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觀察類綜藝節目較以往線性敘事的綜藝發生了變化,采用的是演播室+第一現場的方式,多以情感類為題材,聚焦親情、戀愛、婚姻等話題。本文在敘事學視域下,從敘事視角、敘事策略、敘事內涵三方面對觀察類情感綜藝節目進行探討。
關鍵詞:觀察類綜藝;敘事視角;敘事策略;敘事內涵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9-0008-02
觀察類節目有了新的發展,在原本慢節奏的基礎上,引進了演播室的部分。處于第一現場的嘉賓是被觀察者,負責提供視頻素材,處于第二或第三現場的演播室嘉賓是觀察員,負責解釋并提出話題以供討論。節目形式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現場構成。本文主要以湖南衛視和芒果TV熱播的《我家那閨女》《我家那小子》《女兒們的戀愛》和《妻子的浪漫旅行》為例,對這類觀察類情感綜藝節目進行敘事學分析。
一、多方位的敘事視角
敘事主體對敘事文本中的故事進行敘述的時候,總有一個視角或者觀察點,它聯結著誰在看、看到何人何事、看者與被看者的態度如何、要給讀者何種“召喚視野”。[1]觀察類情感節目通過使觀察室里的父母、丈夫或者明星觀察員觀看第一現場的孩子、妻子以及素人的短片,進行多種敘事視角轉換,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聽與情感審美享受,引起情感共鳴。
(一)零/無聚焦敘事——觀察室的主持人們
無聚焦敘事是敘述對象按照一定非確定的、不限定感知或該概念身份描述出來的聚焦或視點類型。[2]在觀察類綜藝節目中的零聚焦敘事者是觀察室里的主持人,他們控制節目流程、把握節目效果,既能觀察第一現場參與錄制的嘉賓的種種表現,又能據此觀察演播室里嘉賓的反應,在合適的時間點向演播室的嘉賓提問,引起動情點討論。在《女兒們的戀愛中》,當看到任家萱在獨自采訪時談到因為曾經的燒傷和前一段失敗的婚姻而對男生的接近產生恐懼時,主持人就及時捕捉到任爸的表情變化,問他有沒有跟女兒真的討論這些事,任爸難過地表示其實并不怎么敢觸碰這些事。主持人在這里以一種“全洞察”的視角,把控節目流程,引導兩個現場嘉賓及視角的任意轉換。
(二)內聚焦視角——第一現場的孩子、妻子和觀察室里的父母、丈夫
內聚集敘事是一種限制視角敘事,他們要通過特定的人物視角來敘述和觀察事物,是故事的直接參與者和感受者。內視角多是以第一人稱進行敘事,因此擁有較高的可信度與真實性。觀察類綜藝節目中第一現場的孩子及妻子以第一人的視角進行敘事,比如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4名性格各異的妻子在幾天的相處中很快熟悉起來,她們面對鏡頭輕松自在地談論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觀眾通過節目可以看到喜歡吐槽老公的應采兒、為丈夫和家庭全身心付出的程麗莎、婚姻及育兒新手的穎兒、隨時都在制造搞笑氣氛的謝娜。觀眾通過她們的交流,對幾對夫妻的相處方式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女兒們的戀愛》中,展現了女兒們跟“男朋友”的相處,面對不同的戀愛問題,女兒們也表達出自己的戀愛觀念。與此同時,嘉賓的性格和真實心理也在這樣的敘事中被觀眾直接看到,更具敘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坐在觀察室里的父母、丈夫也以第一視角講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在孩子、妻子的表現中,可以解讀他們的行為,從而幫助觀眾了解事情發生的部分原因。他們也在節目中進行反思,并了解孩子妻子沒有展現在自己面前的不被自己熟知的一面。比如在《我家那閨女》中,焦俊艷跟友人聚會時吐露被催婚的無奈,引起其父親反思是不是過于心急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這樣的視角既幫助彼此之間加深了解,也促使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觀念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從不同主體出發的內視角敘事,大大增強了節目的真實感。
二、完整的敘事策略?
(一)雙重敘事的基本敘事框架
雙層敘事指的是通過第一敘述者講述第二敘述者的故事,二者都承擔著敘事內容,第一敘事者對第二敘述者進行評價解釋,二者不存在雙向交流,只有讀者可以掌握全部信息,并使全文層次分明。[3]觀察類綜藝節目采用了雙層敘事結構,演播室里的父母和丈夫是第一敘述者,視頻播放里的孩子和妻子是第二敘述者,兩重敘事結構都有自己的邏輯,主導演播室的是“父母和丈夫的邏輯”,而被觀察者的敘事是“孩子和妻子的邏輯”。這樣的視角切分形成了兩個割裂的話語場,相較于一個現場中兩種邏輯并存,敘事者雙方都在自己的話語場中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女兒們的戀愛中》,沈夢辰情侶相處的方式是非常甜蜜親近的,他們的戀愛觀主導了他們的相處狀態,而在演播室里的沈爸爸在看到他們的相處方式之后就表現得驚慌錯愕,并且并不認同他們的這種相處方式。這就形成了代際婚戀觀差異的話語場。除此之外,兩場之外的觀眾也會參與到不同婚戀觀念的討論中。這種兩種甚至多層的敘事方式為不同觀念的傳播提供了多維度討論的可能,并引起不同觀念話語場的沖突與碰撞,在增加了看點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二)多樣的故事設置
故事是敘事的內容,是所述或被述的事件,被特定排列在敘事文本中并合乎一定的邏輯組織規律和時間先后順序。[4]觀察類綜藝節目在故事的設置上是多樣的,既包括親情故事,也包括婚戀故事以及友情故事和奮斗故事。比如《我家那閨女》和《我家那小子》,主要聚焦的是父母與孩子的親情;《女兒們的戀愛》《妻子的浪漫旅行》則聚焦愛情和婚姻,雖然這些節目有自己的主要定位,但這些故事都是融合的。多樣的故事設置豐富了節目的內涵,也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三)沖突的體現和懸念設置
沖突是故事中由于思想、立場、情感等不同,人物與環境之間、人物與人物之間或者人物內心產生的矛盾和對抗。托多羅夫認為“故事就是從一種平衡開始通過不平衡達到新的平衡,而這個過程正好是沖突實現的過程”。[5]觀察類情感綜藝節目的沖突主要在于不同主體間的話語沖突和主體的自我內心沖突。
1.主體的話語沖突。人物是故事的主體,主體之間的沖突主要是個性、情感和思想的體現。觀察類情感綜藝節目中,處于觀察室的嘉賓與處于第一現場的嘉賓具有觀念沖突。比如《女兒們的戀愛》中,任家萱的戀愛對象是1992年生的新晉演員張軒睿,外形上是當下被稱為“小奶狗”的高帥溫柔代表,兩人在一起的互動也是相當甜蜜。但他們之間引起討論和對立的點在于年齡差距為11歲的姐弟戀,這對演播室里的爸爸來說是難以接受的。盡管他們之間沒有雙向的交流,但是這些話語觀念的沖突也為節目增加了看點,并能引起討論。
2.自我內心的沖突。人物的內心沖突是一種心理矛盾,這種內化的矛盾要通過外化的語言和行動來呈現。在觀察類節目里,不管是觀察室里還是第一現場的嘉賓,內心都有自我沖突的一面。任家萱對自己有過失敗婚姻以及面對姐弟戀的拉扯,到底能不能鼓起勇氣打開心門的糾結;陳學冬請人去家里做客,歡聲笑語散去后一個人在客廳關燈看電視的孤獨;程莉莎為了丈夫放棄了事業,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卻也陷入了矛盾與壓抑。這些人物內心的矛盾將嘉賓們更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引起觀眾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鳴。
3.懸念制造。懸念通俗來講就是“賣關子”“吊胃口”,是敘述者利用敘述接受者的好奇和期待,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制造懸而未決的信息,引導敘述接受者關注整個事態的發展。比如《我家那閨女》節目中設置了很多懸念,直接通過字幕設置懸念的方法用得最為頻繁,如第一期節目中,字幕出現的“鋪一次性桌布?”“這么多的菜是有人來?”“他的廬山真面目是?”等,都是在刻意設置懸念,引導觀眾猜測。 除此之外,懸念設置還體現在預告片中, 每期節目的下期看點都通過剪輯截取部分片段,引起觀眾強烈的好奇心。這樣既實現了節目敘事的連貫性,又穩定了觀眾。
三、豐富的敘事內涵
敘事內涵是通過文本故事傳達出的意義,比如審美意義、文化意義等,是文本背后的更深層次的問題。觀察類情感綜藝節目在其表層的娛樂性和觀賞性之外也隱藏著深層次的內涵,對社會問題的探討、價值觀念的傳遞等。
(一)婚戀觀念的傳達
觀察類情感綜藝節目中占比最大的是婚戀類,婚戀成為最容易觸動社會情緒痛點的話題。在單身—催婚—擇偶—結婚/不婚這樣觀念的循環討論中,也使我們看到了當代人對婚戀的看法。離異的任家萱代表了女性對愛情的二次選擇;三十而立的吳昕、袁姍姍、錢楓展現了現如今很多30歲的獨立男女對愛情的看法,面對家庭和外界的催婚壓力,堅持自我標準,應對這些聲音;沈夢辰和杜海濤以及夫妻們向大眾展示了情侶和夫妻之間的日常相處。多樣的婚戀觀念的傳遞,展示的是當下社會中對婚戀看法的縮影。
(二)原生家庭的熱議
在這幾檔節目中,父母子女之間的碰撞引發了對原生家庭的熱議。原生家庭從具有社會屬性的網絡流行詞變成了大眾議題。不管是戀愛還是親子問題,都是在一個家庭的基礎上形成的。節目中既有對父母角色缺失的呼吁,比如陳學冬的爸媽在他年幼時離婚,他從小就跟爺爺奶奶住,父母角色的缺失使他過早獨立,常感孤獨;也有代際的沖突,比如對不同婚戀觀念的看法、兩代人生活習慣的差異,任家爸爸對姐弟戀的反對,吳昕爸爸對女兒“宅”的不理解。這些關于原生家庭的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將家庭關系融入敘事,豐富了節目的多層線條。
(三)傳統美德和獨立自主意識的傳遞
“仁義禮智信忠孝”一直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這類綜藝節目關于家庭關系的討論,除了展現代際問題,也包含對孝美德的弘揚與傳遞。節目里孩子會帶著爸媽去旅行,陪著爸媽做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讓爸媽開心。遇到爭吵的問題能和爸媽溝通,也會因為陪伴父母的時間太少而感到愧疚,通過屏幕傳遞“孝”。除此之外,節目中也展現了不同類型男女的獨立性格和自主意識。擁有明星身份的他們,在自己的領域里努力奮斗,光鮮的背后是他們付出的辛苦。袁珊珊出道以來被“黑”無數,但她樂觀、自律,因為“A4腰”展現的健康美吸粉無數;沈夢辰也飽受網絡暴力,但因為刻苦好學,有了如今的成績。他們在節目中展現的當代青年的進取、拼搏傳遞了社會正能量。
四、結語
觀察類情感綜藝節目利用雙層敘事的敘事結構豐富了節目架構,從敘事視角、敘事策略和敘事內涵上都展現了其特點。聚焦情感,對親情、友情、愛情多視角的呈現,觀念的碰撞和碰撞后的勸服統一展現的包容性,都將這些議題延展到更廣的層面。對正確價值觀以及正能量的傳遞,使觀眾在觀看節目、享受娛樂的同時,也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雖然這類節目有其優勢和創新,但其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難逃情感類節目的過分煽情套路,或當下聚焦女性“她綜藝”的婚戀話題,對女性的關注聚焦在狹窄的議題上等。觀察類情感綜藝針對出現的問題如何進行調整和改變,使節目更加精彩,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楊義.中國敘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1.
[2] 林肯(美).敘事學詞典(修訂版)[M].內布拉斯加州大學出版社,2003:105.
[3] 王毓娟,李敏.淺析我國觀察類綜藝節目的敘事策略——以《我家那閨女》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8,2(36):19.
[4] 孟瀅.中國電視婚戀節目的敘事學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5:36-38.
[5] 謝耘耕,陳虹.真人秀節目:理論!形態和創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45.
作者簡介:李敏(1995—),女,山東新泰人,北京郵電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體與藝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