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海南島由于其位置偏遠,遠離文化中心,而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區域。就這個文化區域而言,儒、釋、道文化的發展要遠遠落后于中原地區;但在這個區域內,受各種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儒、釋、道文化,這種儒、釋、道文化也在影響著海南地方神祇信仰的發展。
【關鍵詞】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海南神祇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8-0055-02
儒、釋、道三家思想與民間神祇信仰之間存在密切的互動關系。神祇信仰起源于古代的原始信仰,體系龐雜,沒有固定的指導思想,信仰對象包羅萬物;儒、釋、道思想在早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完整的思想體系。以民間信仰為代表的“小傳統”和以儒釋道思想為代表的“大傳統”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形成當前的民間信仰的形態。
一、儒家思想與海南神祇
海南島地處邊陲,開化較晚,直至唐宋時期,儒家學說才較為廣泛地傳入海南島。這一時期,海南島是眾多的貶謫之地中距離政治中心最為遙遠的“蠻荒之地”,生活資料匱乏,氣候與人文條件都與中原地區存在巨大懸殊,地方文化長期遭受歧視。被貶入瓊的官員,多為飽讀詩書之人,他們承載了主流的儒家思想及其精神內涵,并將他們的所知所學積極地用于改善海南文化落后的局面。貶謫文化對海南的神祇信仰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被貶官員在海南宣傳文教,發揚儒家文化從而對海南民間信仰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被貶官員本身對海南神祇直接產生的影響。
就第一方面來說,首先要分析屬于民間信仰范疇的神祇信仰與儒家文化的關系。神祇信仰主要表現在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與上層文化的儒家文化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又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自西漢以來,儒家思想一直占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地位,掌握國家權力的封建官僚這一群體都經過系統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趙世瑜認為封建官員肩負著雙重責任:“從總體上防備異端行為的行政職責與捍衛儒家道德原則的道德責任是同時體現著的,這二者雖然有區加,但卻不是對立的,而且還經常是高度統一的。” ①有鑒于此,可以認為儒家思想對民間信仰的控制與管理主要表現在封建政府對民間信仰的控制與管理上。②國家通過行政權力,將儒家的理論和價值觀念逐漸滲透到民間信仰中,成為一般性的知識,為普通民眾所接受,進而成為民間信仰中批判的價值準則。以關羽為例,在關羽逝世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民間一直流傳著關羽的各種傳說,他也作為楷模為世人敬仰,但也只是在較小范圍內,且并沒有達到神化的程度。直到宋朝末年,統治者開始看重他身上的“忠”的品質,這一品質既符合儒家思想,又合乎帝王利益的需要,故自宋朝末年開始,歷代統治者不斷對關羽進行加封,直至清代成為“圣人”這一無以復加的程度。因此即便在偏遠如斯的海南島,關羽廟依然遍布全島的各地。
另一方面,被貶官員的所進行的文學創作也對海南神祇信仰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上層文士是文化傳播的主要力量,海南島作為中原人心中的荒服之地,“鳥飛猶是半年程” ③雖有藝術上的夸張,但也是古代被貶至瓊的文人對海南島與政治中心之間距離的真實寫照。但在被貶官員真正到達海南之后,面對自身的困境和艱苦的環境,他們大多都能以曠達之心坦然處之:“從來到處安心地,肯認家山作本源” ④、“古來圣賢猶如此,我泛鯨波豈足悲” ⑤。而他們在海南島的所見所聞都成為他們創作的源泉,其中不少作品都是以海南島的信奉的神祇為對象來進行創作的。由于被貶官員大多都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因此這些作品兼具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蘇軾的《伏波廟記》中,既有“海上有伏波祠,元豐中詔封忠顯王,凡濟海者必卜焉。曰:‘某日可濟乎?’必吉,然后敢濟”這種描述民眾篤信神祇靈驗的記載,又有“自漢末至五代,中原避亂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禮樂班班然矣” ⑥這種記錄海南島文化逐漸發展的記載。除被貶官員外,明清時期有不少在任的海南地方官為本地的神祇或廟宇立碑或題詞,如粘世玿《重修西天廟記》、洪之杰《重飭天妃廟田鋪記》、馬逢皋《新建漢兩伏波將軍廟記》等,這些廟記、碑文對神祇的來歷、信仰狀況、顯靈事跡、以及祠廟的建造等各方面的狀況進行記載,成為研究海南神祇信仰文化的寶貴資料。不論是被貶官員還是地方官,他們以海南島信奉神祇為對象進行的文學創作,通過他們本身的影響力使島外的民眾得以了解海南神祇信仰,或者通過立碑的方式使之流傳下來為后代所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海南文化的發展。因此,為如果前者是國家政權或者上層人士對神祇的塑造或規范,那后者就是對神祇的傳播和擴大影響。
二、道教與海南神祇
道教發軔時間要晚于民間信仰,與儒家那種強制的、從精神內涵上對神祇信仰所做出規范不同,道教是在民間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二者在信仰來源主體上存在共同性,原始崇拜、民間巫術、民間方術、神仙思潮、傳統思想文化等共同構成了二者的來源主體。⑦可以說,道教在不斷吸收和借鑒民間信仰基礎上發展壯大,然后又通過自身規范化的信仰儀式、活動方式對民間信仰產生一定的影響。
道教與海南島有很深的淵源。在海南島最早見于唐代,“景昌觀,《九域志》:唐乾封中置” ⑧。宋代以后,海南道教以神霄派和金丹派南宗影響最大。北宋真宗時,在全國范圍內大修道觀,海南奉詔在瓊州、萬安州等建有天慶觀,這是海南最早的一批官立道觀,促使海南道教的迅速興起。⑨宣和元年,徽宗下《神霄玉清萬壽宮詔》,傳諭自京師至全國各州府皆建神霄玉清萬壽宮,并親筆御書碑銘,令汴京神霄宮先刻碑,即后以該碑的拓本頒賜天下摹勒立碑,現此碑仍立于海口五公祠內,為國內僅存的兩尊碑刻之一。神霄派也因此在宋代大行其道。金丹派南宗則使海南道教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海南道教開始向外擴散,對全國范圍內道教的發展產生影響。在這一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即為南宗五祖白玉蟾。白玉蟾為海南瓊山人,跟隨四祖陳楠學道,盡得其術。 因南宗四祖陳楠、五祖白玉蟾均為海南人,而其修煉得道和成真歸終均在海南,故對海南本土道教影響甚廣。
道教在成立之初,就有自己的神仙體系,如文昌帝君、真武大帝、太上老君等。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又不斷吸收民間信仰中的人物,附會以神跡傳說,將之納入自己的信仰體系,受到民眾崇拜的人物也多在這一時期神化,并由官方或民間自發建廟祭拜,如關圣帝君、天后娘娘、送子娘娘以及誕生于海南本地的水尾圣娘、冼太夫人等。此外,白玉蟾在他的著述中,多次提到海南的黎母山、峻靈王山等地名和神跡,從而使這些山成為海南道教的傳播中心,與之有關的黎母、峻靈王等都被納入道教神祇。
三、佛教與海南神祇
海南島不僅與道教很很深的淵源,而且與佛教關系匪淺。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在進入我國之前,已經是在印度等地傳播了數百年的成熟宗教。與誕生于本土的道教不同,佛教與我國的民間信仰沒有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生存土壤,因此不會像道教那樣與民間信仰有著難以割舍的聯系。但是佛教作為一種信仰,自傳入中國始,必定會顯現出一定的本土化趨向。即出于傳播的目的,會向調整自身以便迎合統治者和普通民眾的需要。海南的佛教寺廟,最早的能追溯到唐代。唐玄宗天寶七年,鑒真第五次東渡日本,途中遭遇颶風,漂流到海南島南部的振州,受到當地官員的款待:“于太守廳內,設會受戒,仍入州大云寺” ⑩,此時振州的大云寺應為武則天時期建立。鑒真在此停留一年后,動身前往北部的崖州,“到崖州,州游奕大使張云出迎,拜謁,引入,令住開元寺” ?,故此時海南島至少有兩座佛教寺廟。鑒真在海南島兩年的時間,宣講佛經、建造佛像,積極傳播中原佛教文化,極大推動了海南佛教文化的發展。宋代是海南佛教的繁榮發展期,主要表現在佛教寺廟數量的增長。據地方志記載,宋代建造的佛教寺廟瓊山縣有7座,萬州5座,儋州兩座,澄邁、臨高、文昌各1座。?
元代至明清,海南佛教有了更大規模的發展,但其發展方式比之宋代并無明顯變化,無外乎是佛教寺廟的增多和民間的廣泛參與。佛教對我國民間神祇信仰的影響也逐漸表現出來。一方面,佛教所遵奉的神祇融入我國民眾的日常生活,非佛教徒的普通民眾也會對其進行祭祀和膜拜;另一方面,佛教的因果輪回、救世思想和信仰儀式也在逐漸影響著我國原有的神祇信仰。
四、結語
綜上,儒、釋、道思想對海南地方神祇的發展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儒、釋、道三家思想傳入海南,與當地的神祇信仰相結合,使儒家思想的主流指導,道教的信仰體系和儀式、佛教的輪回救世等觀念,都在海南地方神祇信仰中呈現出重要的色彩,同時促進了海南地方神祇的發展。
注釋:
①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226頁。
②李修嶺:《儒家與民間信仰》,曲阜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版。
③(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④(宋)胡銓:《逸賢峒》。
⑤(宋)李綱:《謫居海南五首》。
⑥(宋)蘇軾:《伏波廟記》,轉引自(清)明誼修,張岳崧纂:《道光瓊州府志·卷三十八·藝文志》,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2頁。
⑦卜祥偉:《漢晉時期民間信仰與道教關系之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版。
⑧(清)李有益纂修:《光緒昌化縣志·卷二·建制志·寺觀》, 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頁。
⑨符和積:《海南道教的發展與擴散》,《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第18卷。
⑩(日)真人元開著,汪向榮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67頁。
?(日)真人元開著,汪向榮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69頁。
?(明)唐胄:《正德瓊臺志·卷二十七·寺觀》,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561-575頁。
作者簡介:
趙麗穎,女,漢族,山東淄博人,海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讀研究生,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