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智裕 胡浩
素質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大學體育教學必須要重視大學生的身體、心理和健康方面的問題,進行教學改革能夠幫助大學生將體育教學目標與個人發展相聯系,在一系列體育教學及競賽活動中激發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進其良好品格的形成。
1 素質教育視野下大學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高校對大學體育的重視不足
當前高校開設的大學體育課程的項目、課時數較少,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很難有充足的體育課程來系統地學習和掌握一些體育理論知識,大學生體育素質很難得到提升。一是高校對不同專業學生的教學培養計劃大多以本專業知識與素養為主,對體育、音樂、思政等具有公共性質的課程不夠重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分配中過度擠占體育課的時間,有些高校每周開設的大學體育課時甚至不足兩個小時。二是高校經費支出上對體育教學不夠重視,一直以來自然科學類科研項目資金支出占學校教研經費的大多數,對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不足,部分高校開展多種專業項目的體育教學設備與場地限制較大。
1.2 體育教師對教學的激情不足
受高校在體育教學上的種種客觀條件限制,高校體育教師對教學的激情不足現象非常普遍,雖不至于像初高中階段那樣經常“被生病”,但高校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活動投入的精力嚴重不足。一是當前高校開設的體育教學大多是具有群體性的跑步、跳遠、籃球基礎技巧等項目,每節課面對的常常是數十上百個學生,教學活動常常只能“點到為止”。二是大學體育教學由于要兼顧學生的安全等諸多因素,一些對抗性的教學活動被取消,體育運動本身的激情被人為地減弱,學生參與的興趣不足,教師教學的激情自然不足。
1.3 大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意愿不強
與課堂教學相比,當前的大學生更愿意參加多種形式的課外體育運動項目,尤其是對一些公共體育課程的參與度非常低,只是為了完成既定的體育教學目標獲得相應的學分,在課堂上學習體育知識,鍛煉身體素質與培養必要的體育精神的教學目標難以達成。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當前大學開設的體育課程內容簡單,形式單一,不能滿足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需求,當代大學生是充滿激情與活力的一個群體,過于單一的體育運動形式,缺乏競技對抗的體育教學顯然與時代格格不入;二是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帶來了體育運動賽事或體育鍛煉機會的增多,課外體育運動項目在技巧性、對抗性與競技性上比體育課堂教學更為豐富,而大學體育鍛煉場地的擴建,大學生自發性組織的業余運動賽事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大學體育教學的吸引力呈不斷下降趨勢。
2 素質教育視野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策略建議
2.1 高校加大對大學體育教學的支持力度
首先,高校領導要轉變思想認識,不僅要關注本校學生的知識水平更要關心其身心健康發展,未來社會需要的是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擁有健康體魄的優秀畢業生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進而提升高校的社會影響力。
其次,高校要在教學支持上向大學體育傾斜,綜合聽取大學體育教師的意見,對學校現有的體育基礎設施進行改建,選購滿足大學體育教學的器材、設備等,從硬件上給予大學體育教學足夠的支持。
最后,強化大學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完善現有教師考核機制,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面向社會引進綜合素質更加全面的教師,不斷充實教師隊伍。
2.2 大學體育教師要勇于創新體育教學
首先,大學體育教師要改革創新體育教學內容,幫助實現大學生多元化發展。大學體育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一些操作簡單的球類、田徑類項目,而是應該根據時代發展開設一些能夠培養道德情操與體育精神的擊劍、花滑、高爾夫等項目,豐富大學生的選擇。
其次,大學體育教師要改革創新體育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傳統的體育教學采取的是教師對基礎理論的簡介與基本技巧的演示,大學生可模仿、練習的機會和時間較為有限,可以采用翻轉課堂、小組合作、創設競賽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大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感知并提升個人體育素養。
2.3 鼓勵大學生學習體育理論與體育精神
理論學習不扎實與體育精神的匱乏是當前存在于大學生群體中常見的問題,即使是一些體育運動項目的技戰術較為優秀的大學生對該項運動項目的基礎理論也不甚了解,更遑論透過理論來學習和領會體育精神。一是持續強化理論教學,在課堂教學之外通過公眾號、微博、抖音等現代社交媒體對大學生及社會大眾開展基礎體育理論教學,如當前比較火熱的健身類公眾號的關注度就非常之高。二是在“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指導下開展一些有意義的體育競賽活動,鼓勵學生社團廣泛參與其中,既能達到促進體育教學及培養體育精神的效果,又能在活動中增強大學生的社交能力、團隊協作意識和精神等。
3 結語
素質教育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全面的人才培養理念,必須直面現階段存在于高校、教師與學生中間的對大學體育教學不甚重視的問題,從轉變思想觀念、創新體育教學、培養體育精神著手改革,不斷增強大學體育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