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體在整個社會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其發展有密切聯系的因素有很多,如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這個相互聯系的關系網被稱為媒體生態環境。融媒體主要就是在網絡新技術環境下媒體和計算機技術結合的產物。隨著我國新聞出版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新媒體崛起的同時,也給新聞出版業帶來了相應的機遇與挑戰。為了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更高的效益,新聞出版的改革發展已經刻不容緩。本文主要分析媒體融合環境下的新聞出版改革發展路徑,希望對相關群體有所幫助。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出版;改革發展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8-0254-02
一、前言
在新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在新聞出版改革的發展道路上,需要以自身實際情況和具體要求為出發點,落實各個方面的改革工作。為了使新聞出版領域獲得更好的發展,不僅需要創建更為科學高效的工作模式,還要對管理模式進行合理改革。
二、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出版領域的發展趨勢
為了使新聞出版領域達到國際一線水準,使我國高質量的出版產品更快更好地面向國際市場進行傳播,使我國經典的傳統文化可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進而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就需要使媒體融合獲得更好的發展,能夠先人一步占據社會輿論的制高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網絡中主流輿論的公信力。[1]其作用除了可以對思想文化的宣傳進行鞏固和加強,還能保證文化的“安全”。因此新聞出版領域今后的發展道路上,我們需要重視媒體間的融合,這樣不僅可以使行業進一步發展,還能滿足中國文化在國際影響力提升方面的要求。
傳統的出版行業受到了機制和體制的束縛,導致行業面領巨大的危機。如果只是簡單地轉化歸納企業資源,是無法幫助其應對這次巨大危機的。傳統出版業需要合理利用新媒體,將新媒體帶來的沖擊轉變為可以幫助自身改革發展的動力源泉,對自身結構和模式進行創新改革。
媒體的融合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從當前互聯網的發展可以看出,互聯網的傳播已經在移動化、視頻化、社交化和互動化等方面的完善和創新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不久的將來,勢必會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新時代,因此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將會是企業更好發展的必要路徑。
三、新媒體環境下對新聞出版業的新要求
2019年,中國出版集團召開年度工作會議,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許正明在講話中提出:“強化主題出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意識進一步增強;挺拔主業,精品生產、原創出版能力進一步增強;堅持改革創新,規模化發展、集團化運營水平進一步增強;推進融合,整合資源、重點突破成效進一步增強;加快走出去步伐,開拓市場、品牌落地力度進一步增強。”
(一)體現新聞出版行業的核心優勢
在新聞出版業的發展過程中,可以以出版形式和相關技術手段的創新探究為切入點開展工作。當今處于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相融合的新時代,不僅對傳統出版行業產生了不小的沖擊,而且也會給新型技術和相關出版行業的融合改革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這時需要使用新的技術來實現更好的發展,其主要目的就是使新聞出版領域獲得長遠的發展。不管傳播模式和傳播手段怎樣變化,新聞出版行業都需要發揮自身核心優勢,不斷提升自身傳播內容的質量,將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放到首位,貫徹落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
(二)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對新聞出版行業來說,主要內容就是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要求在合理引導國內受眾的同時,還盡可能地“感染”外國受眾,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并且可以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強的后盾。新聞出版方需要重點關注受眾群體的感受,努力培養受眾良好的意識理念體系、文化認知水平以及樹立正確價值觀、辯證觀等,強化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交流,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創建新型的文化傳承模式。在目前新聞出版領域穩步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廣大的受眾群體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新聞出版方對涉及的相關領域必須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程度,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再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明確正確的發展方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相關工作出現的問題。
四、媒體融合下新聞出版業發展路徑
(一)構建完善的新聞出版知識服務體系
新聞出版領域需要強化自身觀念,不斷探索和完善自身改革和創新的道路。在相關領域發展的過程中,其內容不僅體現在報刊圖書等傳統出版領域,還包括一些數字化出版的相關產品,需要不斷延伸自身出版領域,比如數字化或者網絡化在手機終端上體現出的相關內容,這樣才能在相關領域發揮出應有的戰略優勢。因此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針對出版內容進行正確合理的選取和編輯,創建高水準、高質量的服務模式。同時也要不斷地調查了解受眾需求,緊隨時代發展的步伐,吸引更多的受眾,打造更優質的出版內容,從而促進社會文化穩步發展。在這過程中,需要創立傳播能力更強的服務平臺,將出版內容多層面、多角度、合理地展示出來,構建完善的新聞出版知識服務體系,依據人民群眾對文化的具體需求,確定服務型新聞出版業所要實現的目標。
(二)平衡出版領域的供求關系
為了使出版領域的供給和受眾需求之間的關系更為平衡,需要對供給結構進行改革,這也是平衡新聞出版供求關系的最好辦法。首先需要針對文化市場進行需求調研,了解文化發展的實際現狀以及文化差異程度,具體落實對受眾實際需求的資源收集,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對癥下藥”,因地制宜地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和處理,這樣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才能夠更加有戰略性和針對性。除此之外,也要知道新聞出版領域中供給和需求之間并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互利共生的關系。可以舉個例子,將兩者分別比作兩個巨大的齒輪,而整個企業則是一個機器,為了保證社會文化市場的良性發展,為了使這個機器可以穩定運作,兩者就必須相互依存,只有兩者“齒條”和“齒槽”緊密銜接,才能保證齒輪的平穩轉動,這樣才能保證出版領域的供求關系平穩發展。
(三)新聞出版市場改革
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新聞出版業也是這樣,資金是否充足對出版業的長遠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出版方可以采用入股制、適當接受民營資本準入等措施,在拓展融資渠道的同時還可以調動市場投資的熱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出版業發展。[2]在當下,通過引入民營資本對新聞出版業市場進行改革的思路已經在很多領域得到了運用,其中包括印刷、發行等,通過這樣的改革,除了對出版業長遠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以外,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也起到了良性作用。但是在放寬限制的同時,對民營資本的注入更要加強督查管理,這樣才能通過市場改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除此之外,出版方也要加強關于對外開放的制度改革,從國外先進的經驗吸收適合自己的部分,這是當下我國新聞出版業改革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只有強化了“走出去”和“引進來”的觀念,才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文化品牌的市場競爭力,使我國新聞出版行業走得更快、更遠。
五、結語
在媒體融合環境下,我國新聞出版業要想更長遠地發展,就必須進行深入的改革。不論是在業務能力方面,還是在服務管理方面,都需要不斷地提升,不斷探索學習新知識、接納新事物,落實工作方法的創新要求,努力朝更高效的方向發展,進而實現企業發展的具體目標。
參考文獻:
[1] 胡海南.媒體融合環境下的新聞出版改革發展路徑[J].科技與出版,2018(12):79-82.
[2] 尹培文.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我國新聞出版改革的方向探究[J].傳媒論壇,2018,1(10):147.
作者簡介:孫瑾(1982—),女,河南三門峽人,研究生,碩士,副編審,出版編務部副部長,研究方向:新聞出版,網絡媒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