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歌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民歌經常扮演著許多角色來豐富人們的生活,因此民歌具有許多的實際功能。如:表達人民心聲的功能、教育與傳承功能、人生禮儀和交際的功能、祭祀與驅邪功能、審美娛樂功能。通過對山東地區的民間歌曲的了解和分析,探究山東民歌的社會功能。
【關鍵詞】 民間歌曲;山東民歌;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9-0078-02
一、前言
音樂是文化特有的載體之一,通過音樂的傳播,人們可以從中獲取知識、傳播思想、表達情感。山東民歌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山東音樂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亮麗的風景。山東人民通過勞動生產和社會生活集體創作出來的山東民歌,真實地記錄了山東的民風民俗、社會生活、生產勞動、歷史變革等方方面面,同時也反映出了山東人民的性格特征、外在氣質、思想情感、對生活的態度以及人生的價值觀等,因此山東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以及鮮明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征在山東民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些民歌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是齊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東人民在勞動生產生活的過程中所創作的精神文明。
二、山東民歌表達人民心聲的功用
山東民歌產生于勞動生活,與山東人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描述著人民勞動場景,表達著勞動人民情感意愿,在人們組織勞動生產的過程中、可以起到統一勞動節奏,讓人們干活更有力量,動作更加統一,也可以起到緩解勞動疲勞、消除憂愁的作用,給人們的勞動過程中增加樂趣,活躍勞動氣氛,還能保證勞作質量,因此人們通過歌唱來表達心聲,傳遞力量。
具有明顯的勞作氣息的山東民歌有勞動號子,也可具體分為工程號子、農事號子、船漁號子、搬運號子這幾類。這些勞動號子的特點大多節奏性強,充滿力量,多即興創作,歌詞簡單句幅短,容易上口,旋律也很簡潔明快,能夠展現出勞動人民堅定、豪邁、粗獷的性格特點。春天是農耕的季節,也是最為繁忙的勞動季節,因此表現勞動場景的民歌也多集中在春季。勞動號子產生于勞動過程又服務于勞動,既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勞作時無形的精神力量,又能為勞動人民譜寫勞動場景的贊歌。通過這些勞動號子,可以抒發人們的心聲,表達人們的情感,讓大家釋放勞作時候的壓力,也能調節人們的勞動節奏,統一步伐的功用。
除了一些勞動號子,一些其他的民歌也同樣具有表達人們心聲的作用。不論是唱山歌還是小調,都是一種情感表達的方式,情歌可以傳情,歡快的歌可以傳遞喜悅,傷感的歌可以抒發悲憤,所以說山東民歌中的這種情感表達讓人們可以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即使有的歌曲沒有歌詞,它也能夠蘊含豐富的思想感情,表達人們的心聲。
三、山東民歌的教育與傳承功能
很多傳統文化是必須依靠口頭傳播的,人們通過對民歌的學習和演唱,可以增長傳統文化知識,豐富文化生活。民歌就是一代一代通過傳承下來的,通過唱民歌的民俗場所來學習這些知識。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樂”能夠造就一個完美的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文化自信”, 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山東民歌所蘊含的文化就是山東人民特有的文化,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它能對人的道德和行為起到一定的教化和規范,使人們具有約束力和自覺性,它的約束力表現在一些社會輿論和人們的一系例心理活動,比如良心、負罪感、內疚等。自覺性則表現為人們內心的和諧,維護著人們內心的秩序。
山東民歌中的作品在一定時期內可以體現人的社會生活價值和人民文化心態及生存狀態。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審美價值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它能使人們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從而更好地進入生活、豐富思想,開拓眼界,同時也能凝聚人們的智慧、引導人們更好的體驗人生、能夠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人生禮儀的教育功能。山東民歌的教育與傳承功能體現在各種形式的民歌中,人們通過學習和演唱這些民歌,了解和認識知識并且進行傳播知識,從而受到了文化熏陶,增長了文化知識。
山東民歌中的一些紅色歌曲,在山東地區的沂蒙山區是中國的革命老區,這里產生了許多的以抗戰主題為歌曲,如《貧雇農小唱》 《抗日小唱》。它能激發人們的思想覺悟,通過音樂的力量來號召、鼓舞人民作斗爭,積極參與到革命中去,喚醒革命意識和斗爭激情。即便是現在唱起這些紅色歌曲、抗日歌曲,還能加深革命歷史教育,促進人們主動接受黨的政策方針,維護黨,發揚黨的精神。這些歌曲不僅是反應了一定時期人民生活和斗爭的歷史,在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山東人民堅決擁護黨、愛黨的信念以及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精神譜寫在了這些抗日民歌里,通過演唱和傳播這些抗日民歌,還可以讓后人了解和理解歷史,銘記歷史。
四、山東民歌的禮儀、交際功能
人生有四大重要時期,即出生、成年、成婚和死亡。每個階段都有代表人們處于當下階段的情感表達的歌曲,比如有的新生兒出生,老輩的人會唱祝福的喜歌,成人禮的時候也會有成人之歌,再比如結婚時的婚嫁歌,婚禮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婚禮的形式千千萬萬,但從不缺的就是歌舞,在結婚時唱起這種婚嫁歌,不僅可以借助歌聲表達此時此刻人們的心情,也能給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活躍了氣氛。在進行葬禮的時候,也會有唱喪歌的形式,會請人來吹拉彈唱。山東民歌不僅在人生禮儀中有重要的作用,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也有維護人們交往關系的作用,比如在民間相傳的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雙星相會的日子,在山東民間稱為七夕節,在這個日子里會舉行多種多樣的乞巧活動,對著巧姐姐閉目祈求賜巧,一邊祈求一邊唱道:
我請巧姐吃桃子,巧姐叫我縫袍子。我請巧姐吃李子,巧姐教我學紡織。我請巧姐吃甜瓜,巧姐教我學繡花。
這樣表達美好祝愿的歌曲有很多,它可以在特殊的節日里表達人們美好的祝愿和內心的期盼。用充滿情趣的歌曲唱出了人們美好的精神向往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從古至今,愛情都是永恒不變的主題。一些山東民歌中的情歌,能夠作為異性間交往的媒介,在一些傳統民族歌唱節目中演唱出來,互訴衷情,表達了彼此忠貞的感情。山東民歌中,情歌可以說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是表現青年男女從相識到相知相戀的一個美好的交往過程,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表達的感情可以通過這些情歌來傳遞愛情,表達情感,可以說民歌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了不能忽視的作用。
五、山東民歌的祭祀驅邪功能
民歌在許多宗教活動中有祭祀驅邪的功能,在民間,人們會在各種節日中進行各種風俗活動,其中演唱民間歌曲來慶祝節日就是一種普遍的慶祝方式,同時這也是群眾集體智慧的體現。在山東地區比較有名的事蓬萊“燒紙調”,它是最具典型代表的祭祀歌。蓬萊“燒紙調”根據當地的傳統風俗特點,在特定的節日和風俗活動中演唱,用來祭神、敬神,同時伴有歌舞。類似這樣的祭祀歌曲還有很多,都具有濃厚的本土氣息,歌曲中充滿了人們真摯的情感和崇高的信仰,這些民歌與人們的生活風俗離不開,也體現著當地人民的性格特征,在這些充滿信仰的歌曲中,人們借助著信仰的力量勞動生活。有時候人們借助著特殊的節日,唱著特定的民歌,把親朋好友聚在一起,重要的其實不是儀式,重要的是人們之間淳樸的感情。
六、山東民歌的審美娛樂功能
我認為山東民歌其實還具有審美娛樂的功能,音樂本身就具有審美娛樂的功能。任何的音樂形式都能夠使人得到審美和娛樂的效果。在勞動中通過娛樂可以放松高度緊張的狀態,可以勞逸結合。
山東民歌的審美娛樂功能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民歌的傳唱和欣賞,使勞動者得到精神和心靈的愉悅,使身心得到放松,從而消除勞動的疲憊;另一方面是通過對優美旋律和歌曲內容的欣賞,使勞動人民獲得精神享受和文化需求。比如部分民歌作品可以渲染出過節的歡快氛圍與愉快心情,“淄博花鼓”“平陰秧歌”是群眾在春節期間有組織地組成秧歌隊,打扮的五彩繽紛,走街串巷,歡慶新年,歡歌笑語慶賀一年的豐收,鄰里鄉親參與或觀看來增進彼此之間的情誼。春節和元宵節是秧歌最為活躍的時節,各地的秧歌千姿百態,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民歌的審美娛樂功能也是音樂的特有功能,音樂能使人身心愉悅,也是音樂具有感召人、鼓舞人的作用,同樣民歌也是如此。我國主張和為天下,通過音樂、通過民歌能使人養成和氣的品格,促進融洽的關系,也有利于民族、社會、國家的建設。
七、結語
山東民歌是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民歌不僅具有這些重要的社會功能,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保持優良傳統,也應該樹立揚起與創新意識。總而言之,傳承和發揚需要了解它所具有的這些社會功能,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演唱歌曲,只要把各個地方的民歌在傳承和發揚的同時發揮其社會功能,民歌就會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朱夢菲.中國傳統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研究[J].戲劇之家,2020,(14):155-156.
[2]閆若婻.民歌的文化品性及教育功能[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0,12(02):43-47.
[3]吳焱.淺談傳統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探索與融合[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1(04):43-46.
[4]郭子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認同的差異化教學策略研究[J].黃河之聲,2019(10):85.
[5]何曉兵.中國民歌的多元文化功能[J].中國音樂,2018(06):31-40.
[6]邱囡.論漢族民歌的社會文化功能[J].黃河之聲,2018(16):36.
[7]馮亞琴.淺析山西民歌的文化特征與社會功能[J].音樂時空,2015(10):53-54.
[8]姜晨.中國傳統民歌的整體化功能[J].通俗歌曲,2015(03):28.
[9]趙曉璐.論民歌的多重功能[J].語文教學通訊 · D刊(學術刊),2015(01):71-72.
作者簡介:
馬萃,女,回族,山東濰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