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新媒體平臺的開放性、交互性特點,為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使得各類網絡綜藝呈現井噴式發展的態勢。本文在“使用與滿足”理論框架下,以備受觀眾好評的網絡綜藝《明星大偵探》為例,從節目的新奇性探討其創意形式的優勢;其代入式觀賞模式,使觀眾不僅能夠釋放生活中的壓力,更能在參與性的互動中反思生活和自我;網絡綜藝節目在寓教于樂的同時,還能反映社會現實、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在泛娛樂化的大環境下,《明星大偵探》的成功為同類節目制作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關鍵詞:《明星大偵探》;“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需求;價值觀引導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9-0012-01
為迎合受眾需要,近幾年來,各大網絡平臺的自制綜藝層出不窮。網絡綜藝在不斷發展的同時,難免陷入同質化、模式化和過度娛樂化的怪圈。但2016年芒果TV重磅推出的明星推理類綜藝節目《明星大偵探》卻讓人眼前一亮,節目以“燒腦劇情”與“懸疑推理”為主打,無論是節目設計還是嘉賓陣容都足以吸引觀眾眼球,節目首播上線2小時,點擊量便破千萬。該節目已成為當下網絡自制綜藝中的成功范例,許多特色、亮點值得思考和研究。
一、新奇:《明星大偵探》節目的創意優勢
《明星大偵探》節目創意源自韓國JTBC臺的推理類綜藝節目《犯罪現場》,每期節目共有6名明星玩家,在節目設置的游戲劇情中分別有偵探、嫌疑人和真兇3種身份,真兇隱藏在嫌疑人之中,只有真兇可以說謊,而只有找到真兇,玩家才算獲勝。這樣的節目創意在國內自制綜藝中可謂首開先河,滿足了受眾對新奇感的要求,也引起了受眾的好奇心。
(一)風格互補的嘉賓陣容
《明星大偵探》是國內首檔明星推理類綜藝節目,因此明星嘉賓的選擇就變得尤為重要,既要幽默風趣、帶動現場氛圍,又要突出節目特色、體現節目立意、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湖南臺金牌主持人何炅歷來以優秀的口才和靈活的應變能力著稱,在節目沒有設置主持人的情況下,他擔當了隱形的主持人,可以避免節目冷場并活躍氣氛;央視節目主持人撒貝寧是觀眾認可的比較知名的法制類節目主持人,他能在節目過程中給出專業的法律知識,起到很好的教育引導作用,自帶的綜藝感也為節目增色不少。何炅和撒貝寧作為每期的常駐嘉賓,使得節目在娛樂性和教育性方面有了質量的保障,節目還邀請了王鷗、吳映潔、白敬亭等人,每個人風格不同、各有優勢,打造了完美的明星陣容。
(二)別出心裁的劇情設計
配合節目劇情,明星玩家扮演日常生活中的各類職業,并配合不同的背景環境,如第五季《MGQ時尚風云》案件中的背景環境為職場,既有職場老員工,又有初入職場的小白,貼合人們的生活,更有代入感,拉近了與普通觀眾之間的距離,引起觀眾共鳴。劇情設計跌宕起伏、環環相扣,隨著案情的深入,每位角色所隱藏的不為人知的故事也在慢慢浮出水面,任何細小的證據都能使人將視線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這就需要玩家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節目設計的細節也非常到位,現場布景、嘉賓服裝都迎合節目主題,道具大到電腦、箱子,小到碎紙片和一根線,都可能成為案件的關鍵證據,由此可見節目組在細節處理方面的良苦用心。
(三)自然巧妙的廣告植入
節目在廣告商的選擇上同樣重要,《明星大偵探》自第二季開始的獨家贊助商為OPPO手機,兩者可以說是互相見證了對方的成長。在節目過程中,OPPO手機成為了探案的必備工具,正如OPPO在第五季節目中的廣告詞“案情高能到手抖,穩定拍攝靠Reno”,既突出了產品性能,又完美地契合了節目特點,節目組更將廣告商與破案線索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反復強化了觀眾對產品的認識。與傳統的廣告營銷方式相比,節目中各位玩家極具特色的花式口播更易使觀眾接受,從而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
二、共情:《明星大偵探》節目的接受心態
“使用與滿足”研究把受眾成員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傳媒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1]《明星大偵探》對受眾心理的適應和滿足,亦是其持續走紅的重要原因。
(一)代入式觀賞,滿足受眾娛樂和社交需求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人們感到疲憊不堪。此時人們需要放松身心,并通過娛樂的方式來釋放壓力。正如馬凌諾斯基所言:“游戲、游藝、運動和藝術的消遣,把人從常規中解放出來,消除了文化的緊張與拘束。”[2]在《明星大偵探》節目中,玩家根據劇情需要扮演生活中的各種角色,更能將觀眾帶到劇情中,這本身就能拉近與普通觀眾之間的距離。
觀眾融入角色后,觀看節目的專注度提高,在“近距離”的接觸中觀眾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釋放壓力的過程。庫利在“鏡中我”理論中提到,人對自我的認識是在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中形成的,他人對自我的評價態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來觀察自我、認識自我。[3]觀眾在觀看完節目后,可以在社交平臺發表自己的看法,將個人的心情、態度轉化為文字信息,并將這種信息傳達給更多的人,并且希望自己的看法能夠被他人認可,在交流的過程中滿足了受眾自我確認的需求。節目還可以為人們提供茶余飯后閑談的話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在社交方面的需求,觀眾在觀看節目和互動的同時產生共鳴,對節目組而言也收獲了相對穩定的收視群體。
(二)互動化參與,增強用戶黏性
《明星大偵探》從第四季開始設有“素人”偵探,為節目注入了新生力量,也使觀眾對節目更感親切。正片前的互動微劇可謂吊足了觀眾的胃口,激發了觀眾的好奇心和期待感,參與案情討論,引發全民推理熱潮,并且節目組會為普通觀眾提供前往錄制現場體驗破案之旅的機會,通過線上線下雙向互動,調動了觀眾的積極性,在增強忠實用戶黏性的同時也吸引了新觀眾。彈幕是網絡視頻即時傳播的代表,在觀看《明星大偵探》節目的過程中,觀眾可以通過彈幕討論案情和線索,形成一個共同討論的空間。此外,觀眾可以關注節目組和明星玩家的官方微博,進行話題互動和討論,形成線上線下雙向交流。觀眾如果有好的想法和創意,也可以聯系節目組,如第二季《恐怖童謠》案件的劇情就是采用了熱心觀眾提供的創意想法,由此可見節目組在劇情設置方面能夠充分考慮觀眾的想法,提高觀眾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在與觀眾的互動中增強用戶黏性。
三、守正:《明星大偵探》節目的價值取向
節目劇本題材反映社會熱點,堅持每期圍繞一個社會話題,如網絡暴力、父子親情、校園貸款、家庭暴力等。比如第四季《逃出無名島》案件,反映的正是時下熱點話題網絡暴力。在大數據時代,人們每天都會使用社交媒體瀏覽信息或者發表評論,新媒體平臺憑借匿名性、低門檻等特點,使得受眾的表達權、傳媒接近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各式各樣的信息充斥在人們的視野中,相對于追求信息的真實性,人們更傾向于情緒的宣泄。數據推送在節省人們瀏覽信息時間成本的同時,也使人們變得懶惰,思考能力和行動能力大大降低。網絡的匿名性使受眾認為,在表達意見時可以不計后果,躲在電腦后面的“鍵盤俠”在網絡上肆意攻擊他人,這樣的網絡暴力不僅傷害了個人,也對社會的良性發展造成了非常負面的影響。《明星大偵探》雖然是以懸疑推理為核心,但不是固化呆板的破案、說教,每期節目主題明確,用證據說話,用敘事說理,有態度、有溫度,觀眾在觀看節目時邊發現邊思考,節目以娛樂的形式啟發觀眾,更有價值和說服力,觀眾也更易接受。
四、結語
一檔優秀的綜藝節目不僅要在內容上獨具優勢、創意上別具一格,在嘉賓的選擇上也要奪人眼球,在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也傳遞節目的價值。《明星大偵探》在內容、創意和嘉賓選擇上無疑是出色的,將節目劇情與社會熱點相結合,使觀眾更有代入感,激發了觀眾的參與積極性和熱情。我國網絡自制綜藝不斷發展,各類節目層出不窮,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明星大偵探》將娛樂和教育引導結合起來,在節目中通過嘉賓的演繹來說明道理,傳達正確價值觀,基于社會熱點引起觀眾反思,在價值觀樹立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節目的良好口碑不單單靠節目組的宣傳,更重要的是其內容和傳遞的價值觀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本文通過探究《明星大偵探》節目的創意及優勢,結合受眾層面,分析了其持續走紅的原因。網絡綜藝想要獲得持續發展,就要擁有獨特的節目內容和創意,并且能夠敏銳地捕捉受眾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71-283.
[2] 馬凌諾斯基(英).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6-18.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72.
作者簡介:羅程潔(1995—),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