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媛
【摘 ? ?要】家校合作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家長對學生的充分了解更利于他們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興趣特長的發展。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對學生品德和習慣的養成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家校合作已成為關注學生、愛護學生、發展學生的必要手段。
【關鍵詞】小學 ?家校合作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2.127
學校與家庭合作可以形成教育合力。目前大多數教師和家長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但在家校合作的實施中還存在不容樂觀之處。現代教育對教師、家長、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方合作才能取得共贏。
一、小學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家長和教師對家校合作認識不足
教師認為家長方面的因素是家校合作的最大障礙,因為有些家長文化程度較低,不懂如何科學地教育孩子。這樣的家長如果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只會給學校帶來麻煩,降低學校的工作效率。部分家長缺乏合作意識,不知道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是自身的權利和義務,他們覺得花錢將孩子送到學校,就應該是學校和教師對孩子負全部責任,一旦孩子出現什么問題就認為是學校無能、教師無能。
(二)家校合作的計劃性不夠
一個好的計劃不僅是活動的方向,而且是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家校合作計劃是實現家校合作目的的保證。如果家校合作缺少一個整體的工作計劃,會導致開展活動時目的性不強,難以達到學校、教師、家長的有效合作。學校和教師只是在需要時才會開展一些家校合作的相關活動,計劃性差,準備也不充分,自然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家校合作中的雙向交流太少
家校合作是教師與家長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雙向交流活動。然而,在向家長傳遞科學育兒方法的活動中,許多教師為了方便,只是從書本上或者雜志上摘抄一些文章,將其做成黑板報給家長看。雖然這些文章會給家長會帶來一些啟示,但是針對性和適用性不強。教師和家長沒有進行溝通,這些知識也很難內化成家長自己的教育方法。
(四)家校合作連續性弱
首先,許多學校只是在學期開始、大型節假日、學期末這幾個時間段來開展家校合作,其他時間則不聞不問。學校黑板報也是幾個月換一次。時間上不連續,內容上不更新,導致家長獲得的知識也是一些零散的,很難形成一整套科學的育兒方法。其次,連續性弱還表現在幼兒園、小學、中學的家校合作不連貫,內容上也缺乏前后呼應和補充。
二、加強小學家校合作的對策
(一)更新觀念,奠定家校合作的基礎
1.建立健全的家校合作制度。家校合作要順利地開展必須要有相關制度做支撐,因此,學校當下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健全的家校合作制度,將家長納入學校的管理體系,學校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制度、規范和激勵,劃分家校雙方在合作過程中需承擔的責任,從而規范家校合作的流程,增加家校合作的樂趣。
2.建立平等的家校關系。學校要更新觀念,認識到家長是學校的合作伙伴,虛心接受家長的監督和建議。家校雙方要以各自的教育特點為突破口,最大限度地實現無縫對接,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成長環境。家長相對而言更了解孩子,他們能夠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確定明確的教育目標,有針對性地展開家庭教育。在家校合作中,家長享有知情權、選擇權,學校要有接納、消化家長意見的度量。
(二)加強學習,培養家校合作的能力
1.加強一線教師的學習,培養教師的家校合作能力。一線教師是一個學校的名片、窗口和形象代言人。學校有責任對教師進行專業、系統的培訓,要讓小學在職教師認清家校合作的重要意義,教給教師家校合作的基本原則與技巧。教師要樹立服務意識,尋求合作伙伴,學習溝通技巧,提高合作效率。
2.加強家長的學習,培養家長的家校合作能力。鑒于家長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學校應借助家長學校加強家長的學習,大面積地對家長進行培訓。端正家長的合作意識,培養家長的合作能力,實現“家校齊發力,學生樂成長”的良好局面。
(三)拓寬渠道,優化家校合作實效
1.走好傳統合作的老路。教師應根據學校的總體要求,結合班級實際情況確定家長會的主題,并將該主題通過班級QQ群、微信群、告家長書等途徑告知家長,讓家長了解本次會議的大概內容。教師還應在平時的工作中做好資料搜集工作,如家長會前教師可以整理日常工作中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制作PPT或微課,形象直觀地向家長介紹孩子的在校情況。
2.走穩網絡合作的新路。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為教育教學打開了一片嶄新的天地,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資源。教師要利用好班級博客、QQ群、家校通、微信群等實現家校聯系
網絡合作的新方式有著天然的優勢——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可以實時交流,也可以延時查看,可以面向全班發起討論,也可以私信單獨交流,其靈活性和便捷性迅速占領了家校合作的大部分領地。面對網絡合作的新路子,學校、教師和家長都要把握好這個度,運用網絡合作的方式時,也不能舍棄其他的家校合作方式。
(四)多元考核,形成長效的家校合作機制
1.建立對學校和教師參與的評價機制。有了評價機制的督促與激勵,學校和教師都會更加認真、踏實、創新性地做好此項工作。評價內容應包含小學教師關于家校合作的認知情況,家長委員會的選舉與執行情況,參與家校合作的家長人數占全校家長總人數的比例,每位家長每學期參與家校合作的次數等。在家校合作過程中表現突出的教師應給予精神獎勵或物質獎勵,并在日后的評優評先活動中享受優先權。
2.建立對家長參與的評價機制。評價機制應該是多元的、多視角的,家長是家校合作的主體也應該被納入考核對象之列。比如在家校合作過程中,有的家長對自己的教育方法盲目自信,對學校的工作指手畫腳,影響了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有的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不能容忍教師對孩子的批評教育,對老師的班級管理橫加指責,甚至層層投訴。為了形成家校合作的長效機制,必須通過評價機制抑制家長的不當行為,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護航。
總之,家校合作是當今教育教學領域的熱議話題,也是我國新課程背景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學校要激發家長和教師的合作積極性,形成家校合作的良性循環。家校合作是一張網,需要學校、教師、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織就這張網,這張網應該能網住各方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優勢,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