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慶紅
中圖分類號:G807.4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10-028-01
摘 ?要 ?現代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能人才重要陣地,為促進經濟轉型發展,構建全面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的人力基礎。針對職業教育中不同專業學生在身體素質、心理狀態、職業體能等個性需求,教師要積極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整合教育資源,搭建具有區別化和差異性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 ?職業體能 ?高職體育 ?教學模式 ?實施效果
一、引言
在經濟發展新格局下,新基建、新消費及新產業、新業態的涌現急需具有高素質專業技術的職業化人才。為了培養面向就業、面向社會的新型技術人才,就要立足學生身體實際、個性特征、接受能力,完善課程系統化改革,推動職業能力導向性變革,大力培養學生身心素質和職業素養,使學生最終具備面向未來職業崗位的身體適應能力。
二、高職體育中職業體能提升的分類特征
(一)高職體育中職業體能提升的基本要求
體育教育作為高職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應當針對不同專業學生在身體素質、心理狀態等特點,滿足學生發展內在需求,在增強興趣、提升體質方面與職業掛鉤,確保學生能夠具有應對未來職業的身體素質。在高職教育中,體育改革實施全新教學模式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對于高等職業院校職業教育而言,它既具有傳統高等教育提高身體素質、養成運動興趣、培養運動習慣、塑造心理習慣和品質道德等共同特點,還注重教學實用性、定向性和專業性,注重職業體能訓練與職業發展有效銜接。尤其是一些職業需要學生能適應單調的流水作業以及能承受機械干擾。在這類不舒適的環境中完成高精度工作,這就要求學生在力量、速度、耐力、靈敏等素質方面有較強的儲備。
(二)高職體育中職業體能提升的分類特征
按照工作性質和所需體能,可以將職業體能分為若干類型。比如,可以劃分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體腦結合勞動。腦力勞動主要是運用心智開展創造性勞動;體力勞動主要是從事服務業、運輸業及體力相關勞動類型;體腦結合型既要重視發揮聰明才智,也強調身體素質養成。從勞動強度角度來說,腦力勞動的身體負荷強度相對較低;體力勞動持久站立行走耐力要求相對較高;體能消耗勞動則更為強調肌肉忍耐力和持久爆發力。在與上述勞動類型相對應的職業教育中,體育課程項目也應按照學生需求分為不同類型,主要是將培訓重點聚焦于耐力、速度、力量等多類型素質和能力上。
三、高職體育中職業體能提升的基本途徑
(一)構建基于職業需求的菜單式課程體系
在課程體系目標設定上要以適應不同專業學生的未來工作體能為標準,強化體育鍛煉針對性。目標設定不宜過高也不宜寬松,要以學生能夠實現作為基本要求。在課程內容設置上,針對不同專業需要強化的部位進行專業化課程安排。在課程實施上,要加強多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采用,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能力、增長知識為最終目標。在考核評價上,要改變過去單純以成績作為評價標準的模式,采取多樣化評價措施與手段,推進學生融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完善課程體能訓練層次差異
針對教學內容和體能訓練目標,可將課程模式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基礎階段,內容設置涵蓋高校普通要求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需求,重在鍛煉體質、養成習慣。第二層次為菜單式定制教學,其是基于不同專業在體能設置、知識需求、評價反饋等方面差異性要求,有針對性地開設不同體育運動項目,以便更好實現教師輪轉授課,以及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和綜合評價。第三層次為俱樂部課程,即在基礎體能和針對訓練基礎上充分調動并尊重學生運動興趣,允許他們自主選課。例如,針對旅游專業學生既需要伏案又需要站立行走的職業特點,既要強化其身體儀表姿態,也要兼顧耐力和靈活反應。在運動專業體能訓練上,可安排低強度休閑旅游性質游泳運動、拓展訓練與高耗能登山運動相互結合、有效銜接,提高其耐力、爆發力。
(三)引導學生養成運動習慣,制定專屬健身計劃
高職體育教師要求學生對個人身體素質、心理狀態、職業發展進行全面評估,突出個性特征,制定個人目標。要明確學生的運動目的是為了增加肌肉、減少脂肪還是提升力量、靈敏等身體素質。明確運動的基本要求是增加營養,保證充分睡眠,還是進行抗阻訓練。另外,針對不同目標也要在訓練重點上有所側重。若是增加肌肉訓練,要增強運動負荷;若是減少脂肪訓練,要注意飲食,強化漸進性;若是增強力量訓練,要完善訓練項目。在計劃制定過程中要參考他人經驗,行之有效制定訓練計劃,以便更好提高訓練效果。教師在組織訓練過程中要控制頻率,使訓練能夠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從而避免學生身心的過度疲勞。在訓練開始前要做足熱身運動,以增強肌肉熱度,提高關節靈活性,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在訓練完成后也要進行放松練習,以確保訓練效果得到保持和促進身體的恢復。
參考文獻:
[1]彭南海.心理干預及體能增進劑對高強度訓練戰士疲勞及焦慮、抑郁程度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1(11):2844-2846.
[2]劉麗霞.職業導向下提高高職體育運動教育水平的途徑探究[J].考試周刊,2015(42):110.
[3]王連春.我國高職體育教育教學與理論研究——評《高職體育教育》[J].教育評論,2017(0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