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琦
【摘要】目的:觀察鼻內篩竇切除術結合鼻息肉摘除術治療鼻息肉的臨床療效。方法:本課題以45例鼻息肉患者作為觀察主體,以電腦隨機分組法進行分組探討,其中一組名為常規組,行鼻息肉摘除術;另一組名為研究組,行鼻息肉摘除術+鼻內篩竇切除術。結果:研究組手術療效更高、復發率更低,與常規組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與常規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無差異(P>0.05)。結論:實施鼻息肉摘除術的同時,對鼻息肉患者開展鼻內篩竇切除術,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其臨床療效,降低其復發率,而且還不會增加并發癥,值得引起臨床重視。
【關鍵詞】鼻內篩竇切除術;鼻息肉摘除術;鼻息肉
[中圖分類號]R765.2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5249(2020)16-00-02
鼻息肉在臨床耳鼻喉科中比較多見且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一般是因為患者自身機體變態反應所致,或者是因為自身鼻竇慢性炎癥所致,使得患者鼻腔內有腫塊凸起、鼻竇黏膜水腫,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日常工作、學習、生活,降低其生存質量[1]。以本院耳鼻喉科接收的45例鼻息肉患者為例,著重分析了鼻息肉摘除術結合鼻內篩竇切除術的臨床療效,以供臨床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于2017年01月~2019年10月,以本院耳鼻喉科接收的45例鼻息肉患者,作為此次研究之中的觀察主體。通過鼻內鏡或者是CT檢查,確定為鼻息肉;存在不同程度的鼻塞、打鼾、嗅覺能力減弱等臨床表現;與手術指征相符;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已經簽署過同意書。排除手術禁忌、臨床資料不全、非自愿參與、精神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以電腦隨機分組法進行分組探討,其中一組名為常規組(23例);另一組名為研究組(22例)。研究組包括11例男性和11例女性,年齡20~55歲,平均(36.7±6.5)歲;常規組包括12例男性和11例女性,年齡20~56歲,平均(36.8±6.3)歲。兩組臨床資料P值>0.05,均衡性、一致性良好,可用于分組對比。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
1.2方法 常規組23例患者進行鼻息肉摘除術治療,方法如下:手術實施之前,協助患者做好各項常規檢查,給予潑尼松口服,每日60mg,盡量縮小鼻息肉體積,以此來提高手術成功率。入室后,指導環保持仰臥位,選取1%地卡因+腎上腺素,對鼻息肉患者實施全身麻醉處理。了解患者患病實際狀況,明確息肉蒂部,而后利用圈套器,套緊息肉,慢慢推進到息肉根部,一直到息肉根部后,將鋼絲收緊,從息肉根部位置開始提起、拉出息肉。手術結束之后,認真查看有無息肉殘留,再一次利用息肉鉗,徹底去除殘留的息肉組織。研究組22例患者進行鼻息肉摘除術+鼻內篩竇切除術,方法如下:全身麻醉成功后,充分顯露鼻息肉患者的篩竇,用篩竇鉗充分開放篩泡,將篩竇鉗慢慢向下壓,反復實施鉗取以及咬取等操作,使氣房房隔被破壞。利用彎頭刮匙,將前部篩竇氣房予以完全刮除,而后置入小彎度的刮匙于中鼻到前部,將后部篩竇氣房予以刮除,整個刮除操作一定要溫柔,以免損傷血管、篩骨紙板、額竇后壁。手術過程之中,若是中鼻甲受累,可予以全切或者是部分切除。由于手術實施過程中,失血量較多,需提前采用明膠海綿或者是凡士林無菌紗布進行充填處理,以免血液進入咽腔而影響手術順利實施。手術結束之后,遵醫囑予以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凡士林無菌紗布充填止血,術后加強鼻腔護理,及時清除鼻內血塊。
1.3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評定內容如下:手術治療后,患者頭部不適、鼻塞等癥狀徹底消失,嗅覺功能恢復,鼻內鏡提示竇口開放良好,無膿性液體,黏膜上皮化,視為顯效;手術治療后,患者頭部不適、鼻塞以及嗅覺功能均有所改善,鼻內鏡提示術腔局部輕微水腫,存在少量膿性液體,視為有效;手術治療后,患者頭部不適、鼻塞以及嗅覺功能無任何變化,鼻內鏡提示術腔粘連,膿性液體較多,有息肉生成,視為無效。總體療效為顯效+有效的例數占總例數的比率。(2)隨訪觀察患者12個月,記錄復發病例,復發率=復發例數占總例數的百分比。(3)觀察患者有無鼻腔粘連、眶內血腫以及竇口狹窄等并發癥。
1.4統計學分析 匯總并分析觀察主體的研究數據,并利用SPSS22.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百分比資料以[例(%)]描述,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行t檢驗。當P值低于0.05時,說明存在較高的檢驗價值。
2 結果
2.1兩組手術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手術治療效果高于常規組,結果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2.2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只有9.09%,而常規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8.70%,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請見表2。
2.3兩組復發率對比 研究組術后12個月內,有2例患者復發,占比9.09%(2/22);常規組術后12個月內,有8例患者復發,占比34.78%(8/23);組間結果經統計學檢驗,存在顯著差異(P<0.05)。
3 討論
鼻息肉的出現,會導致患者呼吸不暢、鼻音變得很重、鼻孔不通,更甚至還會導致患者嗅覺功能減弱、頭暈頭痛,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存質量。臨床治療鼻息肉,通常以手術為主,特別是復發性、多發性鼻息肉患者,通過手術治療能夠顯著改善其臨床癥狀,提高其預后恢復質量[2]。但既往臨床中所采用的鼻息肉摘除術會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使得患者術后復發,這對于臨床整體治療效果的提高,帶來的極大的負面影響。基于此,積極探索一種更加高效、科學的鼻息肉治療方案,來幫助患者避免術后反復發作,顯得至關
重要。
此次研究結果數據說明鼻息肉摘除術+鼻內篩竇切除術對于鼻息肉患者而言,具有十分確切、突出的治療效果。也證實了鼻息肉摘除術結合鼻內篩竇切除術治療不會給患者增加并發癥,安全性較高。原因分析:鼻息肉摘除術是臨床治療鼻息肉最為常用的一種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中鼻到引流情況以及鼻腔通氣情況,在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方面,效果確切、突出,但手術后,會因為息肉組織殘留過多、血腫清除不及時或護理不當等原因,而導致患者術后復發,使得患者不得不再一次手術,這對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復,帶來了極大的不良影響[3]。但是在鼻息肉摘除術基礎之上,與鼻內篩竇切除術聯合治療,可以徹底清除病變的篩竇氣房,有利于患者手術療效進一步提高,減低患者遠期復發率,進而達到改善其預后的目的。楊丹[4]報道之中與本文研究結果高度相符。
總而言之,臨床治療鼻息肉患者過程中,將鼻內篩竇切除術與鼻息肉摘除術結合,不僅可以進一步鞏固患者手術療效,而且還可以避免患者術后再次復發,臨床治療價值十分優異,值得在臨床中大范圍推廣。
參考文獻
[1] 高健宸. 鼻息肉摘除術與鼻息肉摘除并鼻內篩竇切除術治療鼻息肉的效果對比[J]. 中國醫藥指南, 2018, 16(17): 71-72.
[2] 楊志遠. 鼻息肉摘除并鼻內篩竇切除術治療鼻息肉的療效分析[J]. 中國民康醫學, 2018, 30(03): 81-82.
[3] 劉熒熒. 鼻息肉摘除并用鼻內篩竇切除術治療92例鼻息肉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33): 98-99.
[4] 楊丹, 邢金燕, 趙慧賢, 等. 鼻內篩竇切除術結合鼻息肉摘除術治療鼻息肉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07): 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