會將自己以水而喻之,希冀自己擁有與水一般的特性,甚至將這種希冀廣泛地體現于文學作品之中。
水文化即人與水相關的文化,然而水自身并不可以組建成為文化的概念,不過當它一旦與人產生聯系時,便具備了形成與水相關的文化概念。從廣義上而言,水文化即人們在社會實踐中,以水為媒介,締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為載體形成的各類文化象征的統稱。相反,狹義的水文化即與水相關的種種社會意識。譬如:水涉及到與社會風俗、道德品質、哲學科育、藝術文學、思想信念、理想價值、法律規范、道德準則、民族習慣、宗教信仰等意識形態。本文所論的“水文化”便是取其狹義。其主要是經由人類對于水的熟知、了解和崇敬,繼而通過宗教、文學、藝術等形式表達出來的對水的感悟。尤其是當水文化成為楚文化的背景和底色時,它所生發出的魅力便是無窮無盡的。在楚國有祭祀水神的習俗。楚人們常常以祭祀的形式祭拜江、漢、沮、漳水中的水神。但是卻少有祭祀山神的行為,盡管雎山、荊山與江水、漢水、沮水、漳水相毗鄰,楚人們也不祭不拜。
在此看來,此種行為并不是一種偶然現象。在先秦道家的著作中也曾濃重地描繪了楚人喜水、尚水卻輕山、略山的事實。例如在《老子》中,它全篇以“道”為主題,卻時常以“水”為之比喻,于道喻水。不單寫出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淵,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為不爭,故無尤”這般的文字,老子還在此高度地贊揚“水”的特質,并認為“水”是最接近“道”的,乃至認為水具有不與萬物爭高下,甘愿處于低下之處的不爭之心。甚至,老子對于“水”的贊揚和高歌還不僅僅在此,他還在《老子》的許多其他章節中多有贊譽“水”的特質。甚至《莊子》和《淮南子》中也出現了不少對于“水”的贊揚和稱頌。
總而言之,從古至今水在中國人的心中就具有一種耐人尋味的、特殊的哲學意味。早在先秦時期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孫子、孟子等,這些在中華文化史上極具建樹的巨擘,他們對水似乎皆存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懷。當然,楚人對于水的喜愛能通過多種形式展現而出,但相比較下對山的厭惡也不盡完全顯露而出。所以,這也就不言而喻地印證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比喻。也許楚人如此喜水、樂水,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也擁有與水一樣的特質,擁有與水一樣不與萬物爭高下的謙卑之心,擁有與水一樣甘愿處于低下之處的謙和之心,所以才會將此普遍的體現于平常生活之中、文學著作之中、精神世界之中,甚至將水譽為一種文化傳承至今。
二、水文化在楚國舞蹈中的體現
《管子·水地篇》中云:“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③古人認為人是由水生成的,甚至他們將水視為人生命中的一部分。眾所周知,水在人類生存過程中擔任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維持人們生活最基礎的元素,還是維持農業生產以及生態平衡所不可或缺的關鍵物質。基于水所具有的重要地位,進而人們對水產生崇拜自然也就不足為奇。楚人們以水神或水圖騰為核心的原始水崇拜,早在遠古時期就已形成。
在那個時期,楚人們相信每個水域,乃至每個水體皆有水神的存在。不僅如此,他們還認為水神具有好惡之心,當降雨均衡、風調雨順之時,便代表著水神心情愉悅。相反當洪水泛濫、久旱無雨之時,便顯現出水神對人類的不滿和怨恨等等。在那個時期,先民們產生諸如此類的聯想并不足為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先民們長期生活于大山深處,相對閉塞的條件致使他們沒有辦法獲取豐富的科學理論知識,進而指導他們的生活,甚至是認識、了解大自然。所以他們才會將自然神化,將水神人格化。甚至他們會通過祭祀的方式,以此贏得水神的喜愛,求得水神的庇佑。據《說文解字》中記載:“雩,夏祭樂于赤帝,以祈甘雨也。”④ 據《論語》中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⑤ 《周禮·司巫》中記載:“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帥巫而舞雩。”⑥ 這種以巫術形式祈求降雨的活動,早在夏朝時期就已誕生,至春秋時期已相當普及。“雩”作為春秋時期最為盛名的祈雨舞,除了有專門的法師親自主持祈雨儀式之外,還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出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
這種以歌為樂、以舞敬神的表現方式,其真正的價值在于通過強烈的音樂刺激和動感的肢體體驗,去激發人們內在的生命節奏與活力,進而促使在充分感受生命巨大能量的同時,反過來加強自身戰勝自然災害以及面對未知事物的決心。所以在原始社會中音樂、舞蹈具有極強的功利性目的。當然也正是基于此,才促使舞蹈成為雩祭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除此之外,基于楚國的地理環境,也是造就楚國藝術中多與水文化有所關聯的又一因素。黑格爾曾在《歷史哲學》中說道:“中國人有一種普遍的民族性,就是模仿的技術極為高明,這種模仿不但行使于日常生活中,而且用于藝術方面。”⑦例如在楚國的舞蹈藝術中,楚人們就時常模仿日常生活中水的形態。這種高技術的模仿,促使楚舞中頻繁地出現“弓腰”“連蜷”似水波蕩漾的舞蹈形態。舞姬們那纖細的腰肢,如浪潮般連續向左右折倒。情不自禁地讓人想起這些詩句,“繞身若環,曾繞摩地,扶于阿那,動容轉曲,便娟似神,身若秋藥被風,發若結旌,馳騁若驚。”“委蛇女冉女弱,云轉飄忽。體如游龍,袖如素。”“袵若交竿,撫案下些。”
當然楚人對于水的模仿與喜愛還不僅僅體現于此,甚至有許多楚國的舞曲也與水有所關聯。例如:《涉江》《采蓮》《揚荷》等等。這些極其富有水鄉韻味的楚國舞曲,不禁讓人思緒翩翩。當樂曲響起,身著白色飄逸舞衣的舞者,手揮翩飛長袖,邁著小碎步緩緩走出。那纖細的腰身如浪花般輕柔,水風吹起如游龍般左右蕩漾。那飄逸的長袖隨風而起,漫天飛舞,飄轉間如清風拂面、水汽繚繞。總而言之,無論是基于楚國的地理環境也好,還是基于楚人與水的品性多有相合也罷,楚人對于水的喜愛已顯露無疑地體現于楚舞之中。
注釋:
①吳志剛:《吳城文化與周公南征》,《四川文物》2009年第3期。
②張民權:《關于大禹治水的故事》。
③《論<系辭傳>是稷下道家之作》。
④趙玉平:《唐代敦煌地區“雩禮”考述》,蘭臺世界2009年5月。
⑤孔子:《論語》。
⑥朱彥民:《從甲骨文“舞”字看葛天氏之樂》,《殷都學刊》2014年。
⑦張冬琦:《試論楚舞的演變及影響》,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
參考文獻:
[1]徐文武.楚國思想與學術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左鵬.楚國歷史地理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程濤平.楚國農業及社會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