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出臺了“八項規定”,其中對領導活動和會議報道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改進會議報道和領導活動報道。近年來,各媒體積極改進領導活動和會議報道,領導活動報道出現許多生動活潑、個性鮮明的作品。本文主要闡述黨報新聞工作者在改進領導活動報道中探索突破固有的套路和模式,念好“準、穩、活”三字經,進一步提升領導活動報道質量和報道效應。
關鍵詞:領導活動報道;“三字經”;報道質量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9-0172-02
近年來,中央提出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的新聞報道,為新聞單位推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這既是在版面、時段安排上的“減負”,又是在提高宣傳報道質量方面的“增壓”。[1]各新聞單位都在探索突破固有的套路和模式,按照“三貼近”要求,堅持開展“走轉改”活動,抓住改革契機提高宣傳報道質量。筆者認為,新聞采編人員要增強新聞意識,對領導活動報道要念好“準、穩、活”三字經,寫出更具新聞性、親民性、多樣性的領導活動報道。
一、念好“準”字經
“準”,就是準確,是新聞報道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做領導報道的最基本要求。美國著名新聞學者杰克·海敦在《怎樣當新聞記者》一書中說新聞“準確性高于一切”。[2]筆者認為,新聞準確性的“準”有兩層含義:一是思想要準,二是表述要準。
(一)思想要準
這里的“思想”有兩層含義:一是中心思想,就是一篇報道的主題和靈魂。報道抓不住主題、抓不住靈魂,就會“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二是領導思想,就是領導的觀點和意圖。報道一定要準確傳遞領導的思想觀點和領導意圖。通過報道要達到什么社會效果也是領導關心的問題。要做到“思想準”,在采訪的時候就要揣著這樣的問題:領導這次調研、開會,主要目的是什么,最想說的是什么。寫稿的時候,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確,并且要在標題和導語中體現出來。接下來的正文就要圍繞中心思想來展開寫。這樣主題明確的報道才能讓領導滿意,讓讀者準確地領會會議精神和領導講話精神。例如,江北區召開重點企業座談會,《江北報》記者擬稿時的主標題是《讓江北成為各類企業成長的沃土》,稿件拿去領導審核時,領導把標題改為《讓江北成為各類企業茁壯成長的沃土》。雖然只加了“茁壯”兩個字,但更能表達領導在講話中的觀點和思想。
(二)表述要準
新聞的準確性是通過新聞事實的準確和文字內容表述的準確來體現的。內容表述要準,就要正確地運用語言文字和表達方式,在行文時既要做到文字簡練準確,又要表達清楚明白,恰如其分。如何做到內容表述準確?筆者認為要注意三點:一是遵循固定用法,避免“硬傷”。比如領導的名字、職務、排序,會議的名稱,調研的地點等都是固定用法,沒有發揮和編輯的余地。如果出現這種低級錯誤,就會有出政治錯誤的風險。比如錯誤的提法“區政法委”“區人大主任”,準確提法是“區委政法委”“區人大常委會主任”。二是用詞準確,不用模糊詞、有歧義的詞語來描寫新聞事實。比如有記者喜歡用“日前”“最近”“差不多”“大概”等模糊詞來表述時間和程度,在新聞表述中這是不準確的,必須寫明具體時間和準確數據。三是尊重新聞事實,避免“軟傷”。有記者在寫新聞事實中喜歡說空話、大話和絕話,用夸張的語言來表達描寫,比如成效明顯,群眾“拍手稱快、豎起大拇指、奔走相告”,這樣不準確的寫法會令讀者反感。
二、念好“穩”字經
做時政報道,特別是領導報道,“穩”字當頭。“穩”就是記者頭上的緊箍咒和身上的鐐銬。
如何“穩”?筆者認為要注意三點:一是與中央看齊、對標對表。領導講話的提法、表達的思想一定要與中央、上級部門一致,決不能背道而馳。記者一定要學習和熟悉國家領導人的講話精神,決不能在寫領導稿件中開黃腔、說白話,不然會犯政治錯誤。同時,有些部門領導在發言中表達不準確,記者在報道時就要把領導的發言寫準確。二是認真選用領導的講話。領導在臺上講的話,有些話在臺上可以講,但在新聞報道里不能直接引用,甚至有些話根本不能報道出來。記者就要穩妥地判斷和取舍領導講話。三是注意平衡。一個活動有多個領導講話,就要注意平衡前后排序、文字篇幅多少。比如,在一篇報道中,如果要寫某部門、某領導講話發言,就要考慮哪個領導講話發言要寫入報道,哪個領導的講話不必寫進報道,還要考慮誰的講話最重要寫在前面,誰的講話排在后寫。如果出現政協和人大機關的同級領導,報道篇幅上就要大體平衡相當。
三、念好“活”字經
“鮮活”是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聞報道的“生命力”。把“鮮活”運用到領導活動報道中,可以寫出領導鮮明的個性和親民性。所以,許多領導都希望記者在調研報道中要寫出現場感、寫得生動鮮活。同時,改進宣傳報道模式,讓“死板”“八股文”的領導活動報道變成能傳遞有用信息的報道,可以滿足讀者對“鮮活”新聞的需求。
如何寫“活”領導調研報道?一是用心用情。記者要用心用情體會領導的調研活動,調動“五官”(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用心感受一切與調研主題相關的事物,并認真記錄下來。可以借助相機、手機拍下領導所到的地方以及細節,運用錄音筆錄下對話,以備寫稿時能身臨其境地再現活動場景,這樣有助于寫活報道。二是注重細節、具體細節。不僅要對領導的言、行進行細節描寫,還要具體到領導身邊的人、周圍的景和當天的天氣。比如領導現場看到紅色的東西,是淺紅還是深紅?記者都要留意清楚,并具體寫明。領導看到一條新修的路,是水泥路還是瀝青路,報道中也要寫具體。再如,2019年3月8日《江北報》刊發的《我區舉行2019年春季義務植樹活動》報道中的片段:“棟梁河水流淙淙,岸邊初綠新綻,景色怡人。上午9點30分許,李維超、代小紅來到植樹點,手拿鐵鍬,鏟土、扶苗、填坑、踩實……和大家一起種下一株株桃樹、李樹、含笑等樹苗。”第一句話文采優美,寫“活”了季節和植樹的環境。然后用“來到植樹點,拿鐵鍬,鏟土、扶苗、填坑、踩實”6個動賓詞組把領導植樹的全過程展現出來,寫得具體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植樹的現場。記者還注意到了細節,具體種的什么樹——“種下一株株桃樹、李樹、含笑等樹苗”。這是記者借鑒了新華社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的現場描寫方式。三是多用動詞。動詞本身是動感的,是具體的,而且是客觀的。動詞運用得恰如其分,其報道的鮮活就會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人民日報》報道2020年5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的片段:習近平步入田間,察看黃花長勢。正在勞作的村民們圍攏過來,習近平向他們了解黃花的田間管理、市場價格、產品銷路等。“步入”“察看”“圍攏”“了解”,短短兩句話,用4個動詞就把總書記親民的情懷展現了出來。
四、結語
領導活動報道是黨報新聞工作者必寫的重點報道內容,也是新聞工作者一直探索追求的目標:追求更好的領導報道方式。這種傳統的“官樣文章”要做到讓領導滿意,又要讓讀者滿足對信息的需求,改進領導活動報道還任重道遠。念好“準、穩、活”三字經,把握好準確、穩妥、適度及鮮活的報道要求,寫出個性鮮明、多樣性的領導活動報道。這個“三字經”是筆者工作的體會,是筆者探索的一種報道方式,還不盡完善,僅供新聞從業者探討。
參考文獻:
[1] 劉秉銀.如何改進領導活動和會議報道[J].青年記者,2014(09Z):65.
[2] 張艷黎.新聞報道以準確性為第一[J].新聞愛好者(上),2011(9):80.
作者簡介:廖致涓(1973—),女,重慶豐都人,本科,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新聞采編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