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楓
【摘要】 作為民族特色鮮明的藝術,書法藝術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精華。文章基于此,從書法藝術的發展歷程出發,圍繞書體、墨法以及結構,剖析了書法藝術的演變特征,繼而對古代書法藝術的演變規律做了深入分析,總結出了三點內容,包括字體種類累積增多、字體演變貴速從易、風格反映時代精神等。
【關鍵詞】 書法藝術;演變特征;規律
【中圖分類號】J29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6-0066-02
書法藝術是我國民族藝術的瑰寶,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三,也設置了重要章節專門介紹古代中國書法。從廣義的角度而言,自漢字誕生以來,書法藝術便出現,因此,無論甲骨文、金文等,均可以納入到書法藝術的范疇,而從狹義的角度而言,書法藝術則指用毛筆書寫的藝術。書法藝術傳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不同時代的書法藝術有著不同的審美風格。正如王國維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書法藝術同樣是一代又一代之書法。如魏晉南北朝書法尚韻,唐代書法尚法,宋代書尚意,元代書法尚態。書法藝術的演變既和藝術發展的內在邏輯有關,也和外部時代環境密切相關,探索書法藝術的演變特征以及規律,是更好地把握書法藝術的先決條件和必然要求。
一、古代書法藝術的演變特征
(一)書體演變特征
書體的出現晚于字體,是字體成熟后的產物,所謂的書體是具有書法家個人特點的書法。與字體的有限性相比,書體是無限的,理論上,每一個書法家都有各自的書體。而從書法藝術發展的歷程來看,書體演變的特征主要有三點,首先,多元化。書體演變總體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如唐代楷書有四大家,草書有張旭和懷素。顏真卿兼善楷書、行書,創作的《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同一種字體下的書體有著多種不同審美表現。其次,個性化。書法至唐代達到了高峰,以楷書為例,后世書法家很難突破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褚遂良、柳公權等人的范疇,因此,探索個性化的書體就成為書法家的追求,如元代的趙孟頫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以圓筆為主,兼施方筆,用行書的筆意來書寫楷體。最后,融合化。與字體的嚴謹性相比,書體具有更強的自由性,明清書法家多融合不同字體,以形成個性鮮明的書體。如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金農在學習前人書法的基礎上,獨創了渴筆八分的書法創作技法,融漢隸書和魏碑于一體,具有筆畫方正、棱角分明的特點。書體演變的個性化和融合化,為我國書法藝術百花齊放格局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二)墨法演變特征
相比于字體、書體而言,古代書法藝術中的墨法出現較晚,遲至宋代,墨法才成為書法藝術的重要范疇。唐代是書法藝術的巔峰期,各類字體在唐代均達到了高峰,如顏真卿的楷書、張旭的草書等,宋代難以在字體上取得新的突破,因此,將墨法作為書法藝術發展的重點。同時,宋代水墨化的發展也為墨法在書法藝術中的應用提供了條件,最早在書法中自覺運用墨法的正是宋代精于水墨畫的文人群體,如米芾等。南宋詞人姜夔在《續書譜》中說“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可見,宋代書法家對墨法的看法仍然未脫離字體的范疇,將字體作為墨法的基礎,不同字體有不同的墨法。元代在宋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書法中的墨法元素,書畫一體的格局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元人重態成為元代書法的主要藝術特征。元代書法家注重墨色干濕濃淡的變化,并將墨法干濕濃淡的變化和字線條的粗細、起伏有機地融合了起來。明清以來,墨法在書法中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凸顯,如明代王鐸對漲墨的運用出神入化,形成了清晰的疏密空間。清代出現了許多以墨法為特色的書法家,如劉墉的書法以濃墨而著稱,被譽為濃墨宰相,而王文治的書法以淡墨為特點,被稱為淡墨探花。
(三)結構演變特征
用筆、結構、章法是書法藝術的三大要素,其中,字體結構具有銜接用筆和章法的作用。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凸顯了字體結構在書法藝術中的重要性。甲骨文具有很強的形象特征,字體結構的復雜性由所表示的事物所決定,金文從甲骨文發展而來,具有字體瘦長、筆道遒勁的特點,西周時期,大篆的發展使得書法藝術具有了線條化的趨勢,簡練柔和的線條取代了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并且,字形結構與趨向整體,為橫平豎直的方塊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從總的方面而言,古代書法藝術的結構演變具有規范性與變化性相結合的特點。首先,就規范性而言,自楷書興盛以來,涌現了許多有關字體結構的論述,如隋朝高僧智果在《心成頌》中說“回展右肩;長舒左足;峻拔一角;潛虛半腹;間合間開;隔仰隔覆”,相傳,楷書大家歐陽詢更總結了結字的三十六法,其中,中、正、木、大不僅適用于楷書,在其他字體中,也同等適用。其次,就變化性而言,孫過庭在《書譜》中說“違而不犯,和而不同”,主張字體結構的變化性,蘊含了對立統一的思想。古代書法大師在遵循字體結構的同時,多能獨出新意,使字體結構具有鮮明的個人特征。
二、古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規律
(一)字體種類累積增多
古代書法藝術的字體種類總體上處于不斷增加的狀態,先秦時期,書法字體主要為甲骨文、銘文等,當然,這一時期書法藝術尚未進入到自覺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隸書成為標準書體,兩漢書法作品多為隸書,如張遷碑、鮮于璜碑、曹全碑等,章草則是篆書演進到隸書階段派生出來的一種書體,在漢末、三國時極為興盛。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書法字體均趨于成熟,而行書則是王羲之等帶領下,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字體,并出現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隋唐以來,楷書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梢姡伦煮w出現后,舊的字體仍然保留,字體的總數則在不斷增加。并且,字體間的融合也形成了許多兼具諸體的新字體,如行楷、行草等,而鄭板橋的六分半則以隸書參以行楷,具有非隸非楷的特點。從字體演變的歷史來看,字體發展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如楷書由隸書發展而來,蘇軾則總結為“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既點名了字體的發展演變,也形象地概括出不同字體的特點。從實用性的角度而言,字體的增加為人們的書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也豐富了書法藝術的審美表現效果。早在唐代,楷書便取代了隸書成為正式字體,唐代以后,古代公文多選擇楷體,而在日常生活中,楷書由于書寫不便捷,并非文人雅客的首選,更具飄逸性的行書反而備受歡迎。
(二)字體演變貴速從易
在書法藝術的演變歷程中,字體的演變居于核心地位,而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社會基礎的變化是審美變化的基礎,字體演變則是審美變化的表現。古代書法藝術的演變總體遵循貴速從易的規律。貴速從易最早由文學家、書法家蘇軾提出,蘇軾在總結古篆向隸書、草書等字體演變時提出了“貴于速成,而從其易”的觀點,所謂貴速從易指的是字體的難度在不斷下降,而學習者的學習速度則在提高。貴速從易的演變規律有著深刻的歷史基礎,首先,書法藝術有別于繪畫等,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存世的大量書法作品,大都是基于某一實用目的而創作的。書法藝術的實用特征決定了字體的演變要契合社會的實際需要,而隨著生活生活內容的不斷豐富與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字體的復雜性自然需要降低,如此,才能更好地發揮書法在交流、表達中的作用。其次,教育的發展也是字體貴速從易演變規律的重要原因。自隋唐創設科舉制以來,科考成為讀書人的頭等大事,教育平民化則是科舉考試的產物。為了提高教育效率,書法字體自然要具有貴速從易的特點。貴速從易是書法藝術緊扣社會發展而形成的演變規律,其中,行書、楷書則是書法藝術貴速從易最為主要的兩大字體,時至今日,行書、楷書仍然是書寫最多的字體。
(三)風格反映時代精神
書法作為歷史悠久的民族藝術,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審美風格,這既和書法藝術的自我發展、創新有關,也和時代精神有著密切的關系。換言之,書法風格反映時代精神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發展的重要規律。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書法藝術走向成熟的時期,在書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一方面,篆書、隸書、行書、草書等書體日漸完善,另一方面,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書法大家開創了書法藝術發展的新局面。魏晉南北朝追求書法的韻味,這是當時文化背景所決定的。漢末以來,時局動蕩,天下紛亂,士大夫階層的精神狀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崇尚自然的老莊思想成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書法藝術也流露出恬淡寧靜之美,此一時期的書法家,如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等,均以風神俊逸為主要特點。唐代是我國書法藝術的巔峰期,同時,唐代也是我國帝制時代國力最為強盛的時代,書法風格同樣凝聚著盛唐氣象。與魏晉尚韻不同,唐代書法藝術注重法度,法從韻生,又高于韻,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唐代書法以楷書最為興盛,而楷書正是最能體能書法藝術法度的書體。唐代書法家眾多,不少書法家在書法藝術中具有確立標準的意義,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他們的書法作品是后世書法學習者臨摹最多的,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唐代書法藝術的興盛。
三、結語
從宏觀的角度而言,書法藝術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魏晉以前,書法藝術處于自發式的發展狀態中,第二是魏晉到隋唐,書法藝術具備了自覺性,書法藝術從成熟發展到高峰,第三是宋代以來,書法藝術逐漸從實用功能中剝離,上升為純粹的藝術。不同階段的書法藝術有著不同的特點,而深入把握書法藝術的演變特征,探索書法藝術的發展規律,則是更好地了解書法藝術的客觀需要。
參考文獻:
[1]余文芝,向玉耀.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演變[J].歷史學習,2002(06):19-20.
[2]閆恩雙.從哲學的角度淺談漢字的演變及書法藝術的審美[J].大眾文藝,2014(06):44-46.
[3]王學俊.論傳統書法藝術演變[J].時代文學,2010
(02):220-221.
[4]丁志勇.淺析書法與中國文化的關系[J].明日風尚,2017(18):107.
[5]南澤.淺談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脈絡與聯系規律[J].中國文藝家,2017(09):121-122.
[6]趙文靜.書法“墨法”之演變[J].老年教育(書畫藝術),2017(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