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版二十多年以來,廣受學界和廣大讀者的好評,這不僅因為《文化苦旅》中有著強烈的文化傳承與傳播色彩,同時也是因為余秋雨本身在散文創作上的獨到之處,體現出明顯的戲劇性色彩。《文化苦旅》散文集中的戲劇性,不僅體現在部分篇章的內容排布上,同時也體現在余秋雨懸念設置等方面的應用上。本文結合《文化苦旅》中具體的篇章,從戲劇性手法應用和內容設置兩個方面,對該散文集的戲劇性體現進行分析。
【關鍵詞】 《文化苦旅》;余秋雨;散文;戲劇性;內容設置;手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7-0024-02
余秋雨不僅是著名的作家學者,同時在戲劇方面也有著較為深厚的研究,曾出版《戲劇十五講》等著作,對其在戲劇方面的研究進行系統的闡述。也正因為此,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能夠體現出明顯的戲劇性色彩,這不僅提升了散文本身的可看性,同時也進一步優化了散文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傳播效果,部分篇章中由于沖突性設置較為巧妙,能夠給人以閱讀的沉浸感,使讀者能夠形成與作品本身的深層互動[1]。一定程度上,戲劇與散文雖然是相互獨立的兩種體裁,但是由于文學本身的關聯性,兩者也在一些方面有著共通之處,如在戲劇中進行散文化的表達、散文內容的戲劇化設置,這也是文學交融的一種體現。從散文的戲劇性來看,體現在深層與淺層兩個方面,深層的戲劇性就是指戲劇性內容的設置,淺層的戲劇性則是體現在戲劇性表現手法的應用,但無論是深層還是淺層的應用,均能從另外一種體裁中賦予散文作品一種活力,將靜態的文字流淌出具有動態美和沖突美的韻味。
一、《文化苦旅》中戲劇性手法的應用
(一)設置懸念,吸引讀者注意力
余秋雨曾在一本學術研究中提到,在戲劇創編與表演中一定要考慮到觀眾的心理,在開頭要能夠吸引觀眾,然后通過內容中懸念的設置,形成基于興趣調動的持續吸引與加固吸引,這樣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戲劇表演效果。
由此可見,余秋雨對觀眾的心理有著較為深厚的研究,而一定程度上,觀眾與讀者之間具有類似性,均作為內容傳播的對象,并且在面對的內容上具有固定性。在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也有著同樣的應用,這也是其在散文戲劇性的表現,以下結合《文化苦旅》中具體的內容進行闡述與分析。
1.接近性與藝術性開頭,吸引注意力
所謂接近性與藝術性的開頭,是指選擇與創作內容接近、廣大讀者認知接近的人物或者故事,以藝術性的手法表現出來,從而在開篇就能吸引讀者的目光,并隨著對這種藝術性的持續推進,進一步起到引導讀者繼續閱讀的效果。如,在《文化苦旅》的《寂寞天柱山》這一文章中,余秋雨通過對古代文人與天柱山的交際進行闡述,一方面向讀者傳遞出古代文人喜歡天柱山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在無意間向讀者拋出一個問題,即為什么這么多文人喜歡天柱山,這就為讀者的閱讀設置了一個懸念,能夠調動讀者的好奇心。此外,在文人墨客與天柱山的交集上,文章中選用了知名度較高的文人,即李白、蘇軾以及王安石等人,既與讀者有著接近性,又和描寫的內容有著相關性。一系列接近性素材,在秋雨先生藝術性的組合下,引發了讀者的注意,讓諸多讀者在閱讀到開頭就產生了繼續閱讀的興趣。
2.調動興趣,確保注意力的持續集中
興趣是確保讀者能否持續閱讀下去的關鍵,如果缺乏興趣的依托,那么閱讀便成了索然無味的過程,而當讀者產生了閱讀興趣之后,閱讀便如同一場盛世的華宴,能夠使讀者收獲的盆滿缽滿。就散文的閱讀來看,興趣既要保證讀者對懸念性的內容缺乏明確的認識,同時也要確保讀者能夠依稀猜到部分內容,形成作者與讀者的淺層互動。在《文化苦旅》的一些篇章中就是體現出了這種對興趣的調動,如在《寂寞天柱山》中,余秋雨拋出問題以后,讀者能夠進行部分的猜想,古代文人喜歡天柱山肯定是因為天柱山本身的風景比較優美,余秋雨在后續給出的答案中也涉及了風景優美,但是只是在第三個答案中進行淺嘗輒止的提及,而第一和第二個答案為宗教文化與歷史氛圍,這就使讀者能夠才出部分內容,但是缺乏系統性的認知[2]。隨后,余秋雨沒有將筆墨過度停留在風景是如何優美,而是打通與讀者的視線關聯,邀請讀者在后續的文字中進行欣賞,這就完全的調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確保讀者注意力的持續集中。
3.懸念的節奏性連綴,加固注意力
余秋雨曾說道,要想在戲劇中持續加固讀者的注意力,就應當在大的懸念下進行小懸念的設置,并要確保小懸念能夠呼應大懸念,并且小懸念之間要能夠體現出節奏的協調性。在《文化苦旅》中也能夠體現出余秋雨的這種戲劇思維。如《寂寞天柱山》中余秋雨在后續的內容中提出了三個小的懸念,這三個懸念均是圍繞天柱山的“寂寞”進行開展,并與大的懸念“古代文人喜歡天柱山”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邊是風景美好、知名文人的偏愛,一邊是當前的山道孤寂、游客稀少,引導讀者不僅發出疑問,而這種疑問的解答就需要繼續對文章進行閱讀,從而成功地將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整篇文章中[3]。
(二)以無意傳達刻意,引導讀者沉浸
無論是戲劇的表演還是散文內容的推進,要是過度表明自身的意圖,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讀者的反感,造成讀者心理上的不適應。因此,在戲劇表演中強調,要能夠以無意傳達刻意,通過隱性的方式引導觀眾沉浸在整個作品中。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也對這種無意傳達刻意的方式進行了有效的應用,并在一些篇章上取得了成功,如《酒公墓》等作用就是成功的應用了這種思想。同時,余秋雨在進行這種手法應用的過程中,也選用的固定的基調,即悲劇性,以悲為美是戲劇創作與表演中常用的手法,余秋雨將這種手法應用到散文寫作中以后,通過將悲劇美與文章內容的融合,進一步吸引了讀者的沉浸式閱讀。此外,余秋雨在進行悲劇美應用的過程中,也在一些作品中精準地把握住了悲劇情感的度,度之為情,過度則顯嬌柔,乏度則情有不足,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對這種手法的應用,也有失敗之處,如在《道士塔》這一作品中,就是情感的過度表達,并將戲劇性手法的應用顯得有些強硬,進而導致作品效果的弱化。當然,這種失敗則是相對于其他成功作品而言,如其在《信客》《酒公墓》等文章中取得了成功的應用[4]。
二、《文化苦旅》中沖突性與動作性內容的設置
(一)《文化苦旅》種沖突性的設置
在余秋雨《文化苦旅》散文作品中,也能夠明顯地感受到其對文章內容沖突性的設置,進一步增強了散文內容的表現力。
1.巧用讀者期待,設置讀者與文章沖突
觀眾在進行表演敢看的過程中,本身會基于名稱、開頭等形成一種發展與推進的期待,這種期待也是觀眾“美好性幻想”的一種展現。應用到散文的閱讀中,讀者也會形成這種期待,而作者如何把握這種期待,與觀眾進行巧妙的互動,也成了閱讀有效性的關鍵。余秋雨在散文創作的過程中,也把握住了讀者本身的期待,并依此設置了讀者與文章之間的沖突,當讀者的期待與作者給出的結果出現沖突與差異時,就是進一步調動讀者本身的閱讀興趣。如,在《寂寞天柱山》中,讀者根據作者的疑問想出來的結果是天柱山的風景,而作者卻給出了三個答案,只有一個與讀者的想法相符合,這就形成了讀者與文章之間的重讀,進一步調動了讀者的興趣。相反,如果讀者的期待與作者給出的結果相符合時,就是使讀者催發出“不過如此”的想法,對文章閱讀的興趣會大打折扣,這也是余秋雨對讀者心里的有效掌握[5]。
2.內部組合,形成文章內部戲劇沖突
余秋雨也在文章的內部設置了戲劇的沖突性,進一步提高了文章的可閱讀性。如在《老屋窗口》的寫作中,余秋雨描寫了一個小女孩,并從現代化思想與傳統思想中設置對比性的矛盾沖突,給出的結果是這個小女孩向傳統的思想折服,最終失去了對自身命運的掌握。在這一文章中,以這個小女孩為主角,設置了基于兩種強烈差異對比的戲劇沖突,即環境的沖突和小女孩自身思想的沖突,通過結果的表明進一步深化了文章的悲劇美,通過過程的描寫,展現了文章本身的斗爭與沖突之美,給讀者形成一種深深地吸引。
(二)《文化苦旅》中動作性內容的設置
有學者稱余秋雨的散文為小說化散文,這不僅體現在余秋雨在散文寫作時的小說化思路與戲劇化內容設置,同時也體現在其在散文創作上的一種創新[6]。從《文化苦旅》來看,余秋雨的這種創新應用也體現在文章中對動作應內容的設置,如將故事的內容引入到散文的內容中,賦予文章靈活性和故事性,使得文章能夠從靜態化轉向動態化。
三、結語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散文中進行戲劇性手法的應用,不僅釋放了散文作品的活力,形成了散文作品內部的沖突、動作,提升散文本身的閱讀效果以及表現效果,同時也為散文創作的創新探索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余秋雨將戲劇性手法與散文文體的融合,不僅與其個人的經歷、文化學識相關,同時也與其本人對散文的看法與探索相關,這些要素的綜合,共同凸顯出了余秋雨本身的散文風格。
參考文獻:
[1]孔艷梅.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審美價值和史學意義[J].黑河學院學報,2020,11(02):151-154.
[2]解殿雙.縱橫捭闔思不群 文采風流誰得似——賞析余秋雨散文的魅力[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01):132-133.
[3]楊丹鳳.余秋雨散文的特征分析[J].現代交際,2017,(24):109.
[4]曾鋒.論余秋雨文化使徒情結的現代內涵[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1(06):116-121.
[5]周敏.余秋雨散文藝術特征解讀[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7,25(03):74-76.
[6]祁生貴.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價值取向[J].中國市場,2016,(22):273-274.
作者簡介:
劉美麗,女,苗族,湖南湘潭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