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青蓮 易單 李端妮

【摘要】“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從中國畫的青綠山水中提煉出檀木及松石造型加以大漆髹飾,又取松石之綠,其意在將國畫中青綠山水的意境之美延展至漆飾之中。通過對傳統漆工藝技法的深入探索,發現傳統漆工藝審美體現與工藝技法,在當代首飾設計與制作中的設計制作思路及工藝技法運用,以此探尋一種嶄新的設計表現方式及制作工藝。
【關鍵詞】漆工藝;民族文化;大漆首飾
【中圖分類號】TS93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2-0040-02
基金項目:武漢設計工程學院2017年一般科研項目《傳統漆藝在現代首飾中的應用研究》 ,項目編號:K201704。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湖北民間拼布的傳承與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7G117。
一、大漆藝術的傳統之道
“漆”落葉喬木,樹皮內富含樹脂,與空氣接觸后呈褐色,即“生漆”,可制涂料,液汁干后可入藥。“漆”是漆樹身上分泌出來的一種天然原液,稱為天然漆。天然漆也被稱為大漆、國漆、土漆。它分為兩類,一類叫生漆,即從漆樹上采割下來,沒有經過任何加工,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之下會氧化成黑色。另一類則叫做熟漆,是經過過濾、涼、攪、曬精制而成,涵蓋了紅推光漆、快干漆、透明漆等。具有防潮,耐強酸、防腐蝕,強堿,防霉殺菌等作用。從漆的發現,到漆的采用,再到漆的創作,既包含了漆本身的自然美,又加入了人為的工藝美,更是注入了創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之飽含著精神意蘊,富有藝術之美。因此,漆藝之美包含了自然美、工藝美和精神美,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也使漆藝有了更大的生存價值。在我國七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漆工藝這門工藝,至今一直在演進發展。而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了解漆和使用漆的國家。漆藝包含了漆文化、漆工藝、漆藝術和漆技藝,是一門將藝術創作和手工藝相結合的藝術工藝。涵蓋了漆畫、漆器、漆塑等。既有技術體現,也有精神體現。漆也是東方的皮膚,和陶瓷、水墨、絲綢一樣是中國特有的媒質。自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朱漆木碗,漆已伴隨我們整整七千年。它溫潤光澤、防腐耐久,曾無所不在,是生死不離的印證。
二、傳統漆藝與現代首飾設計相結合之美
近年來,許多幾近失傳的傳統文化技藝被大眾接受,新生代的人們注重到了丟失的歷史文化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的一大責任,放眼國際,中華文化不僅僅只有功夫以及長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服飾到樂器、從配飾到壁畫,以及更多值得被我們探究了解,被世人熟知的文化寶藏。通過大量的資料調研和分析,大多數現代人對傳統漆藝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一大部分人并沒有聽過漆藝這門工藝。漆藝從古發展到至今歷史悠久,對中國工藝美術的發展更是起著重大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提高,思想的沖擊,審美的變化,各種原因使得漆藝這門工藝受到了不斷的沖撞,逐漸慢慢退出人們的視線,甚至一度面臨消亡的狀態。現代很多人不知道漆藝是什么,對漆藝了解少之又少。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傳統漆藝藝術表現語言已不能滿足現代生活多元化的需求。在漆藝藝術長遠的發展道路上,創新改革是必不可少的過程。同時,在如今的市場現狀下,提高文化附加值,特別是使用中國傳統文化提高附加值,是拓展現代設計產品市場的好方法。基于此,傳統大漆藝術與現代首飾設計的結合,成為一種極具可行性的方案。其對于保護、繼承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促進首飾設計發展,為傳統文化及現代設計找到了一條融合之路。
近年來,人們開始注意到傳統文化缺失這一現狀。有許多人開始重拾傳統文化,包括傳統漆藝、刺繡、樂器演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大漆藝術是我國文明的璀璨瑰寶之一,傳統大漆工藝這種中國傳統工藝技法在現代首飾設計中的運用,不僅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繼承和發揚,對發揚本土傳統文明也提供了新思路。通過將傳統漆文化與現代首飾設計的結合,用優美的圖騰花紋去表達文化優美,讓歷史穿在身上、拿在手上、佩在身上。讓傳承與歷史不再只是藏在博物館里的東西,而成為我們在生活中的一部分,讓“神圣”的文化也變得“接地氣”;讓更多人了解到在歷史長河里,給我們留下的東西、值得我們傳承的東西還有很多;讓世人體會到中國傳統漆藝的美麗;讓大家對于漆藝的印象不僅僅停留在刻板的在平面上。身著華夏漢服、手持漆藝樂器、佩戴漆藝的耳墜、項鏈、頭飾、手鐲、在歷史長河的畫卷上翩翩起舞奏樂一曲,是隨心而動的歷史、是穿戴在身上的斑斕。
三、天然材料鑲嵌與大漆工藝相融合之審美體現
在國際首飾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少漆藝飾品,受中國傳統漆藝的影響,西方國家的諸多高端品牌也把傳統漆工藝作為設計創作的靈感,比如法國著名珠寶品牌VanCleef&Arpels、美國著名珠寶品牌Tiffany、瑞士著名鐘表品牌Vacheron Constantin等國際奢侈品牌陸續發布了傳統大漆與飾品相結合的產品,比如在2004年,VanCleef&Arpels攜手日本漆藝大師箱瀨淳一,創造出漆繪蝴蝶系列胸針; Tiffany與設計師Elsa Peretti發布了實木大漆吊墜、手鐲、耳飾等;2010至 2011年,Vacheron Constantin發布了全球限量20套的傳統大漆蒔繪腕表;登喜路推出了全球限量25只的蒔繪漆藝翠鳥鋼筆。但整體來看,對二者結合的研究及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
(一)民族傳統文化應體現在當代藝術設計之中
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藝術設計作品及品牌,在當代藝術設計范疇備受矚目,這是文化多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在這百家爭鳴的藝術盛會中,當代藝術設計工作者只有重拾和繼承發揚本土傳統民族文化,才能夠創作出具有特色的藝術創作。
(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是提高現代藝術設計內涵的最佳途徑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設計創作本質上離不開本土文化內涵的支撐,五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結晶更是藝術作品的精髓和靈魂,用藝術設計作品發揚傳統文化精華,創造出具有中國民族性特色的創意作品,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其內涵更是源遠流長。
如下圖的大漆飾品《松壑佩》系列,靈感來源于我國傳統山水畫之中。在我國,“綠松石”一次始見“清會典圖考”中:“皇帝朝珠雜飾,唯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蜜珀,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綠松石。”我國寶石學一代宗師張鴻釗在《石雅》中記載:“中國綠松石之名始于清,甸子之名始建于元,元史作‘碧甸子’,或‘云郎甸子’,即為綠松石。”綠松石由于出礦的時候,有很多是球狀的,顏色又像松樹那種綠色,因而被稱為綠松石。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從中國畫的青綠山水中提煉出檀木及松石造型加以大漆髹飾,又取松石之綠,其意在將國畫中青綠山水的意境之美延展至漆飾之中。通過選擇優質檀木和綠松石原石,提煉山巒青松之造型,加以手工打磨雕刻成形,又以傳統漆工藝中的金繕工藝、蒔繪工藝、髹飾工藝等大漆工藝技法,髹飾其表面,在傳統工藝技法的基礎上,賦予其一定的文化內涵。
四、總結
中國傳統漆藝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一個閃光點,漆藝不僅可以使用在家具、樂器、器皿等方面,還可以將其中的傳統圖案等提取運用在首飾設計表現之中。天然材料鑲嵌與大漆工藝的結合,并將其運用于現代首飾設計制作之中,其目的所在于——尋覓到一種具有完全本土特色文化的首飾設計語境,為我國當代首飾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在當代設計領域,具備傳統本土特色化的設計才有競爭力,而繼承及發揚傳統文化語言,是打造本土設計特色的嶄新道路。通過對傳統漆工藝技法的深入探索,發現傳統漆工藝審美體現與工藝技法,在當代首飾設計與制作中的設計制作思路及工藝技法運用,以此探尋一種嶄新的設計表現方式及制作工藝。
參考文獻:
[1]邱堅.漆器藝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
[2]皮道堅.中日韓現代漆藝研究[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8.
[3]鐘聲,董雪.傳統大漆工藝在銀飾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生漆,2014,(2).
[4](明)黃成.髹飾錄[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5]謝震.百工錄——漆藝髹飾[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4.
[6]喬十光.漆藝[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余青蓮,女,武漢設計工程學院,研究方向:漆藝、工藝美術。
易單,女,武漢設計工程學院,研究方向:工藝美術。
李端妮,女,武漢設計工程學院,研究方向:工藝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