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林龍
摘要:我國短跑項目近年來發展逐漸加快,因此,對其內外原因的梳理對于未來短跑項目更好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從基礎理論入手,從人才選材、訓練以及競技實力展示等方面對我國短跑項目的國內外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具有一定理論意義。
關鍵詞:短跑項目;國內外研究成果;基礎理論;人才選材
一、基礎理論
劉樹林(2015)分析了短跑的發展,并結合了科技和技術發展,跨學科科學研究的成果和方法,以相互促進規則和運動技能。并且將以上三個方面的歸路總結運用在體育運動中,促進短跑的進一步發展[1]。
趙孟君,吳希林(2017)在分析了培養美國青年體育人才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問題之后,實現了治理模式的合法化,管理模式的社會化,基礎網絡的多元化和校本培訓模式的發展,從而找到了發展的結果。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在借鑒美國青年體育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發展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將使中國青年體育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發展成為法治之路。 為了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多元化的人力資源開發機構,并最終培養專業人才,這是一個社會化的,以學校為基礎的競技體育后備訓練和管理系統。為中國短跑賽事的發展和演變提供參考系統[3]。
二、中國競技實力發展方面
張天宏(2012)從三個階段總結了中國競爭力的演化特征:快速發展(1979-1984),緩慢發展(1985-2000)和均衡發展(2001-至今)。分析認為,中國比賽的結構是不合理的,男女運動員獲得的金牌數量與體育強國之間差距很大。在田徑運動中,中國在過去八屆奧運會中贏得了19枚獎牌(六枚金牌)。在中國,田徑運動是一項薄弱的賽事。從宏觀角度看,記錄了田徑運動的弊端,尤其是奧運會以來的百米比賽發展的短板[4]。
馬曉偉和夏淳(2016)總結了第十五屆田徑世錦賽發展歷程的歷史經驗,并對世錦賽的競技模式和演變特征進行了全面,詳細的分析,闡明了世界田徑運動的發展與競技模式的演變。主項目與子關鍵項目之間的一些目標部門已經有效地實施了“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運行體制,做好了后備人才和年輕教練的培訓工作,實現了健康,快速的可持續發展[5]。
三、從選材方面
徐子豪(2015)認為,運動的人次選擇是培養優秀的短距離運動員的先決條件,教練應該改變他們根據身體類型進行選材。 根據個體遺傳因素,體格,生理,愛好和家庭支持的方面進行全方面考量[6]。
譚夢超和趙俊峰主要著眼于身體類型,生理功能和運動質量方面的優秀短跑運動員。要開發因素選擇方法,青少年選擇,生物學年齡選擇,選擇標準和方法四個方面,我們必須組織備選人才進行所必需的測試工作。有必要進行和跟蹤兒童身體發育的總體發展,根據事先確定的規則,按照生理功能和神經肌肉特性選擇人才,根據身體的整體發展和特殊的質量水平選擇人才,根據身體形狀的進行人才選擇,根據基本技術特點進行人才選擇,根據其心理特點與遺傳水平進行人才選擇[7]。
劉杰(2010)認為,初中短跑運動員的選擇應從四個方面進行:(1)功能激素檢測和對無氧運動能力的重視;(2)解剖學角度,選擇身體比例小,腿長,且大小腿相對一致;(3)遺傳因素應考慮遺傳,皮膚質地以及遺傳病方面;(4)在心理選擇上,運動員應選擇良好的心理素質,較高的智商,堅強不服輸的意志品質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8]。
四、訓練方面
馮峰(2013)系統地證明了速度能力是短距離項目的核心,但中國運動員與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對“速度能力”的詳細分析。 盡管速度能力有助于提高訓練效率并突破訓練瓶頸,但從理論上講,速度訓練的理論體系已經得到了進一步改善,然而,在中國沒有很多優秀的短跑運動員,部分運動員但是當實力達到一定水平后,它就會停滯不前,很難跟上世界一流水平。這一現象需要進行詳細的考慮和總結[9]。
景楓(2015)從教練的角度分析了短跑運動員的不同特征,并對技巧,速度,步幅和力量訓練進行了各種調整,因此每個運動員都有適合自己的強化訓練計劃。[10]此時,教練將按照綜合訓練沖刺的技術要求,對運動員進行全部訓練,并使得運動員具備所需的全部能力和素質,通過全面的特殊技能訓練,最大限度地提高運動員的能力,需要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出色的成績奠定基礎。為此,運動員必須具備與訓練過程中的特殊項目相匹配的所有能力和素質,并且根據沖刺的技術要素,重點鍛煉例如耐力和肌肉狀況,強大的訓練量使得運動員的潛力獲得全面發揮,使運動員在以后的比賽中可以取得出色的出色成績。
五、總結
培養中國的年輕人才必須遵循專業,社會和學校為本的競技體育人才培訓體系。 隨著組織和競爭規則的日益人性化。裁判水平以及裁判的決策更加人性化并逐步遵循國際標準的方式,展現年輕,受過良好教育和更高的職業化水平。傳統訓練逐漸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短跑訓練的重要性,不斷改革和創新訓練方法和手段,并不斷提高訓練沖刺訓練概念和方法的技術含量。
參考文獻:
[1]吳貽剛.科學訓練演變的歷史特征[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0(02):1-4+7.
[2]劉樹林.論短跑運動的本質、特征及其演變規律[D].武漢體育學院,2012.
[3]董周生.我國田徑裁判工作的歷史軌跡及演進特征[J].宜賓學院學報,2011,11 (06):109-111.
[4]張天宏.近8屆奧運會中國競技實力的演變[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2,28 (06): 76-78.
[5]顧麗萍.奧運會女子田徑競技實力演變特征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3(05):69-72+88.
[6]譚夢超.短跑運動員選材內容的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3(04):84-85.
[7]趙軍鋒.淺談青少年短跑運動員的選材[J].中國體衛藝教育,2011(07):8-9.
[8]劉杰.中學短跑運動員選材的科學化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6):114-115.
[9]饒武峰,張厚學.高中田徑短跑運動員的“五步”選材[J].中國學校體育,2017(04):67-68.
[10]景楓.高校短跑運動員的訓練[J].田徑,2015(0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