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摘要】 自電影誕生以來,就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表達方式的多樣化和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電影逐漸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吸引了大量的受眾。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文化需求,電影市場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然而,在受眾基數龐大,影片數量劇增且類型廣泛的現狀下,究竟何為真正的“好電影”?在“叫好”和“叫座”中誰才是真正的評判標準?什么樣的電影才能被稱為“佳作”并被載入史冊?
【關鍵詞】 好電影;藝術片;商業片;標準
【中圖分類號】J9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5-0072-02
麥茨曾提出“電影機構”一說,用生產機器、消費機器、促銷機器來形容電影的產生過程,在這些機器運營的過程中,無論是電影創作者還是觀賞者,或是評論員,各自擔任不同角色,肩負不同任務,以維持電影市場的良好運行,以優勝劣汰的方法挑選出優秀電影。電影觀賞者作為欣賞藝術的個體,評判一部電影時與個人的價值觀念、文化素養和個人喜好息息相關,但對一部作品做評判時,務必要將個人趣味與判斷分離開,以作公正的評判。
首先,是否存在所謂的“好電影”。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種藝術,包括文學,都有其評判標準,并以此在浩瀚的歷史與不計其數的作品中,篩選出真正的價值的作品流傳后世。盡管受眾各有所愛,但每種藝術都有其各自的巔峰之作,電影也不例外。
其次,對于“好壞”標準的模糊使得電影這種既具藝術性又離不開商業的藝術走向完全的市場化、商業化,當下許多電影制作人為追求收益而只制作迎合市場、流水線式同質化嚴重的作品,在粉絲的尖叫聲中失去了對好壞評判的標準,也是當今中國電影整體進步緩慢的原因。因此,探討好電影,“好”指的是基于電影本身定位的對其藝術特色的評判標準,是主流評價在衡量一部電影時考量的要素,是影評人等專業人士在剝離私人情感基于影片本身表象與內在的評定。
那么,既然“好電影”客觀存在,什么才是真的好電影?應從哪些方面進行評判?電影本身的定位,即商業片和藝術片,又導致哪些評判標準上的不同?
一、藝術片
(一)對現實的關照
巴贊曾提出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電影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性就是紀實的特征,它比任何藝術都更接近生活,更貼近現實。這種“寫實主義”的理念對此后的電影制作者有著重大的影響。在一部優秀的藝術電影中,往往可以看到對現實的反映,這種反映“不僅僅是在影像描繪與‘存在的現實’之間做名義上的合理模仿,而是保持場面調度的完全誠實。
藝術電影可以是反映社會現實、歷史事件、人生百態的,也是對人類的真實情感狀態、復雜的心理歷程的描述。在這種影片中,背景往往是貼近真實社會的,事件的發展是符合邏輯的,人物的動因是在情理之中的,同時影片包含了導演對社會歷史的認知與思考,對人類情感的感悟與反思。
(二)獨特的影像風格
作為藝術電影,其重點在于對藝術的目標——美的追求,而美表現于電影中,即是存在于電影獨具的構成要素——影像之中。無論是紀實還是寫意的鏡頭,都具有其獨特的美感,有其隱含的寓意。張藝謀導演的《黃土地》《紅高粱》和《大紅燈籠高高掛》等作品,迄今為止仍是電影學院的學生所要反復觀看的影片,它們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之作,以其豐富的鏡頭拍攝、鮮艷的色彩搭配和特殊的地理環境打破以往電影的拍攝手法,勇于突破,形成獨特的影像風格。
再以王家衛導演的武俠電影《東邪西毒》為例,該片傳承了王家衛一貫的唯美風格,不同于金庸式的老派情調和古龍式的飄逸,影片以大量的遠景、空景描繪出一片浩瀚的沙漠景象,營造出脫離現實和歷史夢境般的場景,大量的獨白和旁白在完成劇情、表現人物情感之外,使得影片極富詩意與哲思,同時時間線的跳轉、斷裂的敘事、現實與想象的交替增加了觀眾對影片的理解難度,也成為其多部電影,如《春光乍泄》的特點,最終形成了導演及其影片本身獨特的影響風格。
(三)創新的表達
電影的發展貴在其不懈的探索,從最初幾十秒的不間斷紀錄,到逐漸學會停機再拍,最后發展出種類繁多的蒙太奇,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一開始的線性敘事,到后來打破單一敘事模式切斷時間線,從對現實的展現到對夢境的展現等,電影在不斷創新的表達方式中突破自我,形成今天這種涉及各方面的綜合性藝術。技術和理論的不斷完善使得電影對現實的展現方式愈發多樣,而能在此中打破藩籬、推陳出新的電影必將以其先進性名留史冊。例如超現實主義電影《一條安德魯的狗》,以反情節的、無邏輯無理由的鏡頭組接而聞名,其對象征、隱喻的運用,印象主義式的剪輯方法等極具先鋒性,而對夢境的模仿、對荒誕的追求,對富有詩意的比喻技巧的迷戀使其完全背離了傳統電影的線性敘事、邏輯為重的原則。這種先鋒式的表現使其在影史獨占一席,而這種突破束縛的電影也值得被列為“好電影”的行列。
二、商業片
目前是電影市場數量較多、較為常見的影片。這些電影以其鮮明的類型特點,為了吸引固定的受眾,因此往往被劃歸為類型片的范疇。對這類電影的評價,應考慮其本身的定位,在此基礎上加以評判。
(一)對類型元素的應用
類型電影首先要對其主打的題材進行強調,例如愛情片在于奠定浪漫的基調,展現情人之間的關系;恐怖片在于營造恐怖氛圍,制造驚悚效果;動作片在于滿足觀眾欣賞精彩而刺激的打斗渴望。這種對“類型”概念的強調能更快地引導觀眾的認知,滿足觀眾的特殊喜好。如經典愛情片、災難片《泰坦尼克號》,以浪漫的邂逅、男女主角不離不棄的堅守等經典愛情元素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絕唱,同時作為災難片,通過再現災難場景、刻畫海難中無力掙扎求生的渺小的人類,展現了災難來臨的恐怖,營造了驚悚的氛圍。
(二)具有觀賞性
這種觀賞性,可以是感官性的,如逼真的視覺特效、配樂音響等,也可以是思維性的,如故事精彩的謎題電影等。從感官性來說,如視覺特效——當前國內外眾多“大片” 都以此為噱頭和賣點,旨在為觀眾提供感官上的刺激,或是驚艷的攝影畫面,如《布達佩斯大飯店》對色彩的運用,韋斯安德森將粉色作為基調,營造出一片奇異且美輪美奐的畫面。國內外重要電影獎中都有類似“最佳視覺特效”“最佳服裝/化妝”等獎項,可見這種感官之美也是成就一部電影的因素之一。同時,思維上的觀賞性,如《七宗罪》《致命ID》《東方快車謀殺案》等,以解謎為基礎,通過對案情逐步的剖析,對線索階梯式的展現,將故事逐漸推向高潮,并以情理之中卻意料之外的揭秘令人印象深刻,滿足觀眾解謎、探究真相的心理。
(三)創新的設計與深刻的主題
如果一部電影僅僅擁有炫酷的特效,華麗的場景與人物,流暢而中規中矩的故事,那么它不過是一部平庸的保守之作,在帶給觀眾片刻的刺激與尖叫的同時,很快就被觀眾遺忘。
目前許多電影,包括技術成熟的好萊塢,都有這個問題,故事流暢完整卻乏善可陳,人物形象鮮明卻扁平而不真實,擁有一流的視聽特效卻沒有深刻的主題作為支撐,僅僅為娛樂而娛樂,如已上映的《長城》,作為一部商業片,它是故事完成度高、類型特點鮮明、視聽效果一流的電影,但由于故事本身中規中矩,一切情節都在套路之內毫無突破,人物眾多卻個個扁平,主題試圖深入各個層面卻流于表面,因此它只是一部“好看”的電影,而非“好”電影。對于一部類型電影來說,前兩者可以保證它成為一部“成功”的電影,但真正能夠使其成為優秀的,不被人遺忘的好電影,在于其獨特與深刻。這種獨特,可以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如《魔戒》系列中的中土世界,從世外桃源般的霍比屯到末日世界般的雙塔,從高挑優雅的精靈族到敦實憨厚的矮人,從光怪陸離的魔法到出神入化的劍術,這些想象集合成一個完整而奇幻的世界,超乎想象的設定使得電影在帶給人娛樂的同時令人銘記在心。
也可以是基于科學基礎的推測,如硬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游》,自轉動力、冬眠倉、不超光速等設定在驚艷眾人的同時又有理有據,并成為日后科幻類電影的經典設定。同時,即使是商業片,深刻的主題也是其成為“好電影”必不可少的要素。以院線電影《星球大戰:俠盜一號》為例,在擁有出色的特效、流暢的敘事、飽滿的人物和鮮明的類型特征的同時,該片之所以廣受好評,被認為是優于《星期大戰7:原力覺醒》的佳作,其重要原因在于對小人物的刻畫,并以此致敬戰爭中堅守信仰,為守衛家園、捍衛自由而犧牲自我的不為人知的勇士。當人們緬懷英雄,追悼將領時,也應知道是無數甚至連姓名都無人在意的士兵贏得了戰爭,基于對此主題的展現與刻畫,影片從傳統的贊揚滿身光環名揚海外的英雄的套路中跳脫出來,以深沉的主題使電影達到了新高度。
而現在,當觀眾提出“為什么國產電影不好看”“為什么中國好電影太少”的疑問時,或許電影創作者更應好好反思,是否電影脫離了現實生活,無法與觀眾達到共鳴,是否國產電影過多追求商業價值,而忽略了藝術審美,以致失去觀眾的認同。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如何平衡其藝術性與大眾審美,如何取舍其商業性和藝術價值,將仍會是我國電影創作者所要繼續探討的問題。電影最初來源于生活,最終所展現的依然是生活反饋給觀眾的體驗,好電影的意義在于感染觀眾,將美丑善惡再現給觀眾,高于生活,卻不脫離生活,以此體現其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陳曉.探析成長電影的溫情敘事策略[D].上海師范大學,2019.
[2]高靜波.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現象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7.
[3]何飛雨.論電影藝術與真實性[D].廈門大學,2007.
[4]郭春燕.賈樟柯與第六代導演的“平民化”審美風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