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摘要】登革熱是登革病毒通過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叮咬傳播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該病起病急驟,具有較快的傳播速度,且較易出現大面積流行,治療不當或不及時,對患者生命健康危害極大,因此加強對有效治療方法的積極探究尤為重要。遂本文主要論述該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中醫輔助治療方法。
【關鍵詞】登革熱;病因病機;臨床表現;中醫診治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0)16-00-02
對于登革熱來說,導致該病發生的主要致病因素為登革病毒,它屬于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傳播途徑為伊蚊傳播。在20世紀,該病在世界各地有過較大范圍的流行,患病人數超過百萬。在東南亞,該病的流行呈現地方性,特別在夏秋兩季比較嚴重。在1978年流行于佛山、廣州等地,然后不同程度的流行于華南各省。近年來,在我國云南和東南沿海一帶有流行,疫情呈上升趨勢,如果不熟悉該病,則較易出現誤診情況發生,導致流行和重癥病例發生,在登革熱疾病治療過程中,加強對該病的早期診斷和隔離是一項十分關鍵的措施[1]。目前該病尚無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西藥,除采取支持及對癥治療措施外,加上中醫診治對病人康復有積極作用。
1 登革熱的病因病機
登革熱的主要發病季節為夏秋季,該病發病急驟,具有十分迅速的傳變速度,且流行廣泛,因此從中醫學角度來說,該病屬于溫病學瘟疫的范疇。中醫學指出,該病的發生和機體抵抗力降低、正氣不足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導致機體感染疫病毒。疫病毒侵入人體肌膚,首先對衛氣產生侵犯;毒邪夾雜著濕熱對中焦產生穢濁阻遏作用,導致機體出現異常的運化功能;疫毒熾盛使得營血內傳,營陰受到損耗,將心神擾亂,因此患者會出現神昏、煩躁的癥狀;疫毒將血絡灼傷,導致機體出現斑疹;迫血妄行會導致出血證出現,同時由于血液循環不暢、癖滯脈絡,從而出現毒疲交結的情況;疫毒對心腦產生損傷,會導致患者神志昏迷;邪熱亢盛會使機體發生痙厥。在病程中如果由于疫毒亢盛,對元氣產生損傷,會由于過多的出血量,導致氣隨血脫,最終會使患者出現厥脫情況。疾病后期,疫毒逐漸消退,余邪留心是其主要臨床表現。總而言之,疫毒侵入機體,毒邪導致熱邪發生,熱毒亢盛,迫血妄行,損傷機體的氣血和津液,從而導致各臟腑出現實質性損傷或發生功能失常情況,主要臟腑包括胃腸、腦、腎臟、肝臟、心等,最終使得一系列臨床病證出現[2]。
2 登革熱的臨床表現
對于登革熱來說,該病的潛伏期在3至15天范圍內,通常為5至8天。突然起病、惡寒、迅速出現高熱癥狀是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在24至36小時內,患者的體溫就可以達到39至40℃,少部分患者為雙峰熱,有渾身乏力、關節疼痛、骨骼疼痛、全身肌肉疼痛、眶后痛、眼球痛及頭痛等相關癥狀伴隨發生,且會有皮疹出現,白細胞數量出現減少情況,淋巴結腫大。對于登革熱患者來說,登革出血熱是一種十分嚴重的疾病類型,發熱2至3天后,患者病情迅速加重,出現休克和出血癥狀是該病的主要臨床特點,且逐漸減少機體的血小板數量,增高白細胞數量,其存在較高的病死率。臨床也將散發病例稱之為伏暑或暑溫。登革出血熱不僅存在登革熱的典型臨床癥狀,在發病2至3天后,在患者的勃膜、腋窩、面部及四肢等相關部位還會有散在性的出血點出現,并且能夠在短時間內融合成痕斑,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患者會出現多個器官出血情況,例如泌尿道、陰道、子宮、消化道等,導致氣血兩蟠之重證形成。患者常表現為肝腫大情況,黃疸癥狀比較少見,機體紅細胞容積升高超過20%,血漿脫水、外溢,使得血液濃縮,不斷加重患者的病情狀況;患者血小板數量小于100×109/L[3]。在退熱或持續發熱以后,少部分患者的病情會出現忽然惡化情況,患者皮膚濕冷、濕潤,同時出現嘴唇紫紺、煩躁不安、脈搏加快、血壓降低、脈壓低等相關臨床癥狀,嚴重者正氣暴脫,臨床將其稱之為登革休克綜合征。通常情況下,該病的休克期存在較短的時間,如果不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救治,患者則會在12至24小時內死亡,在病程中患者還會有腦水腫癥狀出現,且具有較差的預后狀況。如果可以正確及時的處理該病,患者在度過危險期以后就可以迅速恢復至康復狀態[4]。
3 登革熱的中醫治療
分型治療:(1)衛氣同病:在疾病初起患者中比較常見,衛分癥狀存在較短的時間,數小時后就可以消失,并不斷加劇氣分癥狀。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納差、渾身乏力、肌肉酸痛、頭痛、發熱、舌苔黃膩或白膩、舌邊尖紅及脈浮數。臨床主要運用黃芩滑石湯加防風、葛根、柴胡或普濟消毒飲對患者進行加減治療。(2)氣分熱盛: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體痛、口渴、目赤、面紅、頭痛、高熱、脈大數有力、舌紅苔黃。臨床主要用白虎湯加大黃、銀花、黃芩、黃連、綿陳、紅條紫草等中藥成分對患者進行治療[5]。(3)濕熱留連: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汗出熱不退、納差、惡心、渾身乏力、體痛身重、頭重、頭痛、發熱、苔黃白膩、舌紅、脈緩有力。臨床主要運用連撲飲或黃岑滑石湯加紅條紫草、大青葉、大黃及銀花等中藥成分對患者進行有效治療。(4)氣血兩燔: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斑疹、尿血、吐血、骨節疼痛、身痛、頭痛、高熱及舌紅絳等,臨床主要運用清瘟敗毒飲加板藍根、紫草、大黃、大青葉及茅根等中藥成分對患者進行加減治療。(5)邪陷心包,肝風內動:上述各型癥狀均可能發生。例如患者忽然間會出現神志不清癥狀,且四肢抽搐。此時對患者進行治療具有較大的難度。及早預防是治療該病的關鍵。可以在治療上述各型的前提下加清瘟靈注射液、至寶丹、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如果患者疾病出現神志抽搐情況,應當立即對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6]。
4 登革熱的中醫診治體會
首先,從中醫角度來說,登革熱的范疇為中醫溫病,西醫目前尚無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癥治療措施,患者具有比較嚴重的癥狀,在疾病熱盛高峰期,可以對患者實施大黃輕下祛邪治療,以促進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減輕;其次,在該病的初期階段會出現衛氣同病情況,旋則消除患者的衛分證候,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除了需要解肌透表以外,還應當將大劑清熱解毒祛濕的藥物加入,少部分患者也可以將大黃等輕下祛邪的藥物加入;最后,對于超高熱的登革熱患者來說,需要將有效的降溫措施合理、科學采用,避免出現外熱一陷情況,導致患者的脈絡阻塞,出現昏厥、痙攣癥狀,最終使患者發展為腦型登革熱,此時在治療患者過程中存在非常大的難度。因此,可以先穩定沒有受到外邪侵襲的組織和器官,利用清開靈、清瘟靈、至寶丹、牛黃丸及紫雪丹等中藥方劑對患者進行治療,或與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西藥聯合應用,從而對腦細胞發揮保護作用,避免患者病情不斷進展,減小治療難度,有利于促進患者疾病迅速恢復。
參考文獻
[1] 林連升, 劉嬌, 劉領弟, 等. 193例登革熱患者的中醫體質特點分析[J]. 中國中醫急癥, 2015, 24(11): 1965-1966, 1988.
[2] 夏曉莉, 蔡鑫桂, 陳伯鈞, 等. 廣州大學城312例登革熱患者中醫體質特征分析[J].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 33(4): 490-494.
[3] 陳騰飛, 劉清泉. 從中醫藥治療登革熱談中醫臨床科研的思想與方法[J]. 中國中醫急癥, 2017, 26(10): 1755-1757.
[4] 孫濤, 茹清靜, 徐鑫陵, 等. 229例登革熱中醫證候特點與病因病機分析[J]. 中國中醫急癥, 2019, 28(1): 77-80.
[5] 林連升, 徐惠瓊, 姚淳, 等. 解毒止癢方治療登革熱皮疹的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急癥, 2015, 24(12): 2181-2183.
[6] 陳騰飛, 劉清泉, 劉南, 等. 基于中醫“正氣”理論對132例不同年齡段普通登革熱患者的臨床特征研究[J]. 中國中醫急癥, 2016, 25(11): 2046-2048, 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