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對象,一直都是我國傳統文化建設發展的重點內容,但是由于當前現代文化的影響以及傳統宣傳途徑的不足,很多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出現了忽視問題,而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的有效方式,正好可以對廣大群眾進行非物質文化知識的普及,本文就以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進行分析,通過對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作用、問題的闡述,從而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加上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網絡化、信息化、專業化能力。
【關鍵詞】 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中圖分類號】G25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7-0091-02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指人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生活習慣、文化藝術等內容,他可以作為一種文化藝術進行傳承且具有獨特的魅力,在當今世界,計算機網絡、數字多媒體已經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傳統的藝術文化很多都因為傳播方式的局限性而得不到有效保存,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應該借助現代圖書館平臺進行數字化改進,通過數字化技術一方面實現文化形式的轉變,讓廣大群眾能夠更為迅速、高效的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數字化的改進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前時代發展的有效途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要從信息分類、平臺展示、媒體宣傳等多個途徑去實現,依據圖書館平臺建立一套計算機網絡技術,從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多媒體信息、數字化保護、群眾學習等方面的良性發展。近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已經在全世界進行開展。設置圖書管理部門、互聯網信息企業、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等多個機構,因此如何借助數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圖書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平臺顯得極為重要。也是當前社會機構與傳統文化人才的重點關注問題。
一、數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述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文化遺產內容,主要文化形式包括風俗活動、藝術表演、知識技能、器具制作、手工制品等多種方式。并且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前已經演變出多重文化形式,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保護將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地區國家、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都體現著民族文化特點,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是對民族傳統技術的繼承保護,同時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以及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共存,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承載的物質文化更加豐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發展的根基,保護好他們對于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現在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主要是指數字影視、三維掃描、錄音影像、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通過現代網絡平臺的數據整理、搜索引擎的支持,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與存儲。借助強大的互聯網平臺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字、圖像、音頻、動畫還原等方式展示,這樣群眾可以更加真實地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狀態,讓無形、非物質的文化遺產轉變為可以分享、體驗的物質形式。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應用已經成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主要方式,當前越來越多的數字平臺也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重要機遇。
二、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必要性
(一)非物質文化繼承和發展的強大平臺。早在1975年,國際圖聯就提出圖書館信息化與文化保護的發展理念,說明圖書館除了在知識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外,更應該體現出對藝術文化的保護發展。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保護功能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將文化遺產以圖書形式進行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以來都依靠口傳心授進行傳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紙質形式進行記錄,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圖書館藏。讓文化藝術變成可傳閱、學習的內容。第二、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媒體記錄,傳統的紙質記錄在現代社會已經無法滿足用戶對文化遺產的學習需求,通過影像資料可以讓用戶更加直觀的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現。第三,圖書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組成強大的信息共享平臺,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將是一項非常巨大的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也是圖書信息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圖書館信息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是互相促進的。
(二)推動形成獨特的圖書資源。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建設基礎是資源、平臺的建設。當前網絡技術與信息時代的發展,使得人們對于圖書館的形式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書籍內容。用戶在圖書館瀏覽中更希望得到全方位的知識獲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內容也應該成為用戶選擇圖書館學習的第一選擇。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民族地域特點,圖書館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可以從本地區的文化內容做起,將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類、整理,實現對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數字化整理,從而完善圖書館的資源與館藏水平,形成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館藏藝術。
(三)建立高效圖書館文化資源平臺。除了傳統圖書館在城市文化建設與非物質文化保護的應用中。很多高校圖書館也應該參與到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傳播中,一方面高校圖書館由于其環境優勢,擁有眾多的文化學習人員,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平臺能夠得到很多的用戶支撐。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保護應用,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的面向年輕人進行傳播,加強對年輕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工作。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圖書館參與對策研究
(一)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多媒體技術與圖像處理技術作為當前文化共享的主要方式,自然也就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主要途徑,因此圖書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應該要以技術應用為中心,以文化形式拓展為主體,不斷進行非物質文化數字化的技術創新。當前,圖書館可以通過音頻與視頻、圖像進行文化內容的記錄,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將數字舞蹈與聲學驅動多種藝術創作技術進行應用,將珍貴、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使用,也可以直接將非物質文化藝術技術、語言制作成作品進行展示,并保留原始資料作為館藏,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過現代技術轉化為多種形式。
(二)在圖書館網站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網站。當前,圖書館為了實現信息化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文化網站,很多用戶可以直接通過圖書館網站進行圖書瀏覽、學習等一系列工作,同時圖書館網站也是圖書館向群眾主動進行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內容可以在圖書館網站上進行展示。既能體現出非物質文化藝術的魅力,顯示出區域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同時也可以借助圖書館網站平臺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工作,鼓勵大家展示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讓圖書館網站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播、交流、收集的重要平臺。
(三)加快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數據庫。面對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建立專題庫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文化保護方式,專題庫的內容要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人員、地區、類別、特點等內容,專題數據庫建設具有綜合性且部門重復建設,突出資源共享的特點。專題庫建設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時要全面、詳細、有特色。從目前我國高校與各地區的圖書館建設平臺來看,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整理還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以文字、圖片的形式存在,圖書館中的多媒體平臺與虛擬技術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專題庫的建設應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同步進行,在進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同步做好專題庫的建設與完善。
(四)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圖書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隊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圖書信息化非常依賴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數字化過程科技含量高、技術難度大、涉及范圍廣,為了保證數字工程順利實施必須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團隊,確保對文化內容的順利轉化,當前圖書館管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對于與數字化保護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多媒體技術人員、網站開發人員、信息采集加工人員,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需求人才。因此在進行發展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同時,要全面提升現代圖書館管理維護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針對圖書館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將各種文化遺產內容進行整合錄入,對傳統數字文化遺產形式進行優化改進。從而讓圖書館保留的非物質文化內容重新煥發生命力。
(五)發揮圖書館教育功能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用戶群體的減少,大量現代娛樂藝術占領了傳統文化的學習空間。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同時,也應該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宣傳普及,只有具備了足夠的群眾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改進才能有更多的發展空間。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創作中。因此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要充分做好文化宣傳工作,可以定期舉辦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活動。邀請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進行本地區文化內涵講解。讓每個人都了解到身邊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
四、結論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已經成為現代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數字化應用可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期得到更好地發展傳承,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應該要努力承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的責任,通過與信息技術、文化部門、廣大群眾的結合共同推進數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賢芬.圖書館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考[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8,(4):14-l7.
[2]曹海霞.圖書館數字化項目與文化遺產保存問題[J].現代情報,2018,(4):106-107,204.
[3]譚必勇,徐擁軍,張瑩.技術·文化·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述評[J].浙江檔案,2011,(6):30-33.
作者簡介:
詹靜,女,漢族,河南鄭州人,學士,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圖書典藏和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