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珠
【摘 ? ?要】與學習成績相比,學生的心理健康更為重要。一旦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問題,那么,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變得消極被動,甚至抵觸家長與教師的教育,久而久之,就會逐漸成為所謂的“問題學生”。如果教師不關注留守學生的這些心理健康問題,那么,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就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各種不利的影響。本文將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論述自身對高中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關鍵詞】農村 ?高中班主任 ?留守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開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2.15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二元社會結構特征使城鄉差異更加明顯,城鄉分隔開始出現彈性化。如今,這種社會結構出現的眾多影響中,最明顯的表現是大量農民涌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逐漸增多,這給學校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經濟發展制約。由于地理位置的制約以及政策上沒有優勢,尤其是甘肅莊浪地處山區,經濟發展水平低,整個區域多高山少耕地,因為地形的因素,生產很難達到集約規模化,人口密度低,土地利用粗放,公共基礎設施差,交通滯后,如果單一地只靠種地是無法糊口的,所以造成了勞動力大量的外流,很多人到城市化比較集中的地方謀求生計,父母一外出就會造成孩子們心理上的缺失,造成心理問題。
2.家庭教育的缺失。臨時監護人責任不明確,主要類型有:祖輩監護型,單親監護型,親朋監護型,自我監護型。農村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務工家長每個月只是固定給孩子打生活費,由于工作不能時常回來看望和陪伴孩子。監護人教育能力低下和因為忙于生產、生活等其他原因沒有多余精力。現在學生的作業內容比較靈活,需要開放式的思維方式,當他們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也無法求助于其他人,臨時監護人無法幫助其輔導作業,也無法及時有效地與孩子進行心理交流,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
3.環境的影響。與城里的孩子相比,農村高中留守學生的生活環境比較差,他們缺乏父母的關心,沒有父母在身邊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影響,監護人管教他們的方式大多是放任自流,或是過度壓制孩子的天性,孩子與父母心理上銜接較弱,沒有在一個被愛的環境中成長。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平時家長帶孩子去旅行放松心情,增長見識,也是對孩子的生活及心情改善的一個良好的途徑。可是因為家庭經濟差,孩子就享受不到這種環境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在學習環境上,農村的學校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在軟件和硬件要求上都有欠缺,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比較單一——只能通過教師的傳授和課本的學習。現在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已經成為主流,而身處大山深處的孩子是無法享受到這些資源的。在課堂上一些需要通過實踐學習的知識,因為教學材料的缺乏而無法得以實施,他們在學習成績和思維方式上與城里的孩子比,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二、高中班主任對留守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多一些案例。在對高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少一些理論說教,多一些典型案例。過多的理論說教,不僅不能夠幫助高中留守學生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健康問題,還會讓高中留守學生在內心深處產生逆反心理。但是,如果教師借助于各種案例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教育的效果就會顯著提升。案例的選擇對于提升高中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在選擇案例時,首先,必須有針對性,即針對高中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選擇與其相關的案例;其次,必須有趣味性,唯有高中留守學生對案例產生了興趣,案例的教育作用才能夠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如性格敏感內向是高中留守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心理問題。為解決高中留守學生的這一心理問題,筆者選取了一段微視頻。這段微視頻主要講述了性格敏感內向的女孩小麗總是喜歡“對號入座”,看到同學在小聲嘀咕,她就認為是在私下里議論自己;聽到老師在批評某種不良行為,她就認為老師是在批評自己。視頻的最后,向觀眾揭露了“真相”,即同學小聲嘀咕的話題以及老師批評的對象等,事實上完全不是小麗想象的那樣。
此外,相對于“高大上”的理論說教而言,“接地氣”的案例示范更加真實,更加具體,更加具有說服力。
2.多一些評價。犯錯誤原本是高中留守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必然,就好比一棵小樹的“旁逸斜出”,然而,部分教師卻認為高中留守學生犯錯誤是不可原諒的、不可饒恕的。于是,這些教師會對一些留守學生的錯誤大加指責、嚴肅批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教師看來,這些留守學生所犯的錯誤都是學校和班級規章制度中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如果教師經常這樣對留守學生的錯誤大加指責、嚴肅批評,那么,久而久之,在這些留守學生的內心深處就會產生小小的“心結”。而如果這些“心結”不能夠及時打開,最終,就會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實踐證明,對于高中留守學生的各種錯誤,教師應該少一些批評,多一些引導。例如,對于一些存在嚴重消極情緒的高中留守學生,教師應該通過切合實際的評價給予他們鼓勵。從教師的鼓勵評價中,高中留守兒童的消極情緒就會逐漸消失,并變得積極樂觀。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的評價就好比是一把“鑰匙”,能夠幫助學生打開“心結”,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3.多一些思考。面對高中生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部分教師或多或少地會感到一些“無奈”:明令禁止的“雷池”,學生卻反復地越過;三番五次的“疏導”,學生卻一番再犯……對此,教師應該少一些無奈,多一些思考,思考學生為什么會越“雷池”,思考學生為什么會反復“試錯”。這樣的思考,能夠讓教師追本溯源,找到問題的根結;這樣的思考,能夠讓教師切合實際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思考,能夠讓教師將學生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高中留守學生為什么會出現消極情緒?通過心理健康測試,就會發現,這部分留守學生之所以會出現消極情緒,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缺乏自信心。對此,教師要通過抓住高中留守學生身上的各種閃光點,給予他們及時有效的鼓勵,以此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逐漸克服消極情緒等。
總而言之,農村高中班主任一定要用科學的方法,促使留守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更是祖國的未來。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給農村留守孩子塑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他們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彭德恒,單新濤.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7(6).
[2]余學美.淺談農村班主任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策略[J].未來英才,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