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空間理論最有影響力的著作是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在書中他認為空間包括三個層面:物理空間、精神空間及社會空間。社會空間的加入,打破了傳統認識論的二元對立模式,空間不只是客觀存在物,實質上也是反映人主觀情感的主觀空間。《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學者王國維所著的文學批評著作,其中的核心思想“境界說”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學中“意境說”的延續,他強調好的作品需要情景合一,以人本主義理想為核心。所以“境界說”與空間理論研究的落腳點就集中在了“人”上。另一方面,《人間詞話》中所提到的“造境”和“寫境”與空間理論中的精神空間和物理空間、社會空間也有著相似之處。本文利用空間理論背景,用于研究“境界說”中所體現的文學空間。
【關鍵詞】 空間理論;境界說;文學空間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6-0028-02
一、空間理論
(一)空間理論的發展
西方空間觀念的形成是從古埃及最早期的幾何學開始的,后由于希臘數學觀念的發達,產生了歐式幾何,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宇宙是一個球體,而萬物的本源是“數”,幾何和數學的概念是西方空間思想方法的概念,無論是物理、化學、機械、醫學,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原子論,“數”皆為萬物之源。其次,西方人的空間觀與中國的空間觀是不同的,西方是以物體為主體的,認知空間首先靠視覺,其次靠距離、方位等。中國的空間規則是以人為主體定義空間觀念,建筑及人的行為范圍,與他人的關系,都與方位有關。西方的空間觀是幾何的,中國的空間觀是液態的,不定性的。
一直以來,時間總被學者們認為是流動的,具有生命力的,但在西方古代,無論是亞里士多德還是柏拉圖,都認為與時間相比,空間是固定的,沒有價值的,僅僅只是沒有任何特征性的容器,等待著被各種內容填充。此時的空間理論,忽視了人作為個體對空間是具有感知性的,所以才讓此時的空間沒有生氣。現代空間觀以海德格爾的理論為代表,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論述了三種空間:世界-空間;域(Gegend);此在的空間性。[1]海德格爾認為空間不只是客觀的,人的存在,即此在才能真正反映“存在的意義”,才能真正體現出空間的價值。人的存在與空間息息相關,此在的空間性是“去遠”和“定向”,這一時期西方的空間觀,與人的主觀情感建立了關系。
(二)文學理論與空間轉向
本文所論述的空間理論緣起于學術界于二十世紀末期進行的“空間轉向”,這一時期無論從社會到日常,文學到藝術,都充斥著對于資本主義的反叛與批判。1974年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是這一時期空間理論最有影響的著作,象征著人文社會學科空間轉向的開端。
在列斐伏爾看來,空間與社會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他把人的生存與主觀感受及空間聯系到了一起。在客觀層面,人類的身體是衡量空間的標準,所以人與物理空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人的需求是物理空間產生的前提,物理空間也同樣滿足了人的需求。在主觀層面,空間通過人的主觀感受被人所感知,實質上是人內心的“烏托邦”,是精神空間,是人的存在方式。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空間與意識形態漸漸變得不可分割,對空間的占領也意味著話語權的掌握,空間也逐漸成了意識形態的一種體現。所以這種意義下的空間,就不單純只是客觀的方位性的存在,而是與文化、內涵、意義等交織在一起,基于此,列斐伏爾提出了空間的三個層面:物理空間、精神空間及社會空間。社會空間即索雅所提出的第三空間,包含著物理與精神空間,打破了現實與烏托邦之間二元對立的模式,建立了無限的廣闊的空間。在這段時間,文學空間也進一步發展,許多學者也開始在文學領域開展空間化的探索,如韋格納的《空間批評:批評的地理、空間、場所與文本性》用空間理論分析了文學作品文本性的問題,他指出文學研究落腳點一般在文學作品中有過去有未來的不斷變遷的橫向的時間結構上,但文學作品也同樣需要縱向的空間化的研究;地理學家克朗的著作《文化地理學》中也描寫了文學中的空間性含義。
二、《人間詞話》“境界說”
(一)“境界說”與“意境說”
王國維的“境界說”是對于中國古代“意境說”的延續,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意境”。意境由“情”和“景”構成,是兩種并列的文學要素,“意”偏向主觀內心,與感情、內心世界相近,“境”則偏向客觀事物,強調作者在創作中實際生活與內心情感的融合統一。“境界說”在延續了“意境說”內外相統一的思想以外,加入了席勒詩學的觀念,清華大學的肖鷹教授認為:“‘境界說’的精神實質是王國維提出了以人本主義理想為核心的詩歌理想——‘境界’。” [2]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寫道:“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3]
他認為“境界說”是評判文學作品好壞的準則,好的文學作品不僅需要情景和諧相融,更需要注重作者最真實的感受,以人為本來進行創作。
(二)造境與寫境
境界的創作手法分為造境和寫境兩種:“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4]
造境的創作主體是理想派作者,他們在創作中注重主觀性,較為理想化,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而造境的創作主體是寫實派作者,其創作對象來源于現實生活,同時在創作中融入作者的“情”。王國維認為文學的藝術性的最高體現就在于“境界”,作者在創作文學作品時的境界吸收了意境中情與景相統一的思想,情又是其中的核心,以情來打動讀者,才是最好的作品。
(三)“境界說”中的“真”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把“真”作為評判詞好壞的必要標準。作者需要在作品中體現真景物與真感情。作者不光有對具體文學作品的真切情感,更需要對人生本質做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并為之追求一生。
真景物是與一般景物有區分的,在王國維看來,對自然的描寫不加修飾,完全凸顯自然的本來面貌,才叫作真景物,作者需要身臨其境地去領略自然,才能真情流露的寫出好的作品,所表現的景物才會自然流露。好的文學作品勢必要傾入作者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與感受,在中國古代就有在詩中抒情言志的說法,作家被自然的外在之美與內在精神所感染從而創作出有境界的文學作品,就是作者真情流露并與自然的生命交融的作品。
(四)作者的人生境界是“境界說”的基礎
王國維借評價后主李煜來抒發自己對于作者人生境界的看法:“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5]
他認為“境界說”的必要基礎是文學家的心靈境界,可以從作品中看到的文學家的高尚品德和寬闊的胸襟,追求生命的自由,他希望文學家能夠擺脫世俗的束縛,不受任何時空及人事的影響,擺脫世俗的桎梏,從文學作品中反映內心主觀感受,而以孩童般的純粹認知心理來創作文學作品以抒發內心情感。
三、從空間理論視角看《人間詞話》“境界說”
(一)空間理論與“境界說”
空間在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中分為物理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物理空間是人所存在的地方,在境界說中意味著“境”,這里的境就是客觀空間,在進行文學作品創作的時候,作者需要結合境,即客觀存在來進行寫作,“境界說”中寫境的創作手法,也體現了這一點。境是很多象的疊加,能夠形成一種西方所說的“氣”,這里的氣實際上是一種透明的空間,人首先通過視覺能夠感知,進而置身其中感受到氛圍。造境的過程實際意味著精神空間的建立,而寫境的過程則意味著物理空間的建立。造境通常是主觀的,作者通過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來營造文學空間從而帶讀者進入文學作品中。社會空間,即第三空間所描述的是物理空間與精神空間的融合,它打破了真實與理想的對立,如同“境界說”中作者在創作文學作品中要注意情與景相統一,相融合,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這樣的文學作品才能更加打動讀者的內心。
(二)都以“人”為核心理念
人是特殊的存在者,人的本質便是在時空中實際的生存。在空間理論中,物理空間是為滿足人的居住需求而產生的,是人賴以生存的地方,它為人類遮蔽風雨,與人類的生活、文化、經濟等交織在一起;精神空間則是人抽象思維的反映,是人主觀情感上的“烏托邦”。在“境界說”中強調的“真”,也同樣分為兩個層面,分別是真景物和真感情,在造境的創作中作者要投入真感情,反映作者內心最真實的主觀意志,營造作者內心的精神空間;在寫境中,作者則要描述客觀真實存在的景物,反映的是物理空間。
(三)空間理論與人生境界
“境界說”強調的是文學藝術的空間或時間之美,作者的人生境界是其理論基礎,作者自身對于自由的追求,其所創作的作品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串聯了過去未來和現在的時間結構,體現了自由的空間感。王國維經常在著作中使用“深”“遠”等用來描繪空間的詞語來評價文學作品中的意境,讀者也在這種“深”“遠”等空靈的文學空間里建立起自己的文學精神空間,并進行空間的再生產。
以人本主義理想為核心,以作者穿越時空的人生追求為探索點,讓空間理論與“境界說”有了共通之處,兩者實質上都是對作者在進行文學作品創作時與外部環境的物理空間(真景物)和作者精神空間(真感情)如何在文學作品中體現的探索,從空間理論看《人間詞話》“境界說”是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引發人們對于“境界說”的重新解讀。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北京:三聯書店,1999.
[2]肖鷹.被誤解的王國維“境界”說——論《人間詞話》的思想根源[J].文藝研究,2007,11.
[3][4][5]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崔文莉,女,漢族,山西長治人,碩士。單位:中北大學;研究方向:空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