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文學作品中,無數優秀的作者塑造了許許多多經典的女性人物形象,讀者通過這些鮮明的人物形象了解感受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民族風俗以及政治經濟,這些極具個性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影響著一代代的讀者。本文通過對凱特·肖邦小說《一小時的故事》的解讀,以女性主義視角詳細探討與分析女性群體女性主義思想的覺醒,促進人們給予女性應有的尊重與自由。同時通過對《一小時的故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去傳播推廣女性主義,讓人們了解到男權制度下的婚姻對女性價值的漠視和自由精神的束縛,讓人們了解到女性在社會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地位,同時為現代女性主義提供示例。
【關鍵詞】 女性主義;凱特·肖邦;《一小時的故事》;解讀
【中圖分類號】I7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8-0012-02
“女性”在文學作品中一直有著重要地位,女性主義也是人們一直討論的話題,男女平等、女性獨立等問題也一直備受關注。因此不少的文學作者以女性為主題,以女性為作品主要人物來創造文學作品,塑造出一個個個性分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創造出一個個富有魅力的文學作品。著名作家凱特·肖邦便是其中一位,她被稱為19世紀美國重要的女作家,是美國女權主義文學創作的先驅之一,她描寫著女性的覺醒與反叛,闡述著男女平等的主題。通過對《一小時的故事》的研究也可以更好地去傳播推廣女性主義,讓人們了解到女性對平等與自由的追求,讓人們了解到女性在社會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地位,同時為現代女性主義提供示例。《一小時的故事》敘述的是在一個小時發生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人物形象鮮明,卻能夠使讀者了解到當時女性的精神生活、社會文化,深刻認識到女性的不平等地位,揭示了一直以來女性對平等自由的渴望。
一、《一小時的故事》創作背景及梗概
通過對《一小時的故事》中的內容、背景、主題等方面的分析,全面的深入研究、深刻解讀小說背后的內涵,并在文字描寫、作者思想等部分進行分析,研究作品中個性分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同時解讀女性群體的發展、女性地位的變化女性主義思想的,以求全面探索出女性在文學作品、藝術作品及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價值。
(一)《一小時的故事》創作背景。女性從古到今在全世界里都是一個受歧視、受壓迫的階級,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性別歧視現象一直存。女性在倫理、政治、文化、經濟、思想、觀念、認知等領域都遭受著與男性不同的待遇,女性在家庭中、在社會上都因為性別原因被人理所應當的壓迫、剝削,女性的獨立,女性的成功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女性主義一直致力于去消除兩性之間的差別,達成男女平等。
同時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下,作家世界里女性往往不夠獨立,盡管是女性作家往往也喜歡站在男性角度上去寫作,去迎合市場,但這樣的作品也往往不夠豐滿。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文學的發展,女性思想逐漸覺醒,女性在藝術價值、社會價值上都得到了認可,女性作家也不斷被發現,凱特·肖邦便是經典女作家之一。凱特·肖邦本身是一位家庭主婦,一直到30多歲才逐漸開始文學創作之路。在凱特年幼時,便因為事故失去了父親,從小與母親和外祖母、曾外祖母三位獨立聰慧的長輩 一起生活。家人的良好教育,丈夫的溫和包容讓肖邦一直獨立自由。
作為19世紀美國的經典小說家,凱特·肖邦描寫了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克里奧人的民俗和文化生活,她的作品鄉土氣息濃重,樸實無華,但都表達了女性主義,展現出女性在不平等的社會中對自由、獨立、平等的追求。《一雙長絲襪》《智勝神明》《暴風雨》《覺醒》,凱特·肖邦用筆大膽而真摯,塑造出一個又一個自我意識、女性意識蘇醒的女士,但她也不被理解,男性對權力的維護、女性的失語態度都使她的作品在當時不受歡迎,甚至個人也遭受著人們的不解和非議。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地位的提升,她的作品逐漸被人看見,重現光芒。
(二)《一小時的故事》內容梗概。《一小時的故事》描述了一位女性一個小時時間遭遇兩重不幸,最終死亡的故事。瑪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去世后覺醒了女性主義意識,悲痛過后憧憬著解除婚姻壓迫后的自由,但是丈夫的安然無恙瞬間壓滅了它的希望,悲痛而絕,或者說是女性主義意識的全面釋放。死亡并沒有給她帶來解脫,反而再次讓她失語,人們為她塑造了一個喜極而亡的形象。這是一個悲劇,也濃縮了當時社會男權制度下婚姻中女性的無奈與不幸,折射出當時女性地位低下的社會現狀,以及女性對解放、自由、獨立的向往。
二、《一小時的故事》女性視角的運用
(一)女性社會地位。肖邦所處的19世紀的美國,物質文明發展較好,但婦女的社會地位依舊低下,生活被多重束縛。家人的良好教育,丈夫的溫和包容讓肖邦一直獨立自由,也使得她在面對這樣的社會現狀能夠以女性視角去寫作,能夠去呼吁女性的女性主義思想的覺醒,呼吁女性的獨立,尋求一種男女平等的狀態。
(二)女性的無奈。在男權社會中,女性被邊緣化,婦女除了相夫教子沒有了自己的生活,甚至自由都是妄想,肖邦的自由被看作是另類、反傳統,女性被社會、被男性、被自己所束縛。女性在婚姻,甚至在死亡面前,都被迫失語,都被迫扮演一個社會所需要的樣子。瑪拉德夫人便是如此,生活中她寡言少語,她已經習慣了不被傾聽,面對丈夫的死亡,人們期待著他理所應當的悲痛表現,在面對丈夫的完好無恙,人們有理所應當地接受她喜極而亡。瑪拉德夫人內心的世界被忽視,人們關注事件大于關注她本身,她被塑造成天使,家庭婦女的代表,她的內心卻被壓迫,被束縛,內心與現實的矛盾在男權下她被迫交出了說話的權利。
三、《一小時的故事》中的寫作手法
凱特·肖邦的《一小時的故事》僅僅用了不到2000個字,卻清晰地表現出了瑪拉德夫人在婚姻中受到的枷鎖與束縛,表現出了女性主義意識蘇醒的而不易與其遭遇的巨大阻礙。小說運用對照、象征、反諷等多重手法,文體技巧高超,表現了女性的無奈、不幸,突出了社會、婚姻對女性的殘酷,表達了作者渴望社會中女性主義意識的蘇醒,男女平等的實現。
(一)對照寫作的運用凸顯出瑪拉德夫人的失語狀態。在男權社會中,女性被邊緣化,女性被社會形象化,相夫教子是婦女的生活,丈夫是妻子的一切,順從、賢惠、溫柔甚至自由都是妄想,肖邦的自由被看作是另類、反傳統,女性被社會、被男性、被自己所束縛。女性在婚姻,甚至在死亡面前,都被迫失語,都被迫扮演一個社會所需要的樣子。瑪拉德夫人便是如此,生活中她寡言少語,她已經習慣了不被傾聽,面對丈夫的死亡,人們期待著他理所應當的悲痛表現,在面對丈夫的完好無恙,人們有理所應當地接受她喜極而亡。瑪拉德夫人內心的世界被忽視,人們關注事件大于關注她本身,她被塑造成天使,家庭婦女的代表,她的內心卻被壓迫,被束縛,內心與現實的矛盾在男權下她被迫交出了說話的權利。
(二)反諷的運用暗示瑪拉德夫人處境的無奈。男權社會的長久壓抑使主人公失去了話語的能力。丈夫的死亡給了她新生的機會,她的女性主義意識瞬間蘇醒,但是社會對它是全方位束縛和壓迫的,即使蘇醒了,也無法給世人看到,所以瑪拉德夫人將自己放置在一個不被干擾的房間里,通過不斷重復“自由”堅定自己的信念,給自己從內而外的勇氣和希望,這是一種突破,是一個壯舉,但卻只能在一個小房間里微弱的表述,反諷意味極強,也凸顯出瑪拉德夫人在社會、家庭中的無奈、卑微,其間也蘊涵著獨立女性凱特·肖邦對瑪拉德夫人這類女性的深切憐憫。《一個小時的故事》的整個小說里,無論何時,瑪拉德夫人都是無聲的,或者說她早已經被剝奪了聲音,她的內心始終只有以自己在傾聽,我們也只能在她的內心獨白中看到她的無奈,她不得不在現實生活中每時每刻維系著“天使”身份。
(三)象征的運用表明馬蘭德夫人無法向社會證明真我的存在。故事中房間有著重要的的意義,象征著女性內心世界,顛覆了女性溫柔、順從、賢惠的天使形象,釋放了女性失意、孤獨、怯弱而叛逆的形象。這個房間是社會給女性留的最后一點點空間,其他人在房間外肆意的安排著、幻想著,瑪拉德夫人被忽視的內心的世界在房間里慢慢展開,女性主義思想慢慢蘇醒。瑪拉德夫人作為家庭婦女的代表,她的內心卻被壓迫,被束縛,內心與現實的矛盾在男權下她被迫交出了說話的權利,她沒辦法向世界證明真正的自己,甚至自我還慢慢在壓迫中瓦解。在小說中,描述的房間是處于樓上,這里也暗示著瑪拉德夫人女性主義意識蘇醒后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終將如高樓之物,慢慢破滅,在小房間里的重生在走出房門的那一刻,面對殘酷的社會,走不到地面之上、現實之中便會消亡。因為,她自我意識的蘇醒,心理狀態的轉變都是基于丈夫死亡的前提下,即男權瓦解的前提下進行的。
四、結語
在文學作品中,無數優秀的作者塑造了許許多多經典的女性人物形象,讀者通過這些鮮明的人物形象了解感受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民族風俗以及政治經濟,這些極具個性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影響著一代代的讀者。本文通過對凱特·肖邦小說《一小時的故事》的解讀,以女性主義視角詳細探討與分析女性群體女性主義思想的覺醒,促進人們給予女性應有的尊重與自由。《一小時的故事》極具戲劇性,短小精悍、行文流暢、引人共鳴,情節簡單但卻一波三折,通過最后瑪拉德夫人生命的終結體現凱特·肖邦對女性主義的執著,體現女性以對自身地位低下、思想被束縛的不滿,揭示出現實與理想之間矛盾的永恒性,深刻地闡述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主題,成為凱特·肖邦一系列描寫女性覺醒與反叛作品的序曲。《一小時的故事》描寫傳統意義背后的女性的微妙而復雜的人生,揭示女性的生存狀態,張揚女性意識,無疑是女性主義文學的先驅。
參考文獻:
[1]楊麗娥.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J].北方文學(下旬刊),2018,(9).
[2]李新梅,張謖過.一小時的故事,一小時的夢想——評凱特·肖邦《一小時的故事》[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23(04):108-111.
作者簡介:
高翼,女,湖北宜昌人,碩士,湖北宜昌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學法、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