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陳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基礎治療聯合牙周維護應用于慢性牙周炎治療的價值。方法:選取79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按照治療順序將患者分為基礎組(前 39例,僅采用基礎治療)與聯合組(后40例,在采用基礎治療聯合亞洲維護的治療方式,對比患者治療后牙周各指標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經治療后可知,聯合組患者牙周各指標均優于基礎組,同時不良反應發生概率也明顯低于基礎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應用基礎治療聯合牙周維護治療慢性牙周炎患者,能夠有效改善其牙周各部分情況,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概率,進而提高治療的效果。
【關鍵詞】基礎治療;牙周維護;慢性牙周炎;牙周指標
[中圖分類號]R781.42?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5249(2020)16-00-02
牙周炎是一種常見的臨床口腔疾病,多發于35歲以上的中年人群,其成因多以牙菌斑感染引起,因發病初期臨床表現特異性不強,得不到患者重視,后期易演化為慢性牙周
炎[1]。本院將開展一項研究,在原有基礎治療下聯合牙周維護進行治療,并分析其治療價值。研究流程及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79例本院于2018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納入標準:①納入患者均符合國際衛生組織(WHO)制定的慢性牙周炎相關診斷標準;②納入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對牙周炎基礎治療或亞洲維護存在禁忌的患者;②患有自身免疫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病患者;③存在精神障礙或言語障礙,無法與醫護人員正常交流的患者。按照治療順序將患者分為基礎組(共39例,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齡在37~79歲之間,平均年齡48.6±6.7歲,病程在7~15個月之間,平均病程為11.5±2.7個月)和聯合組(共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在38~77歲之間,平均年齡48.4±6.3歲,病程在8~17個月之間,平均病程為11.8±2.9個月)。以上患者一般資料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采取完全相同的基礎治療方式,該手術流程為:術前對患者進行口腔衛生宣教,記錄其牙周探診深度(PPD)和臨床附著喪失(AL),并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完成齦上潔治、齦下刮治、根面平整、消除菌斑等操作。對患者牙周袋進行探診,對嚴重骨喪失者實施牙周翻瓣術,向牙周骨缺損區填入人工骨,以牙槽嵴邊緣為限,嚴密縫合粘骨膜瓣,以徹底清除受損牙齦組織。并在手術完成后3個月開展正畸工作,觀察患者的牙周情況,對牙齒排布不齊的患者采用滑動法縮短其牙齒間縫隙,使其牙齒能夠排布均勻,并有效固定舌側保持絲。
聯合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加用牙周維護,該維護的具體方案為:①完成基礎手術后至調整牙齒前采取有關牙周維護的宣教,指導患者如何保持口腔衛生,包括保證在每餐后刷牙,刷牙的正確方式,以減少牙菌斑和牙結石的生成。②術后根據患者情況適當應用抗生素,防止手術創面被感染。每1個月組織患者進行牙周疾病檢查,從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③在完成正畸工作后指導患者使用口腔矯治器,并提醒患者該治療儀器需要長期佩戴。完成整體的治療后提醒兩組患者每2個月進行復查,并記錄每次患者牙周各指標數據。持續6個月。
1.3療效標準 治療完成后對比兩組患者牙周各指標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牙周各指標統計菌斑指數(PLI)、牙周探診深度(PPD)、臨床附著喪失(AL)、牙齦指數(GI)以及齦溝出血指數(SBI)5項。不良反應統計牙齦組織水腫、牙齦出血、牙齒松動3項。發生率=所有發生不良反應患者數之和/總患者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分析以上數據,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_x±s)表示,率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牙周各指標對比 聯合組患者(n=40)治療后PLI、PPD、AL、GI、SBI的數值分別為(0.8±0.3)mm、(3.2±0.3)mm、(4.2±0.2)mm、(0.3±0.1)分、(1.7±0.5)分;基礎組患者(n=39)治療后PLI、PPD、AL、GI、SBI的數值分別為(1.3±0.4)mm、(4.2±0.4)mm、(5.3±0.5)mm、(0.6±0.2)分、(2.3±0.3)分;兩組患者PLI、PPD、AL、GI、SBI對比分別為(t=6.295,P=0.001);(t=12.591,P=0.001);(t=14.070,P=0.001);(t=8.464,P=0.001);(t=6.446,P=0.001)。以上數據差異you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聯合組患者(n=40)中出現牙齦組織水腫的患者有1例,牙齦出血1例,無牙齒松動患者,共2例患者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5.00%;基礎組患者(n=39)中出現牙齦組織水腫的患者有3例,牙齦出血4例,牙齒松動患者2例,共9例患者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3.08%;(χ2=5.383,P=0.020),該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時間保養自己的口腔,導致近年來口腔疾病的患病率逐年提升。慢性牙周炎作為口腔病中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其主要是因患者平日未做好口腔清潔引起牙菌斑感染牙周組織引起,該病不僅會造成患者牙齦出血,牙周發炎等臨床表現,甚至還會因牙齒松動導致牙齒畸形甚至是脫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外貌美觀度[2]。
一般有關慢性牙周炎的基礎治療方法主要以消除患者已受感染的牙齦部位,祛除多余的牙菌斑,并依賴患者牙周組織的再生能力進行自我修復為主,并在完成上述步驟后采取正畸措施,幫助牙齒重新建立咬合平衡,增加美觀度,進而達到加快牙周恢復,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改善其美觀度等優勢[3]。
但在基礎治療和正畸中間存在3個月左右的恢復期,多數患者因在該時期未做好牙周保護工作,導致牙菌斑再次出現,引發諸多不良癥狀。為防止該情況的發生,則需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加強牙周維護工作,即加強保持口腔衛生的相關宣教,定期做好牙周疾病檢查,從而減少治療后患者出現諸多不良反應,維持牙周健康[4-5]。
綜上所述,通過應用基礎治療聯合牙周維護治療慢性牙周炎患者,能夠有效改善其牙周各部分情況,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概率,進而提高治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俊杰. 基礎治療聯合牙周維護應用于慢性牙周炎治療的價值研究[J]. 全科口腔醫學雜志(電子版), 2017, 15(4): 48-48.
[2] 高小龍. 基礎治療與牙周維護聯合用于慢性牙周炎的療效分析[J]. 甘肅科技, 2016, 32(24): 108-109.
[3] 李杰補腎清火方結合正畸治療慢性牙周炎60例臨床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 2018, 16(31): 130-132.
[4] 曹采方, 孟煥新, 閻福華, 等對牙周病新分類系統的說明[J].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2001, 36(6): 479-480.
[5] 徐菁玲, 孟煥新牙周基礎治療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謝的影響[J]. 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 46(2): 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