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
【摘 ? ?要】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行為特征,他們心理上處于青春發展期,外部的行為一部分受到心理支配。語文是培養學生人文性的學科,如何充分利用課堂,使其教學有效性提高,是很多語文教師都關心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7.053
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劃的活動和達到策劃結果的程度,這個概念用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意思就是,如何利用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運用表達法與角色扮演法達成教學目標
在語文的學科核心素養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最基礎的部分,也是語文綜合能力中表達能力的重要體現。比如在教學古詩詞以及文言文部分時,教師可以運用表達法與角色扮演法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并且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比如在孔子《論語十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分好小組,或者選取積極踴躍的學生并分配相應的角色,在課堂上,由扮演角色的學生將本文內容演示和表達出來,這樣教師不僅可以看到學生對本課的課前準備情況,還可以觀察其他學生的反應,以此確定學生的課前預習工作是否到位。表達法的核心在于鼓勵學生勇敢地張口說話,大聲回答問題,至于學生回答得正確與否,并不是教學考核的唯一標準。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在對語句的篩選與選擇中,學生還能體驗到相同的話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表達的意思其實是不同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學生也能進一步體會到語句的建構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和意義所在。
二、思維發展與提升方面:在課上進行辯論,教師要注意把控進程與紀律
初中語文的學習中,還要求學生在思維方面要有所發展與提升。但這個維度的目標不太方便量化考查,也不利于標準化評判,所以辯論法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辯論法就是鼓勵和引導學生秉持辯證的思想,從正向或反向延伸學生的觀點和看法,截取課本中的片段或詞語作為支持自己論點的依據,同時也要恰到好處地反駁對方的論據甚至推翻他人論據,以達到講事實、擺道理來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辯論的最大好處就是教師和學生可以現場參與,教師可以從學生發言、雙方辯論等多個角度去實時觀察,以便教師在思維發展與提升方面對學生做出恰當的評價和判斷。但在這種教學方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注意控制學生辯論時的氛圍和紀律,警惕學生的音量控制以及辯論的時長,教師要把握進程,觀察時間,合理安排課堂進度。
三、審美鑒賞與創造方面:借助多媒體演示法展現,使其更加生動形象
初中語文要達成的審美鑒賞與創造的素養除了對學生有文學性和人文性的要求以外,還有對藝術的追求與鑒賞,創造性也是尤其重要的。在教材的編制中,非常注意詩歌的文學性和可讀性、藝術性和優美性、意義性和普遍性。比如在曹操《觀滄海》一詩的學習中,詩歌本身既對仗又工整,這是美;詩歌本身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這也是一種美;詩歌背后還有詩人的雄心壯志與歷史故事,這同樣是美。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演示法,給學生一一展示《觀滄海》中滄海的圖片,播放全詩的音頻,播放全詩的演示視頻,學生就能以圖片、文字、音視頻、動畫等多種方式觀看和賞析這首詩,這種多角度多形式的觀察視角,便于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生觀察和賞析,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美的鑒賞和賞析的專門教學。創造性的教學不用專門和刻意,而在于平時的積累。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一開始很可能是非常稚嫩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創造,贊美表揚學生的創造性,著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
四、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持之以恒地宣傳和言傳身教
文化傳承與理解其實就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人文性的體現,即學生要有世界的眼光,尊重和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習慣與風俗,并且堅持守護自己國家的文化傳承,理解文化從何而來、現在的情況以及將往何處發展而去。這是精神層面的教育,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持之以恒地堅持宣傳,也需要教師能夠以身作則地為學生做示范,更需要教師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地踐行。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教師仍然是權威性的角色,教師的話語在學生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地位。但到了初二、初三,或者對于個別自我意識強烈或提前進入青春期的學生,開始質疑教師角色的權威性,開始嘗試用自己看到的、理解到的東西認識、理解和碰觸世界。這是一個正常的身心發展階段,最重要的是教師的一以貫之和持之以恒,因為學生還在成長,但教師是三觀已經定型的成年人,所以在這些方面有義務也有責任給未成年的學生做好榜樣。
初中語文的學科核心素養從這四個方面來講,以相匹配和對應的教學方法與態度輔助課堂教學,不僅是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標準的教學踐行,也是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和廣大從教者有著水滴石穿的毅力和精神,認真細致地對待學生,堅持下去才能等到收獲的那一天。除了從以上教學方法的角度探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外,還可以從教師的教學態度、師生的教學合作、教學環境、資源與設備、校本課程的探討與實施等多個角度進行討論,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教學是否具有有效性的判斷是多個維度和多個指標的,這需要教師群體繼續深入地探討與實踐。隨著科技發展,教師能夠借助的技術也越來越多,更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在對待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一課題上,教師的態度是不同的,我們不可能找到一個可以明確量化的有效性指標,也不可能把它規劃成為一張固定的表格,對每一堂課的有效性都進行判斷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所以這要求教師和廣大從業者轉變對有效性的看法,不再將其拘泥于成績或分數上,而是要具備長遠的眼光,依據新課程改革標準的目光來看,有效性最終要落實到初中語文的學科核心素養上去,只有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才能切實證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