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嫻
【摘要】 中國傳統文化給中華民族聲樂藝術帶來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審美觀念上帶來的影響較大。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就使得聲樂藝術審美觀念發生巨變。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與文化積淀,聲樂藝術是一種十分古老的藝術形式,在傳統文化方面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在審美觀念方面的影響最大。因此,本文基于傳統文化審美的視角,就聲樂藝術的審美觀進行了梳理,以掌握傳統文化審美對聲樂藝術審美觀帶來的影響,在聲樂藝術中更好地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 傳統文化審美;聲樂藝術;審美觀
【中圖分類號】J6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2-0061-02
聲樂藝術作為人類音樂藝術文化瑰寶中最為經典和古老的音樂藝術形式,不僅文化價值十分重大,而且藝術品質十分鮮明,審美特性十分獨立,在人類聲樂藝術不斷演進過程中,審美取向與本民族傳統文化與審美價值觀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不同民族的文化審美觀也有著較大的區別,聲樂藝術審美取向主要取決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與歷史背景。而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有著豐富而又絢爛的音樂文化,在音樂文化發展的歷史場合中,聲樂藝術可謂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一、聲樂藝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從中華音樂發展的歷史場合不難看出,不管是在先秦時期,還是在唐朝、元朝、明清時期,都是以聲樂為主,在春秋時期有《詩經》和《楚辭》,在唐朝有歌舞變文,在元朝有散曲說唱,在明清時期有戲劇。
就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特點而言,聲樂藝術審美觀與傳統文化在美善合一與和諧統一以及清晰簡單和韻味美方面是有機結合的,不僅使得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民眾特色得到了彰顯,而且還釋放了強烈的音樂藝術感染力。因此,傳統文化審美下對聲樂藝術審美觀的形成,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1]。
二、中華傳統文化審美對聲樂藝術審美觀帶來的影響
聲樂藝術在中華傳統文化發展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中華傳統文化審美給聲樂藝術審美觀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具體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演唱方面的影響
中華聲樂藝術的審美基礎講究字正腔圓。也就是在演唱過程中,既要清晰吐字,又要字調正確,尤其是要發音圓潤悅耳,且將其作為審美標準,同時還是聲樂藝術中經常被提及的審美標準,既要將其作為聲樂藝術中成為聲學的審美標準,而且又是聲樂藝術的基礎,所以最高境界的審美標準,也是最高境界的審美追求。因此,聲樂藝術中,只有實現字正腔圓,才能彰顯聲樂藝術的美。而要做到字正腔圓,就需要切實做到清晰吐字與圓潤發音這二者的統籌兼顧,既不能為達到圓潤發音而出現吐字不清的情況,也不能為清晰咬字而忽略發音效果。因此,清晰吐字作為圓潤發音的前提,只有做到字正才能腔圓,以防對歌唱內容表達效果帶來負面影響,才能得到良好藝術形式的審美感受。
在演唱過程中,只有在別人能聽懂的基礎上,才能給觀眾帶來悅耳的效果,所以字正腔圓是聲樂藝術的最基本原則,將字正腔圓作為良好的聲樂藝術體驗,不管是哪種民族唱法,不管是采取哪種方式來呈現,字正腔圓均屬于最為基本的要求。
尤其是在傳統的戲曲中,只有注重清晰吐字,并將其作為基本準繩,從而使得戲曲成為我國聲樂藝術中十分亮麗的風景線。而在此基礎上,字正腔圓需要注重字與聲具有韻味美。因為韻味作為聲樂中最為基本的元素和要求點,既要確保吐字清晰,又要將字的韻味表達出來,而這正是演唱者最為基本的技能要求。其中,字韻在情感表達方面的助理作用較為明顯,而字正腔圓中的“腔圓”實際就是聲韻美,是以字正為前提的聲音美,通過以字帶聲,借助聲韻美表達情感,又是聲樂藝術中的另一種技巧。所以,為達到聲音美的效果,需要演唱者綜合喉、唇、舌、牙的功夫,并對發音大小、聲音力度等方面準確把握,也需要注重唱的技巧如何運用與如何處理。
在聲音優美動聽的同時,還要采取發音技巧,達到基本音調得以控制的目的,使得更好地對唱調進行修飾,在強化演唱色彩的同時,將其作為聲樂藝術的審美追求類型之一[2]。
(二)表演方面的影響
聲樂演唱需要做到字正腔圓,而聲樂表演則需要做到聲情并茂,也是經典審美元素,需要將聲音與情感進行有效的融合。
在進行聲音藝術活動時,采取聲情并茂的表演方式,有助于特有審美觀念的形成。相較于奔放而又熱情的西方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很大特點之一就在于內斂含蓄,所以使得我國在聲樂藝術審美中注重宣泄情感的含蓄性。感情又屬于聲音的靈魂,若聲音缺乏了感情,就好比喪失了情感的木偶,沒有欣賞價值可言。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情感能否強烈表達是最為核心和關鍵所在,尤其是在表演過程中,情感好比統帥,直接對演唱基調與聲音形式有著影響,只有以飽滿的情感才能精彩演出。
聲音作為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屬于內心的外在呈現,利用聲音可以表達內心情感。雖然生活中的很多語言蒼白無力,但是很多聲音能在情感上引發共鳴,使得聲音將情感更加形象地表達,所以將聲情并茂作為審美標準,聲音是自然流露的情感,感情是對聲音的重要支撐,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
聲樂藝術的靈魂就在于情感,也是聲樂存在的意義所在,所以在中華聲樂藝術中,始終將情感表達置于首位。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對情感十分注重,通過歌唱,將心中的情感表達出來,利用聲音來傳遞內心真情實感的基礎上得到不斷升華。因此,在歌唱中必須情感豐富,而且利用情感將聲音表達出來,才能引發聽眾共鳴。
演唱的聲音只有具有感情后才能發聲,所以需要在開唱之前就要對歌詞與曲調中的情感進行反復分析和理解,這樣才能在歌唱中將其蘊含的情感進行準確無誤地傳遞和表達。而在此基礎上,還要利用現實生活經驗將情感真實表達出來,這主要是由于聲樂藝術注重真摯情感,藝術往往源于生活,因此其中蘊含的情感需要源于生活,需要做好歌詞意思和背景的深入分析與理解,從而將作品準確表達出來,并且采用一定技巧將情感融入聲音之中,通過對自身情感的控制而達到彰顯歌唱技巧的效果。在歌唱中,不僅要將自身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且還要注意聽眾的感覺,只有對自身情感巧妙地加工和處理,才能打動聽眾,才能使得表演更加成功。
此外,中華傳統文化對聲樂藝術中還注重做到聲情統一,注重聲音與情感之間達到自然而又完美的結合,注重聲音與情感之間的高度統一。
聲樂藝術是把聲音與情感這兩種不同概念,采取一定的方法與技巧將其完美結合和彰顯,屬于傳統文化給聲樂藝術審美觀帶來的主要影響。
演唱者作為聲音藝術中的情感直接表達主體,在歌唱過程中,需要將聲音與情感進行巧妙結合,這樣才能實現二者的高度統一。因此,不僅是聲樂的基本要求,而且還是彰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表現,通過聲音表達情感往往是藝術作品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在一點一滴的聲音中,將情感流泄出來。
(三)藝術方面的影響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對事物的整體性與統一性往往高度注重,而正是這樣的文化影響,使得其成為聲樂藝術中的另一種審美標準,也是力求達到的藝術境界,具有中正平和的特點,這一審美標準是將中庸思想作為基礎的審美體現。
中庸思想作為儒家的代表思想,其核心就是講究一定的“度”,注重不偏不倚,因此,在中正平和中的“中”,就是在藝術表現中需要把握一定的度,著力實現不偏不倚。而“和”就是和諧統一,因此在聲樂藝術審美中,中正平和這一審美標準對聲樂藝術審美觀帶來的影響如下:
一是把握好應有的度,需要注重情感控制,把握好情感的“度”,以確保情感表現處于最佳狀態,在中庸思想中秉承過猶不及的理念,所以需要在聲樂作品表現中做好情感的控制與節制。
二是做好和諧統一,也就是在聲音與情感、人與歌、歌與自然的高度統一,也就是要在歌唱中注意所蘊含的辯證關系。
三是采取含蓄的方式表達情感,做到含而不露,因此需要在表演前做好作品的整體把握,要對其整體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采取具體的分析而掌握好作品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但是傳統文化影響下,往往并沒有在聲樂作品中直接表達情感,更多是在藝術作品中蘊含情感,而正是由于含蓄與內斂,將表達的情感變得更加深刻與觸動人心,因此,作品中的情感往往是在欣賞過程中所感知的。
不同民族的聲樂表現往往有著鮮明的民族特點,這就需要切實注重作品中情感元素的拿捏,并采取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3]。
三、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審美下的聲樂藝術審美觀,需要切實意識到聲樂藝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從演唱、表演、藝術三個方面,分別做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和中正平和,以更好地在各自的審美標準下把握好聲樂藝術審美觀。
參考文獻:
[1]張曉農.傳統文化審美視野下的聲樂藝術審美觀——兼及中西傳統藝術的審美差異[J].音樂研究,2004,(01):59-64.
[2]吳偉.探討傳統文化審美下的聲樂藝術審美觀[J].戲劇之家,2018,(24):68.
[3]康曉丹.傳統文化審美視域下的聲樂藝術審美觀[J].作家,2015,(12):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