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

【摘要】目的:針對臨床上消化內科出現的急性腹痛情況進行相關分析,探究針對急性腹痛病人的具體診療方法。方法:選取我院消化內科接收的100名急性腹痛病人作為研究的主體。所有的病人在門診接診之后都需要進行常規的檢查分析,并且對病人的以往病史進行了解,然后結合其臨床的主要表現做出綜合的評價分析。然后判斷病人的具體病情,結合實際的情況給與病人針對性的治療措施與干預方法。結果:這些研究的病人在經過臨床的檢查之后都被確診,其中患病最多的就是急性腸胃炎、急性膽囊炎以及消化性潰瘍等。對于所有的病人都要結合具體的病癥以及臨床的反應給與相應的疼痛緩解治療,之后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轉。結論:針對于消化內科中出現的急性腹痛疾病導致的原因有很多種,不同疾病的臨床表現與病因也會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醫生需要結合病人的具體腹痛原因采取針對性的治療干預措施,從而緩解病人的疼痛。
【關鍵詞】消化內科;急性腹痛患;臨床診療
[中圖分類號]R5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5249(2020)16-0-02
隨著我國醫療體制的完善以及醫療技術的不斷創新,對于疾病治療的效果在不斷的提高。在消化內科的診療過程中急性腹痛屬于常見的一種疾病,而導致急性腹痛的原因有比較復雜[1]。導致急腹癥正的原因有很多,在臨床的診斷上就會存在很大的難度。因此需要加強對急腹癥病人的相關研資料與方法究,提高對應的診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為了加強我國對消化內的急腹癥研究水平,選取了我院在2019年4月到2020年3月這一年之間我院消化內科接收的100名急性腹痛病人,這些病人都出現了臨床急性腹痛癥狀,然后來到我院的消化內科就診。這些病人中有男性病人63人,女性病人37人,病人的年齡范圍在19歲到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0.35±9.45)歲;病人的發病時間一般在1天到6天之間,平均并成為3.5天。所有的病人都需要符合消化內科對急腹癥的診斷標準。同時,經過相關的檢查與影響分析之后,得到急腹癥的確診。病人的意識都是清楚地,可以與醫生之間進行良好的溝通。另外還要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凝血功能不去那、認知障礙以及其他器官疾病的病人。
1.2臨床表現 從100名急性腹痛患者的臨床表現來看:(1)急性腹痛位置:25名病人存在中上腹部疼痛、肚臍周圍疼痛等癥狀,可能與胃、十二指腸病變存在密切關聯性;23名病人僅臍周疼痛,可能是腸痙攣引起的急性腹痛;33名病人存在中下腹疼痛癥狀,急性盆腔炎、急性腹膜炎、異位妊娠等均可能引發急性中下腹疼痛;6名病人存在明顯右上腹部疼痛癥狀,而肝膽病變是導致右上腹疼痛的關鍵因素;13名病人存在明顯右下腹疼痛癥狀,可能患有急性闌尾炎。(2)急性腹痛感受:由于急性腹痛病因復雜,不同類型急性腹痛所具有的腹痛性質也不同,給患者的感受不可避免存在差異性。在臨床診療時,可以急性腹痛給予患者的感受為病因判斷依據,提升急性腹痛臨床診斷準確性。例如,因內臟出血、炎癥刺激等引發的急性腹痛,像急性胰腺炎、急性彌漫性腹膜炎等多表現為持續性腹痛;因臟器阻塞及其相關疾病引發的急性腹痛,像腸梗阻等,多表現為陣發性疼痛;十二指腸穿孔、胃穿孔、膽囊穿孔等疾病引發的急性腹痛,多表現為刀切割似疼痛;尿道結石、膽道結石等疾病引發的急性腹痛,多表現為壓榨性疼痛,腹部有緊縮感;當存在合并癥或并發癥時,急性腹痛患者在持續性疼痛的過程中,存在陣發性加劇。(3)腹痛是急性腹痛最為主要的臨床癥狀,除腹痛外,急性腹痛患者也伴有發熱、惡心、嘔吐、腹瀉、尿急尿頻、呼吸困難、胸悶、胸痛、牙痛等癥狀。這些癥狀在一定程度上易增加急性腹痛診斷誤差。(4)腹膜刺激征是急性腹痛體格檢查中所需關注的重點,通常情況下,多數急性腹痛患者在進行指觸診時,隨著手指下壓,腹部局部會產生壓痛,或隨著手指迅速抬起,腹部局部產生反跳痛。
1.3診斷方法 所有參與研究的病人在就診之后都需要采取常規的檢查方法,同時醫生還要對病人的以往病史與臨床表現進行綜合的評價分析。然后判斷病人的大概病情。對于確診之后的病人需要給與針對性治療與干預措施。其具體的方法如下:首先,疾病的診斷。病人在就診之后,作為醫生首先需要詢問病人是否存在既往病史,集合病人的疼痛情況,初步的診斷導致腹痛的原因。在掌握腹痛的具體位置、忒單與發病過程之后,如果病人疼痛非常厲害就需要及時的給與止疼藥物的服用,從而緩解疼痛。一般情況下腹痛的位置就是病灶的位置,并且腹痛的程度也會反映出疾病的嚴重程度。其次,相關的檢查與化驗分析。在對病人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之后,還要進行生化試驗的分析,其中主要有:血液檢查、尿液檢查、大便檢查以及不同部位的CT檢查等等。通過對白細胞的數值觀察判斷病人是否存在驗證。然后結合尿液的檢查結果判斷是否存在尿路的感染問題。另外,通過一些CT檢查還能夠判斷病人是否存在腸胃穿孔腸梗阻組等相關問題。再次,治療方法的應用。針對于確診的病人要結合疾病的具體情況給與相應的治療措施以及干預方法。如果病人的意識比較清晰還要詢問疾病的發病時間、不良反應等。對于急腹癥的病人通過相關檢查的綜合分析,判斷疾病種類之后給與對應的藥物治療,嚴重的還要采取手術搶救等方法。
1.4治療方法 在病因沒有明確時,需根據患者急性腹痛嚴重程度,實施生命體征檢測、靜脈通道建立、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治療。經診斷確定急性腹痛病因后,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治療。例如,急性胰腺炎、膽囊炎病人需要進行抗感染治療;急性闌尾炎病人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進行手術治療或保守治療等。
1.5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經EXCEL軟件錄入之后,用SPSS20.0版本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急性腹痛類型所占比例、患者人數等技術資料用數(n)與百分率(%)表示,平均年齡等計量資料服服從正態分布,利用均數±標準差(_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這100名急性腹痛的病人,在經過臨床檢查以及了解之后,可以進行疾病的確診,導致病人出現急性腹痛的主要病因就是急性腸胃炎、急性膽囊炎以及消化性潰瘍等疾病,這幾種疾病的占比比較高,其具體的情況見表1。
3 討論
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相關服務質量的不斷加強。在臨床上急性腹痛疾病治療過程中,可以發現導致腹痛的病因非常的復雜,不僅涉及內科疾病,也涉及外科、婦產科等其他學科疾病。在對急性腹痛病因進行分析時,了解到急性腹痛由“真性內臟痛”、“牽扯痛”、“類似內臟痛”三種類型。其中真性內臟痛是胃、腸、膽、肝臟、胰腺等腹部臟器病變(包括炎癥、化學刺激、機械損傷、臟器出血等)引發的腹部疼痛;牽扯痛是臟器受某種刺激后,神經纖維沖動傳至脊髓中的相應脊神經,使人體產生遠離病灶部位的疼痛;類似內臟痛是腹膜、腹壁、腸系膜等受到一定刺激(包括炎癥刺激、損傷刺激、扭轉刺激等)后,其上的感受器將接收到的刺激信號傳至腦皮質,從而使人感覺到腹部疼痛。余細球、劉錦濤(2014),任義芹、劉泳江(2017)等[2]學者通過對急性腹痛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發現,急性腹痛多以內科腹痛為主,排除外科系統疾病、婦科系統疾病(如盆腔炎、異位妊娠等)原因,內科系統疾病主要表現為急性闌尾炎、腸梗阻、缺血性腸病、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潰瘍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與本次研究相符。本次研究結果數據說明,消化內科的急腹癥類型非常多,只有對病人的疾病進行準確判斷之后,才可以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法,讓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與改善。所以,需要在消化內科急性腹痛疾病的診療過程中,先完善對應的檢查技術,然后根據病人的血液、尿液與CT、超聲檢查對病人進行綜合的全面分析。做到盡早確診,通過有效的治療措施,提高病人的生命質量。
由于不同患者腹部疼痛情況不同,在臨床診療過程中,醫生多遵循“從重原則”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估,在短時間內掌握重癥患者實際情況,為其爭取足夠救治時間,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與此同時,當患者病情趨向穩定后,醫生應根據患者急性腹痛臨床表現、急性腹痛發作時間以及血管疾病、腹部臟器疾病等病史,結合心肺聽診檢查、腹部檢查、血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心電圖檢查、X射線檢查、B超檢查等結果,判斷病因,為疾病對癥治療提供診斷依據。例如,1例患者存在上腹部絞痛、臍周絞痛、惡心、嘔吐、腹瀉、發熱等癥狀,初步判斷可能是急性胃腸炎[3-4]。
總而言之,急性腹痛病因復雜,醫療衛生服務人員在對消化內科急性腹痛疾病的臨床診療,需要結合病人的實際情況與檢查結果進行疾病綜合分析,以減少誤診概率,提高消化內科急性腹痛診斷的準確性、及時性。并根據急性腹痛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從而有效提高急性腹痛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急性腹痛對患者身心健康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嚴柳媚. 消化內科門診急性腹痛患者的臨床診治分析[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7, 10(27): 147-148.
[2] 任義芹, 劉泳江. 初探普通內科急性腹痛患者的臨床診治體會[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47): 9183-9183.
[3] 門婷婷, 徐仁華, 舒梅芳, 等. 早期腸內營養聯合綜合性心理干預對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效果[J]. 現代醫藥衛生, 2017, 33(6): 920-922.
[4] 張志鴻, 李正芬, 陳紅宇, 等. 對消化內科急性腹痛患者的臨床診療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 18(22): 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