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秋艷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使用史料課前導入的形式開展教師的教學內容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課堂教學中受到了眾多教師的喜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但是在創設的過程中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局限性,需要進行詳細的整合和解決,進而推進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穩定提升,幫助高中生在歷史課堂中得到自身的全面發展和深化發展。
關鍵詞:史料;課前導入;高中歷史;創設
史料課前導入法指的是教師在開展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創建相應的情境,進而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與傳統教學形式相比,史料課前導入法能夠降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陌生感和距離感,有效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且能夠促進教師教學內容的順利開展。
一、高中歷史課前導入的重要性
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教學最大的優勢就是極大的豐富了教學資源,依靠網絡平臺,使用音頻、視頻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將抽象化的高中歷史知識轉化成具體的歷史形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得到充分的提升;還可以通過侯建歷史模型的形式,直觀演示空間、圖形、解題方式,通過歷史實驗簡化歷史知識,讓歷史驗證變得更加簡單,促進學生知識內化;互聯網+通過網絡平臺有效延伸課堂,在高中歷史教學進程中,使用網絡教學能夠將學生的課后、課前學習時間最大化的利用起來,進行高效的課程導入和復習工作,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使用互聯網+的形式能夠最大化的創建有助于教學的環境,實現歷史知識的生活化和實踐化發展,通過情境、對話、合作、意義構建全新的立體教學體系,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養[1]。
傳統的教學效果的評估方式是單純的利用考試成績進行學習情況的判斷,不能及時適應新課改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評估,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布置作業,學生在平臺上積極發表自己的解題思路,教師能夠更直觀的接受到每一個學生學習的反饋情況,找到掌握知識的薄弱點,進行差異化教學;學生也可以利用網絡學習規律、解題技巧等,展示學習成果,積極參與探討和探索也是一項重要的評估指標。
互聯網+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物理時空的限制,教師通過上傳教學課件、制作微課視頻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方式。由于課堂時間短暫,學生對于難點知識的學習和內化程度有限,但是網絡教學平臺中的教學資源有效的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學生在課后學習和課程導入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觀看視頻、重復學習教師制作的課件,總結教師課堂教學中傳授的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情況,對于課堂、練習和作業匯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授,制作符合班級情況的教學模塊,對集中問題進行針對性解決,發揮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短板。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不容忽視的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養成的良好的課程導入和復習習慣[2]。
二、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師的教學形式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高中歷史教學進程中仍舊有一部分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形式教學,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重視。教師在教學中一味進行知識的傳授。原本具有一定趣味性的知識在教師僵化的講解中失去了自身的豐富性和趣味性,歷史課堂自身的職能和作用不能夠有效發揮,學生對歷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在不斷降低。
(二)教師教學資料選擇不科學
隨著多媒體教學的發展,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經常使用視頻和音頻充實自身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對一部分視頻材料的整合判斷不足,導致在教學中使用的資料存在一定的誤區和偏差。學生接受視覺效應的影響,對知識內容具有較深的印象,即便是視頻內容自身存在錯誤,在學生的記憶中也十分深刻,一定程度上會誤導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向[3]。
三、史料課前導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嘗試
導入素材在高中歷史課堂之前可以運用到非常多,比如:課本資料、影視作品、對聯、音樂曲目、史料等。課前導入經常會用到的素材則是史料,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模式的嘗試。
(一)創建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
在課前導入中,可通過靈活使用史料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但是經常在課堂中使用史料,學生肯定是會感覺到乏味的。所以,在課前導入不要硬性的加入史料,可以靈活地導入讓學生不會感覺到審美疲勞。教師在教學進程中使用提問的形式教學是常見的方式之一,為了保證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穩定性和有效性,教師可以將問題設定為具有一定導向意義和引導作用的模式。在教師問題的引導和促進中,能夠逐漸深化學生的學習模式和學習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授近代史的相關知識時,可以進行階段性的提問,“我國近代史的開端是什么時候?”“為什么我國近代史也是一段屈辱史?”“在近代史的學習中你覺得哪一段歷史事件是最吸引你的?”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能夠展開自身的聯想和思考,根據教師的提問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將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進行整合和構建,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上能夠再一次構建高中歷史知識基礎,并且逐漸強化自身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
(二)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逐漸深化,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也是十分常見的做法,高中歷史知識與學生們的思維模式和知識儲備之間具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難以有效的轉化自身的思維,因此,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困難。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能夠展示歷史階段中的真實情況,降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誤解,促進學生開展對歷史知識的全面深化認識[4]。
例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社會生活的變遷》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展示近現代社會現狀的影片和圖片。根據教學目標進行資源的整合和利用,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課堂學習內容的展現,向學生表現出課堂教學內容的核心部分,便于學生的掌握和記憶。在《虎門銷煙》一課中,教師可以將影視作品的片段添加在教學中,利用具有沖擊力的感官體驗提升學生對虎門銷煙這一歷史事件的認識,增強對教材內容的認知程度,提升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三)適當地運用角色扮演法
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思維都存在著差異,所以一些史料在部分學生的眼中也是覺得枯燥無味,缺乏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在歷史教學中,歷史知識點的產生源于眾多的歷史事件,教師在進行歷史事件的講解過程中,會出現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局限性,不能夠正確區分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影響了學生正確有效感知歷史故事。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建立“歷史故事小劇場”鼓勵學生將歷史故事編排成小話劇,學生在歷史故事中選擇自身感興趣的內容和人物,進而進行歷史人物扮演。在多次的場景選定、清潔展示、臺詞練習中,學生已經能夠充分感受歷史故事中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會背景,進而也能夠逐漸深化對歷史故事和知識的理解[5]。
結束語:根據上文研究內容可知,在高中歷史教學進程中,使用史料課前導入形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降低了歷史教學的難度。教師在進行史料課前導入法的使用中,應當適當轉變自身的教學形式和教學理念,充分吸收當下先進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課堂效率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熊英,蔡明倫.試論史料在高中歷史課前導入中的運用[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6(6):147-150.
[2]任天芬.以"導"搶占課堂"先機"——淺談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導入[J].現代職業教育,2018,(23):84-85.
[3]陳飛霏.淺談在歷史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學周刊,2017,9(9):180-181.
[4]張淑惠.例談歷史課堂導入技巧[J].新課程導學,2013,(33):37.
[5]孟凡娟.淺談歷史課的導入策略[J].東方教育,2013,(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