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新媒體發展如火如荼,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元化,公眾號、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占據了受眾的碎片化時間,傳統的報社新聞已經不再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面對這一嚴峻的挑戰,報社新聞從業者應該積極融入時代,根據媒體發展趨勢不斷創新、積極探索,通過轉型提升自身競爭力,突破困境,煥發生機。本文基于新媒體環境,闡述報社新聞記者轉型的必要性、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應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報社新聞;創新探索
中圖分類號:G2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8-0246-02
報社新聞是受眾獲取信息最普遍的渠道之一。受眾通過報社新聞中的圖像、文字等來了解信息,呈現在受眾面前的新聞資訊在播出前會經過報社新聞記者的編輯和排版,其中包括新聞主題選定、素材收集整理、排版設計、后期審核等多個環節。經過這樣的流程后,一則完整的新聞才能形象生動地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傳統的報社新聞往往具有單向性,即報社新聞單方面向受眾傳遞信息,受眾的反饋和感受被忽略。而新媒體的發展能夠有效賦予報社新聞新的功能,借助科技手段,報社新聞和受眾之間可以實現雙向交流。本文基于新媒體環境,闡述報社新聞記者轉型的必要性、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應的策略。[1]
一、新媒體環境下報社新聞轉型的契機
(一)采編工作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加快了新聞的采集與發布,時效性是新媒體的發展優勢,是報社新聞面臨的新挑戰,同時也是新機遇。相較于許多自媒體平臺,報社新聞因為長期持久的發展,早已有了成熟而完善的新聞體制,新媒體則拓展了報社新聞采編工作新的技術路徑。報社新聞如果能夠順勢乘上新媒體發展的東風,利用手機、電腦等可移動設備,進行優化和創新,必將制作出更優質的節目。
(二)播出平臺
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報社新聞的播出平臺也在不斷增加,各類新媒體設備和平臺的出現使得報社新聞擁有了更多的傳播平臺和傳播形式,風格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傳統的報社新聞僅僅在報紙上發布,而轉型后的報社新聞依托于各類可移動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通過直播、錄播、可回放等眾多播出模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受眾能夠隨時隨地接觸新聞,時效性極強。
(三)存儲路徑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報社新聞的存儲路徑也發生了變化。以往的報社新聞只能存儲在紙質文件、光盤、硬盤等實質性載體中,這樣的存儲方式不僅費用高、安全性低,而且很容易出現信息丟失。電腦和網絡新技術的發展,使報社新聞迎來了虛擬儲存的時代,數字化儲存方式不僅可以備份報社新聞,不易破損和丟失,而且儲存空間大大增加,不管有多少報社新聞資源,虛擬空間都可以全部裝下,比傳統的儲存方式更加方便快捷。
二、新媒體環境下報社新聞轉型存在的問題
對報社新聞記者來說,新媒體的到來雖然帶來了發展機遇,但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沖擊和挑戰,運營已久的報社新聞有了固化的新聞體制,面對時代的沖擊,一時難以應對。新的技術手段催生了多種多樣的新聞媒介,報社新聞的市場競爭力有所減弱,這使得報社新聞不得不利用新技術、探索新形式,以應對新媒體發展下嚴峻的形勢。[2]
(一)報社新聞互動性有待增強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互動性成為一大亮點,能夠有效提升受眾的參與度和興趣度,而這恰好是只能單方面傳輸的報社新聞缺少的。基于新媒體平臺的新聞,不僅時效性強,而且能夠通過客戶端、網頁等和受眾實時互動,及時回應受眾的疑惑、建議等,和受眾建立牢固關系,增加趣味性,同時還能夠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新思路。
(二)報社新聞的采編形式較為傳統
新媒體之所以受到受眾的喜愛,其靈活性、互動性、趣味性是最大的原因。而報社新聞的采編形式單一,報道風格統一,和當前的新媒體環境格格不入。在快節奏、高效率的今天,傳統的報社新聞已經很難滿足受眾的需求,再加上競爭越來越激烈,報社新聞的收視率有所下降,新媒體的新聞傳播效果更好。
(三)報社新聞的時效性需要加強
新媒體平臺的新聞在時效性上實現了質的飛躍,“快”成為了其巨大的優勢。以微信公眾號和抖音為例,一條新聞從制作到發出,最快僅僅需要幾分鐘時間,而傳統的報社新聞依然遵循漫長而煩瑣的流程,等到報社新聞發布,這條新聞對受眾來說早已不新鮮,可讀性大大削弱。報社新聞的這一缺陷在突發新聞報道上更加明顯。報社新聞要想真正轉型,就必須增強時效性。
三、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推進報社新聞轉型
新媒體環境下,報社新聞要想真正轉型,就要從互動性、采編形式、時效性等多方面下手,嘗試多元的媒介和播出方式,結合受眾習慣,做出高質量的節目。
(一)實現報社新聞傳播方式多元化
要想迎合當前新媒體發展的大趨勢,報社新聞首先要做的就是拓展傳播平臺,在報社傳播的基礎上,增加客戶端、微信公眾號、抖音、頭條號等新的傳輸媒介,這樣能夠有效提升信息傳遞速度、增強互動性等,吸引其他平臺的受眾,增加受眾基數。其次,要始終把報社傳播作為根基,通過持續輸出優質新聞資源來鞏固已有的傳播基礎,抓牢習慣通過報社接收新聞的受眾群體。再次是多平臺多渠道發布新聞信息。將播出的新聞同時在網頁、客戶端和自媒體平臺上發布,增加新聞普及度,吸引手機和互聯網用戶。最后則是提前對新聞信息進行分類,通過契合的平臺發布,同時制作新聞相關產品,比如對應的短視頻、圖片、文案等,并建立相應的客戶群,定期維護,從而實現新聞資源的多維度傳播。
(二)改進報社新聞的采編方式
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出現,用戶的閱讀習慣出現了變化。[3]為了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提高節目收視率,報社新聞從業者要根據不同類型的新聞信息豐富其編輯方式,在不影響新聞真實性和嚴肅性的前提下,盡可能靈活、有趣地展現新聞消息。以一個現場新聞為例,除了中規中矩的消息報道之外,報社新聞記者還可以深挖新聞中的小細節和故事性情節,通過專家解讀來增加新聞深度,從受眾角度通過發散思維進行新聞信息編輯,以及增加新聞評論、采用漫畫形式等。
(三)構建多項交流模式
報社新聞在轉型的過程中,要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積極運用現代化新技術,在傳統媒介和互聯網平臺之間搭建橋梁,增加新聞信息的覆蓋面。比如可以和知名的視頻傳播平臺合作,在愛奇藝、優酷等平臺上播放新聞資訊,也可以和用戶數量大的社交平臺合作,比如微博、微信等,使新聞消息傳播能夠做到“三屏合一”,構建多項互動交流模式。除此之外,直播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新聞直播的時效性最強,也是最立體的,將會是未來新聞傳播的流行趨勢。
(四)借助“全民皆媒”的傳播路徑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實現了新聞端和受眾的雙向溝通,互動性的存在使得受眾也成為了新聞制作中的一個環節,每一個受眾都可能是新聞信息的發現者和傳播者。針對這一點,報社新聞以往的跑線記者采訪新聞形式將不再是唯一的新聞素材獲取渠道,報社新聞記者應該把受眾提供新聞線索作為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之一,豐富新聞線索來源。
四、結語
新媒體是新時代下的媒體形態,其發展依托于迅速發展的現代化科技,本質和報社新聞沒有區別。在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新媒體新聞衍生出了更多的展現形式。報社新聞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積極開拓和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將自媒體時代的沖擊轉化為前進的推力,實現優化轉型。
參考文獻:
[1] 王旭.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報刊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傳媒論壇,2020,3(05):15-16.
[2] 古秋蓮.探析地級市傳統媒體應對媒體融合的人才策略[J].傳媒論壇,2020,3(05):39+41.
[3] 史楓.從傳統電視節目到融媒體產業鏈的轉型之路——以《金牌調解》為例[J].新聞世界,2020(03):47-49.
作者簡介:周震(1989—),男,山東菏澤人,本科,初級職稱,助理記者,濟南時報總編輯助理,區域新聞部主任,研究方向:新媒體轉型與時政新聞報道。