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的新聞觀,是富有黨性、時代性、人民性、融合性的新聞觀。以人民為中心,是其中的重要屬性,其核心理念在于: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反映人民群眾呼聲要求;團結人民、鼓舞士氣。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聞觀,就要求新聞輿論工作既“接天氣”、又“接地氣”,在網上網下形成同心圓,加強新聞輿論隊伍建設,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核心理念;踐行;新聞觀
中圖分類號:G2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8-0043-02
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一直是我國新聞界高度關注的議題,也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在重要會議上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國化以及新時代我國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與使命、地位與作用等核心問題進行了全新闡述。其中,“人民”二字多次被提及。可見,在新時代的新聞傳播理論和實踐中,處處傳達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一、“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應有之義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包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的新聞思想,其形成和發展經歷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奠基、列寧繼承發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豐富創新的長期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其政治活動始終伴隨著一系列有聲有色的報刊活動。他們在1848年共同創辦的《新萊茵報》,成為世界上第一家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無產階級黨報。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黨報,應當堅決代表和捍衛無產階級及人民大眾的利益。他們在創辦《新萊茵報》時就明確表示,《新萊茵報》要真正成為“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1]
列寧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新聞思想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辦無產階級黨報,為建黨、奪取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國家而斗爭的實踐。列寧在1905年11月發表的《黨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一文中明確指出了出版物的黨性原則,“出版物應當成為黨的出版物”“報紙應當成為各個黨組織的機關報”。[2]列寧關于黨報黨性原則的主要觀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黨報要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國化進程中,始終堅持“人民觀”。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革命領袖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報紙也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而不能只靠少數人關起門來辦。”[3]在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階段后,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時俱進地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出了新的理論闡釋,正確解答了黨的新聞工作在新時期如何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黨的十六大后,胡錦濤同志依據黨的執政理念的變化,提出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工作方針。[4]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中國共產黨的新聞思想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國化、時代化譜寫了新的篇章。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了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5]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再次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2019年1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再次表示,媒體傳播要“在向群眾靠近上繼續下功夫”。新聞輿論工作的新定位,把新聞輿論工作與人民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聞觀的核心理念分析
(一)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雖然黨的領導人在新聞輿論思想上一以貫之地堅持人民觀,但在媒體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部分媒介素養不太高的社會大眾存在質疑——“你是為人民服務,還是為黨服務”“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聞觀強調,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6]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媒姓黨”,意味著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必須自覺、全面地貫徹落實黨的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二)反映人民群眾呼聲要求
黨來自人民、為了人民、服務人民。完成偉大歷史使命,實現宏偉目標,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造福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宣傳新的偉大進程,充分反映人民群眾呼聲要求,有助于黨和國家的聲音落地,激發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新聞輿論工作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這是極為重要的。
(三)團結人民、鼓舞士氣
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是新聞輿論工作人民性和鼓動作用的重要體現。當前,國內外意識形態領域形勢復雜、傳媒競爭態勢嚴峻,在一些群眾中,特別是在青年中出現了信仰動搖、思想混亂的情況,迫切需要團結、鼓勁、穩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主流輿論導向,服務人民、貼近人民、團結人民、激勵人民,滿足人民群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同時,把服務群眾與教育引導群眾相結合,把滿足需求與提高素養相結合,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此,就要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多宣傳報道先進典型,使人民群眾唱主角、發強音;著力增強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多宣傳報道經濟社會發展亮點、時代發展的主流面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開拓新時代新聞工作新局面
(一)既“接天氣”,又“接地氣”
“接天氣”,就是要以群眾視角宣傳黨的主張,找到對接點,使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反映人民呼聲,回應社會關切,有全局視野,促進黨和政府主張更加完善有效。當前,新聞輿論工作要科學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引導廣大群眾多看主流、多看光明面、多看本質,報道正面積極的事情,為社會增添正能量。
“接地氣”,就是要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新聞媒體要把更多的版面留給群眾,多報道有實在內容、有新聞價值的事情。
(二)網上網下要形成同心圓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超過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61.2%。互聯網正在成為輿論主渠道、主陣地、主戰場。互聯網上眾聲喧嘩、莫衷一是,對于處于改革攻堅期的中國來說,是一道前所未有的難題。
為此,必須堅持“網上網下要同心聚力、齊抓共管,形成共同防范社會風險、共同構筑同心圓的良好局面”。[7]要在網上網下形成同心圓,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推動媒體融合發展。2019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把“課堂”設在了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一線,鮮明地指出了我國媒體融合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在網絡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主流媒體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加快融合發展,準確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努力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二是善于通過網絡發現輿情。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渠道,網絡輿情與社會輿論經常呈現同頻共振的狀態。新聞媒體要學會在互聯網上發現輿情動向,把“上網看看”“在線聊聊”“網上蹲點”作為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研采訪的必修課、基本功,利用新媒體渠道及時廣泛收集社情民意,發現有價值的報道線索。
三是善于做網絡輿論工作。網民大多數是普通群眾,觀點和想法各異,這就要求網絡媒體兼容并包,及時宣傳介紹政策法規、回應群眾關切、吸納群眾建議、化解群眾怨氣、厘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看法,真正使互聯網成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臺。
(三)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關鍵在人
伴隨著新聞事業的快速發展,新聞隊伍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231564名記者持有有效的新聞記者證,為新聞事業長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但是,新聞隊伍中高素質人才還不多,不能充分滿足我國新聞事業良性發展的需要。
人才是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關鍵。相關人員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的新聞志向,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的工作取向,做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8]“四向四做”是新時代對黨的新聞工作者能力素質提出的新要求。新聞工作者應當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原則,堅持走群眾路線的職業自覺,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
四、結語
新聞輿論工作是事關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面臨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面對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凝心聚力、奮勇前進的時代重任,新聞戰線使命光榮、責任在肩,廣大新聞工作者應當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找準坐標定位,從實踐中、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創作力量,以優秀的新聞作品記錄偉大時代、凝聚奮斗之力、奏響奮進凱歌。
參考文獻:
[1]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75.
[2] 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3-94.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9.
[4] 鄭保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貢獻[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02):5.
[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2,336.
[6] 新華社.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1).
[7] 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推進網絡信息技術自主創新朝著建設網絡強國目標不斷努力[N].人民日報,2016-10-10(1).
[8] 新華社.習近平在會見中國記協第九屆理事會全體代表和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代表時強調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N].人民日報,2016-11-08(1).
作者簡介:魏鼎(1987—),女,江蘇無錫人,研究生,法學碩士,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新聞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