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模式和價值觀無疑是極大地影響了現實交際的效果。而隱私問題尤為能夠體現這一點。隱私問題幾乎被涵納在了各個方面,因此也值得在跨文化交際中被重視和強調。從古至今,中西方的隱私觀念從基本相同,走向不同。又在時代潮流的碰撞下,顯示出一定的趨同性。本文主要以中西方關于隱私的定義、在個人信息方面的隱私差異的對比,突出對外漢語教學中需要注重的隱私問題。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隱私;中外對比;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0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6-0093-02
一、隱私的定義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社會就已經形成了對于隱私的認知。當人們知道用樹葉、獸皮遮擋身體的時候,便形成了隱私。《鑒略 · 三皇紀》中“襲葉為衣裳”大概可以將其看作是中國古代服飾史的發端。類似的源流故事同樣出現在西方?!妒ソ洝分刑岬絹啴敽拖耐蕹酝曛腔酃笠庾R到自己的赤裸,便摘取葉子做衣服遮羞,這是西方文獻記載的服飾最初的功能,也標志著人類意識的覺醒。由此可知,無論東西方,人類社會對于隱私的最早認識便是男女身體的隱私部位。
在漢語中,隱和私都出現得很早?!半[”主要是指隱藏、隱蔽。在《易》中就有:“天地閉,賢人隱?!倍八健敝饕侵競€人的、不公開的?!渡袝?· 周官》中“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將公私作為一組對立?!半[私”一詞在周朝初年已經存在,指衣服,即指把私處藏起來的東西[1]。而“隱私”一詞連在一起作為當今普遍意義而出現,是在20世紀洪深《少奶奶的扇子》中。
“隱私”一詞的英文是“privacy”,由“privata(私人的)”發展而來,指的是隱私、私密、不受公眾干擾的狀態,這個詞被解釋為“the quality of being secluded from he presence or view of others; the condition of being concealed or hidden”。無論是在西方社會生活和語境文化,還是在法律體系中,隱私都成為了一個范圍非常廣的概念,幾乎能夠涵蓋個人及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關于隱私的定義,學界普遍認同的分類方法[2]即認為其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1.個人信息。包括個人的姓名、身高體重、病歷、學習成績、婚戀、政治傾向、宗教信仰等廣泛的個人情況。2.個人事務。包括個人的日常生活、社交生活、社會關系等一切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活動。3.個人領域。包括個人住宅、行李包、書包口袋、手機等屬于個人的活動領域或場所。由此可知,這一范圍實際上是相當廣的。
二、中西方隱私觀的差異
隨著世界各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的增多,人們在交際中所遇到的各類文化之間的差異問題也越發突出。而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各類隱私問題。在此主要論述中國與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社會對于個人信息方面的隱私性話題的差異。
(一)病歷病情
在中國,認識的人在互相打招呼的時候會詢問對方乃至對方家人的身體健康,作為寒暄的話題,表示自己的關心。而當生病住院了,公司或單位還會派代表前去關心慰問。病人也非常樂意接受這樣的關心,認為自己是受到重視的。而在英美,詢問身體健康或對方病情,會被認為是在出于某種目的地探聽隱私。有這樣一個例子:一職員通過窺視競爭者的病歷,利用這點在升職考核中向上級領導告發,從而打敗這位競爭者,獲得了晉升。而一些關心的話語如“你應該快點去醫院”,則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因為在對方看來,這種簡單的事情,用不著別人來指教。就這樣的小事而發起忠告,是對自己能力的質疑,被視為弱者傷害了自己的自尊心。
(二)學習成績
在中國,學生的成績根本不是秘密。從分發試卷到公布成績,都是在大庭廣眾之下進行的一種公示行為,并不是私密進行的。甚至有些學校進行全年級的成績排名并且公示,以便大家了解自己的名次及所處的位置。在西方國家,學習成績是一件非常具有隱私性質的東西。孩子有權不告知父母自己的成績。而作為老師,公開學生的成績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在有些國家甚至可能構成犯罪。[3]教師往往是分發單獨的成績條給學生,或是擋住其他人的分數,在分發試卷時也要注意背面朝上且親自交到學生手上,不可以讓學生代發。
(三)婚戀
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家庭觀念。大齡未婚則會被催婚。長輩們也十分樂于做媒——介紹相親對象,認為能夠撮合一對夫妻是非常有成就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事情,所以經常會問:你結婚了嗎?但在西方,婚戀情況是非常隱私的話題。西方人的婚戀觀也有別于中國,個人伴侶無須公之于眾,他人也無意窺探別人的情感生活。此外,與家庭主義相反的是,西方不婚主義的人群迅速擴大。
(四)家庭成員
在《跨文化交際案例與分析》[4]一書中,就有一則涉及家庭成員信息的跨文化交際問題。
王亞妮老師在教學家庭成員一課內容時,讓同學們運用“醫生”“警察”“科學家”“律師”等詞語進行“我的……是……”句型的替換練習,例如“我的爸爸是教師”。
但是一個留學生卻拒絕說出她的句子,她認為她爸爸的職業是她的隱私,不能告訴大家。
老師趕緊解釋說:“我不是真的要問你爸爸是做什么的,我只是要你用下面這些詞語練習。而且,我也不關心這個問題。”[5]這個學生才理解了,并成功進行了課堂練習。這個教學案例能夠讓人深刻地體會到外國學生對于個人隱私隱私的保護程度。
對于中國人而言,家庭成員的職業問題或許根本算不上是隱私問題。這就是中外學生在隱私觀念上一個很大的不同。
三、跨文化交際中的隱私差異緣由
從古希臘的人權觀點到現代自由主義的形成和發展,西方建立了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價值體系:以人為本、對個人價值觀的信仰、對個人自由的尊重。隨著西方對人的本質認識不斷深入,個人主義的內涵也在逐漸豐富起來,成為西方文化價值核心的承載思想。因此,西方逐漸形成了大眾對于個人自由的普遍認知,并在外部社會條件的促使下不斷得到強化。
而他們對于隱私的認識和保護也在逐步形成,并漸漸得到法律的保護,成為廣泛認為的社會公約。
與西方崇尚個人價值相反,中國自古以來便是強調國家主義、集體主義。在封建時期以儒家思想為價值核心,“天地君親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兩全”等強調的是大處以國家為中心,小處以家庭為中心,也就是與西方個人主義相對的集體主義。千百年來的思想價值觀念融入進了中華民族血液里的DNA,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這種群體意識不僅僅體現在國家方面,也體現在濃厚的家庭甚至宗族觀念。在很多中國式家長的心里,兒女是自己的附屬品。在這樣的條件下,個人隱私很難未能發展成為一種普遍觀念,并被大家所接受。
此外,這也涉及到了關系特定(specificity)與關系擴散(diffusion)的問題。決定關系的特定與擴散的是文化中的公共空間和個人空間的的區域。在關系特定文化中,人們的公共空間很大,個人空間卻很小。公共空間內很容易允許別人進入,但是對于自己的私人空間則會嚴加守衛。英美等西方國家就屬于這樣的關系特定文化,而中國則屬于典型的關系擴散文化。在關系擴散文化中,人們的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范圍大致相近,即私人空間范圍很大。在關系擴散的文化中,個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界限并不分明,人們并不會過于介意在公共空間談論自己的個人事務(即個人隱私)。但是在關系特定的文化中,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相比是有限的,這就導致了個人事務與公共事務之間的明確界限。人們十分注重保護自己的隱私,很少會在公共空間談及。由于文化模式的多樣性,在語言教學中出現此類跨文化沖突的現象并不少見。
四、跨文化交際中隱私問題的應對
在跨文化交際中,相互尊重個人權利是交往的前提。隱私是個人的自然權利。隱私感是人類羞恥感的表現,使人從主觀意識和客觀行為兩方面都告別的動物界。擁有自己的隱私,這是每個人生而為人的權利。無論是在跨文化交際中,還是在同一文化的交際中,都要明確這一點?!凹核挥鹗┯谌恕保核参鹗┯谌?。無論對于自己是不是隱私,都不要輕易探聽和觸犯他人的隱私。一旦冒犯,及時真誠地道歉。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隱私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有一定的影響。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上,老師要注意自己的問題是否會侵犯學生的隱私。雖然出現跨文化交際問題時,通過解釋大部分學生能夠在了解了中國文化背景后,理解并且原諒老師的提問。但是還是應該盡量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盡管對外漢語教師赴任前會進行赴任國國情與文化的相關培訓,但由于實際接觸不足或事先了解不夠充分,仍然可能在教學和生活中出現跨文化交際問題。因此,教師應不斷了解、學習,以擴充自己對于隱私方面的知識儲備,尤其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同事、學生,入鄉隨俗,提高自己對于此類問題的敏感度,從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參考文獻:
[1]王溪.網絡環境下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7.
[2]朱慕華,顧軍.中西方隱私性話題的跨文化差異分析[J].品位經典,2020(01):40-43.
[3]朱勇主編.國際漢語教學案例爭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朱勇主編.跨文化交際案例與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王亞妮.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沖突案例分析及應對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4.
作者簡介:
王卓雯,女,漢族,江蘇丹陽人。河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