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交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閱讀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社交媒體即時分享與沉浸交互的傳播屬性重構大學生群體的閱讀行為。文章對社交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閱讀面臨的困境作了解讀和剖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正確引導大學生閱讀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 社交媒體;大學生閱讀;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7-0055-02
一、問題提出
自古以來,閱讀的價值與意義至關重要。閱讀是個體接受知識、轉化知識進而創新知識的重要途徑,與人類的歷史文明傳承、核心素養建構與審美情懷生成息息相關。為推動“全民閱讀”成為全球推崇的社會風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旨在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推廣活動深化公民對閱讀價值的重視。閱讀兼備功能與價值雙重屬性,功能屬性著眼于讀者通過恰切的閱讀行為獲取知識,提升涵養;價值屬性則關照個體在閱讀中養成獨立思考的處世理念及價值判斷。伴隨著媒介載體的變化,傳統閱讀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一現象,在作為知識與人才集聚地的大學校園里尤顯突出。
互聯網的高速普及和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社交媒體迅速崛起,引領大學生閱讀行為發生轉變。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的精英知識分子,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國夢推進的中堅力量,研究其閱讀行為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下,破解大學生的閱讀困境并提出應對策略,充分發揮社交媒體對大學生閱讀的積極影響,是目前人才培養過程中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社交媒體時代大學生面臨的閱讀困境
近年來,大學生對微信、微博、QQ和論壇等社交媒體情有獨鐘,由新媒介引發的閱讀革命顛覆了傳統的閱讀行為模式,給大學生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0億,其中20-29歲網民占比為19.9%,網民群體中,學生最多,占比為23.7%[1]。數據不僅反映了大眾對網絡的接受和認同程度,也反映出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社交媒體閱讀的中堅力量。社交媒體環境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社交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閱讀現狀不容樂觀,具體來講,大學生閱讀過程中呈現出如下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閱讀目的功利化,阻礙了大學生的自我發展
社交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閱讀走進了一種誤區,真正傳統意義上的“讀書”風氣難以形成,大學生閱讀的功利化、實用化趨勢明顯。對于他們而言,閱讀不再是一種自覺的行為,閱讀的內容也并非發自內心地喜歡。充斥在他們生活中的閱讀行為大多是消遣娛樂性質的,如果不是為了應付考試、獲取各種證書,他們更愿意瀏覽網頁、上網沖浪,或者通過QQ、微信等社交媒體進行聊天和交友。
閱讀,作為人類一種自覺的自我發展與提升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大學生的自我成長與發展,要想真正地學到知識,提升自己,大量的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過于功利化的閱讀無疑會阻礙大學生的自我發展,大學生需要更多的知識與技能閱讀提升自己,而功利化的閱讀則本末倒置。
(二)閱讀方式社交化,限制了大學生的思考力
麥克盧漢認為,“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都要在事物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2]
隨著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閱讀成為一種新尺度的延伸,作為緣文會友的交往媒介,人們把閱讀內容建立在社交分享基礎之上,通過閱讀來社交。社交與閱讀的深度融合彌補了紙質閱讀的局限,閱讀不再是個體的單向的對話,開始向集體閱讀活動轉變,成為群體的思想碰撞?!霸谏缃换喿x方式下,‘我’既是讀者,也是創作者,可以通過回復、轉發、點贊、評論等手段,隨時參與其中,促進信息的分享交流與傳播。”[3]閱讀與社交的結合,不僅讓接受主體有了更多的閱讀自主性,還為參與主體提供了交往的平臺,大學生們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微博、微信等進行交流、互動與分享,廣泛結交朋友,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社交化閱讀成為他們閱讀的常態。
毋庸置疑,社交媒體的多元分享功能突出了閱讀的社交屬性,但大學生過分沉浸于其中的社交功能,難免會缺少深入細致的閱讀和分析。正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言,我們可以隨時坐下來閱讀,但很難隨時坐下來思考。所謂真正意義上的“讀”,應該是閱讀時聚精會神,同時伴以理解、思考。理論上,大學生獲得了大量信息,但實際上卻很難讓思維集中起來進行縝密的思考,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的思考力,最終將導致認知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下降。
(三)閱讀思維淺表化,削弱了大學生的創新力
與傳統閱讀相比,社交媒體閱讀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先進的信息技術使大學生在閱讀時不再囿于翻閱圖書館所收藏的紙質文獻資源,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和PAD類移動閱讀設備成為大學生獲取各類信息與資源的主渠道,手機憑借其移動性、便捷性、自由性的特點,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成為大學生接觸社交媒體的首選設備,他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信息搜索,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大的信息量,從而滿足 “求快”的心理。很多大學生在回答問題或者做作業時不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推理,而是選擇直接上網搜索關鍵詞,甚至有的學生在考試中也攜帶手機“百度”,惰性的閱讀思維使大學生無法發揮創新力而被動地接受他人的思想,閱讀思維呈現淺表化傾向。這種閱讀思維呈現淺表化的傾向,在某種程度來說,必將影響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閱讀激發創新,創新成就未來?!?[4] 隨著我國知識經濟和科技發展逐漸進入更高的階段,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創新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大學期間,正是一個人充滿好奇、求知迫切、思維敏捷的時期,大學生需要具備在閱讀中受到啟迪而產生新思想、新觀點、新認識等的創新能力,竭力在每一件事物中發現前人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改進之處,用創新的思維去思考探尋改進的方法途徑。如果說讀書只是機械被動地記憶照搬別人的知識,而沒有自己的想法,長此以往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四)閱讀習慣碎片化,分散了大學生的專注力
社交媒體環境賦予受眾更加多元化的信息選擇權,在這種自由的、開放的去中心化的生態環境中,超文本、超鏈接技術很容易分散大學生的專注力,使他們迷失在信息的洪流中。大學生閱讀目標不自覺地被調整,閱讀主題不斷發生轉移,閱讀結果與閱讀初衷往往大相徑庭。
社交媒體帶來的深度影響使受眾習慣碎片化生存,使得人們很難持久的保持注意力,很難按照一個邏輯推演過程完整地看一本書。[5]大學生容易被消息推送中出現的新鮮的、刺激的消息所吸引,不自覺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閱讀的對象變得零散、破碎,標題式、跳躍式閱讀使他們很難靜下心來認真閱讀,難以做到專心致志,只看到表象、膚淺的一面而不求甚解,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閱讀效率較低的現象,從而導致了心態的浮躁和知識的淺薄。
三、如何有效引導大學生進行閱讀
隨著現代化社會的社交媒體廣泛應用,大學生面臨著復雜的閱讀環境,當前大學生的閱讀困境亟待破解。文章認為應當從大學生自身、政府、高校和媒介四個視角探尋應對策略。
第一,大學生層面。首先, 樹立健康的閱讀理念,學會辯證地對待社交媒體閱讀與傳統閱讀,充分發揮二者共有的彌合價值。從自身出發,借助興趣的引導和職業化的需要等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讀書交流活動,有意識地閱讀經典積累文化素養,定期與老師和同學分享閱讀成果;再次,加強網絡安全防范意識,提升甄別信息的能力,正確使用社交媒體。大學生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閱讀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面對良莠不齊、組織無序的閱讀資源,更應該保持足夠的警惕和冷靜,要拒絕有害信息的誘惑,有效整合碎片化信息,減少無意義的隨意瀏覽,使閱讀成為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第二,政府層面。政府應重視全民閱讀,通過社交媒體大力宣傳閱讀的重要性并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著力倡導經典誦讀、傳統文化進校園、全民閱讀等理念,引導大學生主動閱讀。另外,政府應加強互聯網的監管,不斷完善立法,凈化網絡傳播環境,防止有害信息對大學生造成誤導。第三,高校層面。首先,高校管理部門應充分發揮圖書館公共文化空間的文化傳播作用,更新閱讀設備,增添數字閱讀終端,與二級學院聯合舉辦多種形式的閱讀推廣活動如閱讀主題演講、征文大賽等;其次,開設與時俱進的信息素養課程,使學生充分掌握社交媒體的技術應用技巧及傳播規律;最后,應通過通識教育以及大學語文課堂孕育學生的閱讀價值觀。閱讀價值觀是社交媒體時代大學生閱讀行為的社會規范與倫理操守,體現為:忠于閱讀、享受閱讀、成于閱讀及推廣閱讀等四個維度。第四,媒介層面。首先,社交媒體作為大學生乃至全社會閱讀方向的開拓者及閱讀內容的提供者,承擔著“把關人”的使命和責任,應當堅守媒介倫理,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其次,社交媒體還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公信力與品牌影響力,大力推廣數字閱讀活動的成效案例,引導大學生正確的閱讀價值觀形成;再次,社交媒體應加大比例設置可參與討論的話題,基于大學生的閱讀興趣搭建起互動并具有反饋機制的閱讀場景,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思考性閱讀中,從而養成深閱讀的習慣。
總之,面對社交媒體的挑戰,只有各方各司其職、協同作用,共同引導和規范大學生健康閱讀,才能積極發揮閱讀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的作用,在全社會營造出濃郁的讀書氛圍。
參考文獻:
[1]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9/content_5548175.htm.2020-9-29.
[2](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8.
[3]李花蕾.論社交化閱讀[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3).
[4]本報評論員.讓閱讀激發城市創新力[N].重慶日報,2015-04-27(005).
[5]曹雁.論社交媒體對受眾的影響[J].新聞世界,2011,(9).
作者簡介:
劉立辰,女,漢族,遼寧朝陽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