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期刊校對質量是期刊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期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本文對期刊校對質量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簡要分析,旨在為期刊出版工作中的難點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期刊;編輯;校對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9-0192-02
編輯、校對、發行是出版工作的整體,校對是整個出版工作的重要環節,它要求以質量取勝,既要保證校樣上的文字、公式、標點、符號、數據、計量、圖表等方面與原稿相符,消滅排版上的一切錯誤,又要努力發現原稿上的錯誤和疏漏,及時提交給編輯解決。所以說校對是書刊成品前的質量把關者,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
一、期刊中常見的校對質量問題
校對質量一直是出版行業比較重視的問題,所以每年都會有編校質量抽查。校對質量一般體現在字詞差錯(包括錯別字、多漏字)、標點符號錯誤和數字用法錯誤。甚至在出版之后,還能發現語法錯誤,如用詞搭配不當、語義重復、成分殘缺等在編輯環節就應解決的問題。
作為期刊編輯,相對于出版社的圖書編輯而言,編輯校對的文字量并不算多,但即便如此,期刊的校對質量仍然堪憂。字詞的差錯是最為常見的。隨便打開一本雜志或其他書籍,都可以看到。例如:“由此可見,未來學家的警語很可能是言者諄諄,聽者了了”[2]中的“了了”實際上是“寥寥”;“艷紅接著的回信,像是從李清照那里引來的:昨夜寒蛩不住鳴,驚會千里夢”[3]中的“會”應為“回”,引的也不是李清照的詞,而是岳飛的。
其次是標點符號錯誤和數字用法錯誤。例如:“(2)、控料后,要嚴密監控,不能控來陽極效應。”[4]此處“(2)”與“、”不應同時使用。數字用法存在使用不當之處,不該用數字的地方用了數字,如幾10 m、數10人、51國際勞動節等;數字用法全書不統一,數字書寫錯誤或不規范,如6百元(應為600元)、3萬5千人(應為35000人或3.5萬人)、40~60%(應為40%~60%)、2~6萬km(應為2萬~6萬km)等。此外,還有很多語法錯誤,如“她用慈母的情懷撫平我們因失去父親變成孤兒的痛苦帶來的創傷”“一座大院里駛出了一輛拉滿了物品的手扶拖拉機,噴著直沖云天的黑煙”。這樣的語法錯誤在很多期刊上層出不窮。
二、期刊校對質量問題的根源
對以上校對質量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不難發現,校對質量堪憂的癥結主要是期刊管理不嚴,編輯校對人員綜合素質不高,使稿件“三審制度”和“三校一讀”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此外,校對責任制執行不到位也是問題的關鍵。
為保證期刊質量,必須遵循一定的規范和程序,建立完善的校對制度,保障必要的校次。有的期刊雖然有嚴格的“三審三校”制度,但在校對環節并不能貫徹“三校一讀”制度,使之徒有虛名。從付印樣排樣開始到主編在清樣上簽字付印期間,甚至不設立專門的校對,只抓幾個精通文字基礎的“人才”來開展編校合一的工作。
校對人員缺乏進取心和磨煉,自身的業務素養本來就不高,對校樣中存在的差錯缺乏必要的認識水準和辨別能力,腦、眼、手之間不能有效協調,使差錯在經過了幾遍校對之后仍然成漏網之魚。校對人員心理素質不高,坐不了冷板凳,浮躁,沒有耐心等問題都嚴重影響著校對質量。
三、解決校對質量問題的策略
要想解決校對質量問題,為社會文化作出積極的貢獻,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制度,責任落實到位,獎罰分明
作為期刊,“三審三校”制度是否健全、是否真正執行到位是提高編校質量的關鍵,也是期刊賴以生存的生命線。要層層落實責任,在審校各環節都有明確意見并有責任人的簽字,審校單要完整留存,不能涂改。一旦發生責任事故,要依照制度責罰。
認真執行“三校一讀”制度。全部稿件都應由專職校對人員負責校對。校對人員負責校樣的文字技術整理,各校次的質量監督檢查及付印樣的通讀,對校對質量負責。專業校對不低于3個校次,高標準嚴要求,確保校對準確無誤。
(二)抓好編校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的校對人才
校對工作是編輯工作的延續,編輯和校對工作相輔相成。并且很多期刊編輯也兼任校對工作。特別是在信息時代,編輯也要做好校對工作。
第一,增強編校人員的責任心。高度的責任心是編校工作必備的要素。編校人員在校對工作中要從整體到局部嚴格按照流程進行。在校對時,逐字逐句校對,并對存在疑問的字詞反復查驗,使用最新的字詞標準校對。對標點符號的校對也要使用最新規范。做校對工作時要有耐心,要細心,精神高度集中,不放過任何疑問。[5]
第二,校對人員要有耐心。校對工作單調、枯燥、乏味,很容易讓人產生懈怠心理,而這種心理正是校對工作的“大敵”,因此,校對工作者平時要養成“耐得住寂寞”的習慣,逐步培養耐心,只有這樣,才能在工作中排除干擾、去除雜念、全神貫注、一絲不茍、認真細致地工作,才能從嚴思考,反復查對,不給錯謬任何存留的機會,一絲不茍地、高效率地完成校對工作。
(三)校對人員要加強學習,優化知識結構
香港著名作家梁羽生曾經說:“高明的校對不止于校出錯字,還能校出作者錯誤、謬論的地方。”這充分說明校對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并不是我們看到的那種表面的枯燥單一,對于知識的全面把握有很高的要求。好的校對人員應該是百科全書,而不是只會校對錯。在雜志社工作期間,擔任雜志社校對的修仲一老先生就是新疆校對界的佼佼者,經過他校對的稿件,差錯率遠遠低于差錯率指標,并且很多編輯沒有發現的錯誤往往都在他的校對下被消滅。但如今像他這樣知識結構全面,從不停止學習的專業校對人員已經鳳毛麟角。
我們常說校對工作也要與時俱進,時代在發展,一些科技手段也開始得到廣泛應用。譬如現在有了黑馬軟件可以在編校過程中使用,但在使用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存在很多問題,如國家領導人的排序問題、港澳臺的稱呼等都是黑馬軟件無法糾錯的。所以,校對人員不僅要學習新的科技,學會使用這樣的軟件,也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
(四)建立健全獎罰激勵機制
一些期刊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制度,為了控制差錯率,不斷地用各項指標對編校人員進行懲罰,也許在短期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如果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久而久之就會對按時完成工作量、嚴格控制差錯率的編校人員失去吸引力和動力。所以,可以借鑒一些國外先進出版行業的經驗,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促進校對工作的完善,提高校對工作質量。
四、結語
校對人員要加強學習、優化知識結構,出版單位要增強編校人員的責任心,同時要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校對質量,在競爭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為社會文化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談偉.校對業務教程[M].沈陽:遼寧出版社,2000:22-23.
[2] 未來世界矮子吃香[N].羊城晚報,2016-10-23.
[3] 鳳鳴.短信[J].綠洲,2012(5):43.
[4] 田建明.淺談大型預焙陽極鋁電解槽電壓擺產生原因及預防和處理措施[J].人文社科論壇,2011(3):33.
[5] 趙彥紅.校對內涵的變化與編輯調試[J].出版廣角,2011(10):49.
作者簡介:阿依努爾·毛吾力提(1974—),女,新疆烏魯木齊人,研究生,碩士,編輯職稱,研究方向:新疆民族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