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麗
【摘要】 做好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有著一定現實意義,同時也是強化全民素養的關鍵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開始得到大力普及和應用,給群眾文化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文化服務中心工作者,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做好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推動群文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最大限度上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文將立足于相關實際狀況,對網絡環境下群眾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方案予以詳細分析和闡述,希望借此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關鍵詞】 網絡環境;群眾文化;發展;創新;分析;研究
【中圖分類號】G24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7-0089-02
群眾文化是以人民群眾作為活動主體,而后以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為基本內容,以滿足民眾精神生活需求、知識需求為終極目標的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保障,在新農村建設和提升群眾文化修養、滿足大眾精神需求等層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處在互聯網環境下,群眾文化建設務必要實現與時俱進,但同時互聯網也給群眾文化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使之面臨著諸多新局勢和新問題,所以急需制定出一套基于網絡環境下的群眾文化建設方案,如此才能不斷提升群文工作成效,并且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和大眾對文化的需求。
一、網絡快速發展給群眾文化帶來的機遇分析
(一)群眾文化需求日漸多元
改革開放至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城鄉發展水平連年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慢慢開始追求精神享受和文化愉悅,尤其是處在網絡環境下,民眾文化訴求表現出了多樣化和個性化以及定制化等特點。網絡環境開放化,民眾文化訴求多樣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這也給群眾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要針對地區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的受眾提供針對性的文化服務,從而更好更優的滿足民眾精神文化需求。當前很多城鄉社區中,老年人普遍喜歡戲曲藝術,而年輕人大都青睞于街舞和流行歌曲,婦女則喜歡減肥健身,年青一代特別是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他們的戀愛方式趨于網絡化,通過微信、微博和QQ等方式進行線上交流。基于上述所言,作為文化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也要做到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步伐,主動融入網絡時代發展大潮,基于民眾文化消費訴求,注重文化產品創新和文化服務創新,如此方可促進國內群眾文化事業的大繁榮、大發展。
(二)新媒體帶動群眾文化發展
當前時代是信息化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是一個開放、高效的溝通時代,這對于新階段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來說,意義非凡。和過去相比,網絡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傳播方式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不同地區的人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的進行信息傳遞,相互借鑒和交流文化發展經驗,可以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從某種意義角度來說,群眾文化在我黨文化事業發展理念和方針政策的帶動下,在活動組織和開展中融入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民族特色以及宗教文化等元素,從而爆發出了強大的文化創新潛力,形成了極具民族特色、區域特色的文化符號,并且促進了地區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融合。處在新媒體時代,國內群眾文化切忌自娛自樂,要抱有開放的心態,秉承著對傳統文化去糟取精、開拓創新的原則,推動基層文化產業大發展,繼而打造出良好的文化品牌,促進地區各項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網絡環境下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一)服務模式單一,難以滿足民眾文化需求
旨在響應國家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政策號召,國內很多基層地區都設立了書屋,由此去方便大眾借閱學習,但在書籍設置上卻留有很多弊病,書屋中的書籍盡管有很多種,但真正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書刊卻少之又少。這些書籍一般情況下都是由相關部門統一布設,但卻沒有考慮到地區民眾的實際閱讀需求,這就讓農家書屋變成了一種文化擺設,借閱量更是屢創新低,導致群眾文化建設不見成效。還有就是電子產品過度泛濫,導致人們閱讀的積極性顯著降低,信息獲取路徑不再單一局限在紙質書籍上,很多時候大家可以手機閱讀,自然不愿再光臨書屋。
(二)網絡服務能力不足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文化傳播速度不斷加快,人們可以更為方便快捷的獲取信息。只有全面提升網絡文化產品的輸出能力和服務質量,擴大網絡文化產業的規模,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通過網絡對外傳播,如此才能提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效。但是因為各類因素的交織影響,國內網絡文化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始終上不去,這便難以滿足民眾對文化的基本需求。
(三)網絡文化信息良莠不齊
隨著互聯網迅猛發展,人們可以從網絡中獲取所需的信息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發展進程。但要注意的是,網絡信息好壞摻雜、良莠不齊,信息真假一時間難以分辨,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對網絡中的一些文化信息視為真理信條,始終堅信不疑。再加上很多年輕人對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關注度不夠,很容易造成他們在網絡中上當受騙。特別是一些健康知識,很多老年人堅信網絡上所說的土方子可以治病,如此就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時機,有的人錯服土方子,導致病情更加嚴重。所以在互聯網環境下,虛假信息泛濫成災,網絡監管不力,使很多群眾蒙受重大損失。
三、網絡環境下群眾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方案分析
(一)發揮網絡信息傳遞作用,助力群眾文化活動籌劃
處在網絡時代,群眾文化開展有其獨特個性和特點,文化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可應用互聯網傳統功能,更好地進行群眾文化活動組織,不斷收集各方建議和看法,由此推進群眾文化活動發展進程。網絡環境下,群眾文化工作人員組織和開展群文活動過程中,和以往相比有著巨大的信息資源優勢,因為傳統媒體時代的群文工作者,總是要在活動主題和活動實踐以及活動內容、方式等確定上花費不少工夫,同時還要兼顧意見收集。網絡時代則大不同,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要學會靈活使用新媒體資源,建立QQ群和微信群、公眾號,密切聯系基層群眾,一同探討活動主題和活動內容,廣納意見,并且將最終確定的活動主題、活動時間、活動內容、來賓信息等公布在各大平臺上。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要積極利用網絡新媒體,組織群眾對文化節目進行投票,以及對優秀節目和優秀演員等進行評比。
(二)利用網絡各項專業功能,促進群文活動精細化運作
群眾文化活動建設不可一蹴而就,是一項系統化、復雜性工程,其內容要豐富多彩,可以是市政宣傳和閱讀活動,也可以是科技展覽和美術攝影以及舞蹈比賽。從開展流程角度進行分析,需要確定好活動的主題以及活動的時間等。總而言之,群眾文化活動若想謀求更好的效果,期間務必要投入充足的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以及物力資源。處在網絡環境下去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務必要發揮出互聯網中的各項專業功能,由此便可降低諸多經費投入,還可保障群眾有效地參與活動,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譬如社區象棋比賽,參賽人員多達上百人,并且還要配備大量的象棋以及裁判,特別是在判決不公時極易引發矛盾,最終必然難以發揮出群眾文化的娛樂功能以及溝通功能。但在網絡環境下組織象棋比賽就要輕松、公正很多,通過網絡象棋軟件和平臺去開展象棋大賽,那么就不會出現偏袒、誤判等情況,也不會引發評分爭議。處在網絡環境下,類似的群眾文化活動組織和開展手段有很多,比如說音樂比賽,同樣可以在網絡環境下去運作,盡顯公平、公正與高效。
(三)發揮網絡資訊傳播功能,提升群文活動的社會影響力
從實際角度而言,互聯網的顯著優勢便是具備著強大的信息傳播功能以及咨詢共享功能,憑借這一優勢便可有效提升群眾文化活動建設水平,還會進一步的拓寬群眾文化活動的對外影響力,讓更多人去踴躍參與。傳統媒體時代,由于活動經費有限,所以很難保障活動開展質量達標,也不能對活動信息進行大范圍的傳播和宣傳,由此致使受眾面狹窄,使得群眾文化的對外影響力被削弱。但到了網絡時代則大不同,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通過一部手機設備就可以錄制整個現場,之后將活動信息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在多個新媒體平臺上發布,這樣就可讓大眾在第一時間掌握活動開展時間、舉行地點、具體內容等,從根本上強化了群文活動宣傳效果。
(四)人才隊伍建設
旨在全面提升網絡環境下的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水平,作為基層文化服務中心,一定要對內部管理體制進行創新整改,不斷的引進人才,還要在人才培養上下足功夫,制定相應的政策條例,在各個機構要配備專職文化管理人員,還要鼓勵廣大高校畢業生積極投身于基層文化建設服務中來,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作為先進的文化工作者,一定要幫助大眾去辨別網絡文化信息,為之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還有就是要扶持鄉鎮文化隊伍,組織和協調退休人員以及鄉賢等加入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工作中來,積極學習互聯網的相關知識和技術,更好更優的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另外,要輔以正規化獎勵機制,如此便可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認真履職,發揮崗位效能,全面助力群眾文化建設。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影響可謂無處不在,其在推動群眾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國內信息化建設以及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任重道遠,互聯網的出現推動了群眾文化發展步伐,所以作為新時期的文化工作者,務必要學會使用互聯網,發揮出互聯網的作用,由此去助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莫春燕.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策略探究[J].中華傳奇,2019,(09):191-192.
[2]肖靜.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07):312-313.
[3]董瑞淇.強化數字資源建設引領群眾文化服務新方式[J].讀書文摘(中),201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